数字气象分论坛举行 中国气象局首次发布第五批气象数据开放共享目录

  24日,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气象分论坛举行,中国气象局首次发布第五批气象数据开放共享目录。

  据介绍,第五批气象数据开放共享目录以各行业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需求为导向,从中国气象局高价值气象数据产品体系中,遴选出一批技术方法科学先进、质量性能权威可靠的产品。社会各界都可以利用它们开展原创技术研发,助力各自行业、领域在人工智能应用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第五批目录共包含6类12种产品。其中,全球大气再分析产品1.5版本是对2021年发布的1.0版本的全新升级,产品的空间分辨率从34公里提升至10公里,时间精细程度也从6小时加密至1小时,能够更好地刻画和分析大气运动变化。

  全球天气模式产品4.0版本,是中国气象局去年刚完成业务准入的最新全球数值天气预报业务模式产品。该产品空间分辨率达12.5公里,实现北半球的可用预报天数突破8天,降水预报性能明显优于上一个版本,台风强度预报能力与欧洲数值预报中心模式相当。

  全球海洋气象实况分析产品中,包含了海表温度、海冰密集度和洋面风三个子产品,他们的质量均与国际水平相当,能够在应用中互为替代。

  此外,还有三个国际交换气象数据的长时间序列整编数据集,均采用了更为严格的质量控制技术,数据质量更有保障。

  据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司长梁丰介绍,我国气象数据开放共享由来已久。199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提出,气象部门要适时发布基本气象数据。自2001年以来,中国气象局制定出台了《气象资料共享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细化气象数据共享的组织实施,并先后发布了4批数据开放共享目录,共计向全社会共享了12类106种气象数据和产品。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业应用深度融合已是大势所趋。随着经济社会运行治理的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气象条件作为外部自然条件约束,成为许多行业人工智能应用研究中必须考虑的因素。但是,当前我国对国外气象数据产品的依赖度依然很高,特别是在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大气再分析等关键产品方面。这给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中国气象局认识到这一问题,加快了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政策研究和顶层设计,2023年出台了《人工智能气象应用工作方案》,本次论坛上,中国气象局发布的第五批气象数据开放共享目录,就是落实工作方案的具体措施之一。

  记者了解到,在通过气象数据开放共享支持各行业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探索的同时,中国气象局也希望吸引更多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力量加入到人工智能技术的气象应用研发中。根据印发的《人工智能气象预报大模型建设方案(2023—2025年)》,该局联合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基于高价值气象数据研发,建立了覆盖短临—中期—长期的人工智能气象预报大模型体系,将于近期发布。(记者 谭湘竹)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欧联华文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eztchdzx@163.com。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