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这股社会风气的涓涓细流,悄然汇聚成社会文明的浩荡江河。在《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谆谆教诲中,习近平总书记深情指出,万千家庭之良好家风,实乃支撑全社会风气之巍峨基石,关乎家道之兴衰,牵动社会之和谐。在江西都昌这片热土上,54岁的詹冬龙,以四十三载春秋的公益坚守,不仅雕琢出一脉相承的优良家风,更如春风化雨,润泽民风,助推社会风气之良性循环,成为了“九江好人”这一殊荣的鲜活注解。
贫寒之境,育善之根;家风悠悠,暖至邻里。詹冬龙出身贫寒,其父曾遭国民党抓丁,抗日受伤后归家,成为詹家之子。家中兄弟姐妹六人,虽生活清贫,却在父母忠厚、乐助、甘于奉献的教诲中,孕育出淳朴善良之家风。姐弟六人,二十余载如一日,接力照顾隔壁邻里之大娘大爷,直至二老安然离世,无怨无悔,传为佳话。
高考落榜,詹冬龙外出镶牙,历尽艰辛,所得皆奉于父母。助兄成家后,毅然弃商从军,于部队中勤勉向上,考入军校提干,服役二十载。他深知教育之重,即便在北京服役时经济拮据,亦借钱供子读书补课。其子终以优异成绩踏入北大之门,本硕博连读八年,公派赴德慕尼黑大学深造,归国后留京任职。詹冬龙对侄儿侄女之学业亦全力以赴,在其影响下,家族中兄弟五人之十四子女,十人皆达大专以上学历,下一代中二人从军,三人入编,五人从商,家风之盛,可见一斑。
自二零一五年起,詹冬龙发起詹氏大家族家庭年会,八载坚持,既增进了家族之亲情,又锻炼了子女之能力,拓宽了众人之视野。其舅舅舅妈赞曰:此等家风,当地鲜有。
公益之路,步履不停;带动民风,共促和谐。自一九八二年读初中时,詹冬龙便与哥姐共照邻居老人,晨昏定省,寒暑不辍,直至老人安详离世。此经历,如善之种子,深植其心。一九九零年入伍后,他于一九九五年留校期间,与武汉市江岸区二七街道结下拥政爱民之缘,义务照顾孤寡老人沈友清、陈桂莲夫妇。他每周带领学员探视老人,洒扫庭除,陪老人话家常,更组织学员带老人游历四方,发起“节省一元津贴,奉献一片爱心”之活动。即便后来工作变动,他对老人之牵挂亦未曾稍减,爱心活动在学员之接力下,绵延二十余载。
二零一零年转业后,詹冬龙仍活跃于公益前沿。二零零九年回都昌和合探亲时,他便带领退役军人至和合乡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此后每逢重阳、春节,皆往探视。二零一七年任扶贫第一书记期间,他为土塘镇敬老院九十余位孤寡老人置办新棉絮、被套,购保暖内衣,关注贫困家庭子女之教育与家庭产业发展。二零二二年为都昌阳峰乡敬老院上百位孤寡老人献爱心,二零二三年更发动爱心企业为南昌、九江、都昌等十三家敬老院送去温暖。在其带动下,家人、兄弟姐妹、侄儿侄女皆主动参与公益活动,吸引众多爱心人士加入,当地民风为之一变,互帮互助、关爱他人之风蔚然成风。
詹冬龙以小家之风,筑大社之风,彰显时代之正能量。其事迹,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之优良家风支撑社会好风气之生动写照。他于家庭中传承尊老爱幼、乐于助人之传统美德,重视子女教育,以言传身教为子女及家族晚辈树立楷模,形成积极向上之家风。于社会上,他长期投身公益,关爱孤寡老人、贫困家庭,以实际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其行为不仅影响家人邻里,更带动众多爱心人士共襄善举,让温暖与善意在社会中流淌传递,推动形成崇德向善之社会风气。
詹冬龙以一人之力,从改变家风始,带动民风转变,进而为社会风气之良性发展贡献绵薄之力。他是新时代践行优良家风、促进社会文明之杰出代表,为我们树立了学习之榜样。愿我们皆能如他一般,投身家庭文明建设与社会公益事业,共同构建和谐美好之社会。(万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