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谈的人性特点,咱们中国人身上也或多或少都有,但中国人的人性特点更为复杂、更为多面和多变,有的会因人而异,如,俗语说的:狗眼看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等,有的甚至是矛盾集合体,很难一概而论,真不知如何说好。很多人说,中国人的最大人性特点是:自私而又贪婪、残忍而又懦弱、愚昧而又精明、冷漠而又狂躁、妄自尊大而又无比自卑、奴性十足而又桀骜不驯等等。还有人专门总结梳理了中国人的人性特性十三点:1,非常聪明,但非常相信传言和谣言;2,凡事喜欢抢,从出生抢床位,到临终抢坟地,从头抢到尾;3,在大事上能忍气吞声,但在小事上却斤斤计较;4,能通过关系办成的事,绝不通过正当途径解决;5,计较的不是不公平,而是自己不是受益者;6,动辄批判外界批判他人,却很少反思自己;7,自己爽不爽没关系,反正不能让别人爽;8,不为熟人的成功欢呼,却愿为陌生人的悲惨捐助;9,不为强者的坚持伸手,愿为弱者的妥协流泪;10,不愿为执行规则所累,宁愿为适应潜规则受罪;11,不为大家的利益奋斗,愿为大家的不幸怒骂;12,不为长远未来谋福,愿为眼前小利冒险;13,国内无法无天、走捷径、走后门、占便宜、拉关系,移民到国外后全老实了。这些的确也是中国人的人性特点,在很多中国人身上有所体现,但不是主流,我认为中国人最为突出的是以下七种人性特点:
一是死要面子。中国人特别爱面子,挂在嘴边就是人活着就要争口气,什么可以丢,就是面子不能丢。死要面子活受罪就是最真实的写照,中国人有一种强烈的面子情结。对一个中国人来说,生命有多宝贵,面子就有多宝贵。你给足他面子,他就会给足你一切!可如果你伤了他的面子和自尊,他就会对你恨之入骨,彻底把你推向他的对立面!中国有句俗语:人要脸面树要皮。如被人当面指错,这是丢面子的,因此无论有多少证据摆在面前,都要否认它们,以此来保住面子。什么大丈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女人要给男人脸面,穷得叮当响还要撑面子装阔;在中国人骨子里,似乎没有什么比面子更重要了;在中国人看来丢脸就是丢丑、就是最大的耻辱。所以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喜欢强调自己的主观看法,维护自己的面子和尊严。和爱面子的人打交道,只要注意不让他丢面子就行了,当然,如果想办法让对方有面子,那就更好了。适当地恭维一下别人,多说一些对方爱听的话,让对方觉得面子十足,他就会变得很好说话。切记,使一个中国人觉得没有面子,吃亏的并不是他,而是你自己。但是在原则问题上是不能随意或乱给面子的,不管什么情况下,也无论何时何地,原则必须坚持,法律必须遵守。这点不守住一切都会乱。
二是忍耐节俭。中华民族是世界最能忍耐的民族,对于恶劣政治的忍耐,对于灾祸困难的忍耐,对于艰苦条件的忍耐,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中国人崇尚:小不忍则乱大谋;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忍支勇静支动;退一步海阔天空。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五千年文明古国的优良传统,古代圣贤名仕的生活十分节俭,经常穿粗布衣,吃粗米饭,喝米菜汤。从厉行节约的晏婴到“一钱大守”刘宠,从一代名相魏征到民主革命家孙中山,都为我们留下一份份忧苦万民、勤劳节俭的珍贵遗产。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鞠躬尽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光辉事迹,更是彪炳千秋。毛泽东主席一生粗茶淡饭,睡硬床板,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5次,穿了20多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有一次,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有结束,就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只有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是几张烧饼。周恩来总理居住在中海西花厅,过着简朴的生活,自他住进来以后,不许装修与翻新房屋及庭院,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中华民族正是具有这种精神,才能生生不熄、不断繁衍、兴旺发达。节约是一种财富,是那镶嵌在如宝石的美德上最朴素的东西。我们还不曾忘记,明朝清官海瑞用“公以生为明,俭以养其廉”为勉励;中国人自古以来十分注重节俭,勤俭治国、勤俭治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中国仁人志士崇尚追求的一种境界标准,也是长辈教育晚辈、老师教育学生的修身养性之道之法。说到节俭不得不提中国的饭菜,在烹调时很少浪费,没有废料这一说。任何一个普通中国家庭,每次剩菜剩饭,下顿都会重新端上桌来,哪怕这些残羹剩饭已毫无营养。要说明这个普遍的事实,只要看一眼中国的猫、狗的生存环境。这些动物的“生活”真是艰难,它们依赖人们的馊饭馊菜,始终是“苟活性命”。中国人即使茶具里剩下的茶叶,也要重新倒回茶壶里,去再煮一遍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发达地区和城市这种状况有所改观。
三是勤劳淳朴。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淳朴的伟大民族。勤劳淳朴是一种传统美德,它代表着一种简单、朴素的生活态度和方式。这种价值观强调人们在工作中要勤奋努力,在生活中要节俭朴素,不追求华丽的外表和虚荣的物质享受。勤劳朴实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底蕴,它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尽沧桑,饱受磨难,但始终没有停止追逐梦想的脚步。特别是近代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受尽欺凌和屈辱,但山河破碎梦未碎。中华民族依然以自己的勤劳淳朴、勇敢和智慧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梦想:国家独立梦,香港、澳门回归梦,载人航天梦,奥运梦,世博梦,小康梦……还有民族伟大复兴梦,中华民族追逐梦想的脚步依然坚定而执着。外国人对中国人有着许多不同的评价,但是他们都确实相信中国人的勤劳淳朴,都认为这个民族勤劳淳朴,全力以赴,始终如一。在中国,懒汉是不常见的,每个人似乎都在忙什么。西方人对中国人的最初印象,正好实践着约翰卫斯理的那句名言:“完全的投入,永不停息的投入。”游手好闲的现象在中国是极少见的。每个人看起来都是在忙忙碌碌地做他们的事。当然,也有一部分悠闲的富人,虽然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例很小,似乎可以不工作也能过好日子,但他们的生活也并非像外国人从表面看上去那般悠闲自在。中国的富人大多并不是游手好闲之人,他们也要时时关注着自己的事业;中国人虽然经历了五千年的历史,但内心依然象儿童一样鲜活年轻,中国人很善解人意,很懂得站在别人立场思考,设身处地为人着想,非常淳朴忠实。
四是乐观知礼。中国人认为消极悲观是不好的东西,主张人积极乐观向上,为此,中国人即使遇到再大的灾难,也坚信未来会变好,坚信天无绝人之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点让中华民族度过了许许多多的难关,这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几千年来全世界唯一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缘由;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所以又称为是礼仪之邦。在中国圈子里,特别注重人情往来,强调礼仪礼节。他们调剂、润滑人际交往,堪称是如鱼得水,是其他外国人所不能比拟的。中国的传统经典中保存着“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即三百条礼仪规范和三千条行为准则。在这样的重压和束缚之下,一个民族能够繁衍生存下去似乎成了一种奢望。但是,你很快就会发现,对待如此繁重的礼仪,中国人就像对待教育一样,使之成为一种本能。这个民族把西方只在宫廷和外交上才使用的繁重礼节,完全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交际中。这并不是说中国人的生活因为有这些繁重的礼节备受束缚,相反,这些礼节就像节日的盛装,每逢节日就得“穿上”,适当地运用到合适的场合。中国人凭借自己的本能,对于各种礼节的运用,能正确有效地作出判断。要是一个中国人不知道在什么场合下运用什么礼节,那就像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西方人,回答不出九乘以九是多少一样显得荒谬而不可思议。
五是拐弯抹角。拐弯抹角出自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折:“转弯抹角,可早来到李家门首。”意思指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处事、写文章绕弯,不直截了当。中国人讲究城府,喜欢含而不露,讲话点到为止,很少直来直去,含蓄在中国人看来也是一种美德和修养。一个对中国社会涉足不深的外国人都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仅仅只听一个中国人讲话的字面意思,是不大可能明白他真正想说什么的。不管这个外国人的中文口语是多么流利,这个外国人也许能理解所有的词句,并且还可能把听到的句子一字一句地写下来,但是,即使这样,他仍然不能准确地揣摩出说话人所想表达的意思。原因自然是说话人没有把心里的真正想法都直接说出来,只是旁敲侧击地说些与此相关的事情,希望对方能领会他的“真实”意思和“内心”想法。比如说有朋友欠他几千块钱很长时间没还,他又不好意思直接说要人家还钱,怕伤面子和感情,怎么办呢?那么他就拐弯抹角的和人家说:最近想买一样东西,但还差点钱买不上!或说他借了别人的钱买东西,到期了还不上,挺闹心的!这就是含蓄暗示人家还钱的拐弯抹角型说法!与中国人交往,不仅要对中文建立起完备的知识体系,而且超强的推理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要懂得弦外之音,但是,即便如此,也常常会出错。这是中国人的心理问题,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顾忌对方的行为和心理,而是为了方便自己留有余地。不好意思“原形毕露”,想给自己用语言蒙成一道若有若无的正面形象,不直面对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人爱听好话,乐呈吉言,这就形成了中华的文化。简单的说,我直接拒接你,不是要维护他人的面子,而是想维护自己的面子,不想答应,又想顾忌自己一向友好的面子。所以,中国人就想出了这种为人处世的招数。转弯抹角是将一些难以言传的情形或不便直接表述的话语,巧妙地采用一些与主题毫不相关的话语,最后突然转一个急弯,与主题发生联系以实现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和目的,转弯抹角的说话方式常常让听者如坠入云里雾里,但最后却在明白说话者的意图后恍然大悟或哑然失笑。
六是妒忌猜疑。妒忌是见到别人拥有你想有的东西时感到的挫折。猜疑是没有根据地怀疑别人的言行和背叛与忠诚,怀疑别人做事针对自己等,常在亲近熟悉的人和爱恨情仇中出现。妒忌一般为双边关系,你和拥有你想要的东西的那个人,而猜疑一般是多角关系,就像爱情中的你、你的爱人、情敌。猜疑比妒忌更可怕,会让人没有成就,有的会毁灭一个人,严重的还有可能毁灭一个家庭一个团队。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喜欢嫉妒,容不得别人特别是熟悉的人、身边的人走运跑火或比自己好,甚至有幸灾乐祸的倾向。古人云: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中国是个讲究中庸之道的国家,人们习惯适应环境,按部就班地永远保持一成不变的生活,不愿不想也不敢出头露富。嫉妒可以演绎成为许多恶习和悲剧,妒贤忌能,打击报复,是非不分,窝里斗,搞内耗,是新时代建设和谐文明社会的大敌,忽视不得。根据我的观察越是国民的嫉妒心越强就说明那个国家的民主选拔制度越狭窄和不合理。毋庸讳言,我国人民强烈的嫉妒心是几千年来不公平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包括选拔干部,炒作明星以及职位升迁等方面都严重存在暗箱操作,何时一切人才的脱颖而出能切实置于公开公平公正的规则操作和监督下?中国人还有一个陋习就是猜疑,据称,人们之间之所以互不信任,有两个缘由:一是他们互不了解;二是他们互相了解。中国人觉得,不管哪种原因都足以引发互相之间的不信任,他们也就变得随机而动。尽管中国人天生就有组合能力,这常让人联想到科学上原子的结合。大到国家小至家庭猜疑无所不在,千百年来,各种猜忌精彩的故事,成功的例子都摆在那里做榜样。除了杯酒释兵权,玄武门之变,鸿门宴这些帝王级别的事迹,还有唐伯虎装疯卖傻这种民间题材,影响深入人心。所以有时候猜忌就变成一门艺术,所以我们身边很少有两个人以上的合伙经营能够超过十年的。通常有一点点成果,立刻就想到分家,另起炉灶等等。家庭的成员特别是夫妻,经常会成为相互猜忌的牺牲品。这些猜忌是由儿媳们煽起,引导丈夫们撕逼,兄弟失和。为了多分取共同收益,妯娌们常使她们的丈夫之间互相猜忌。夫妻间主要是怀疑不忠与出轨,还有一句话叫“寡妇门前是非多”,说的就是一个女人因为没有丈夫,容易引起各种猜忌。这些都是典型案例。
七是怕吃亏爱占小便宜。国人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吃亏上当,所以喜欢先下手为强,占点小便宜。说中国人怕吃亏上当,并不是贬低中国人,凡是有这种想法的人都不太了解中国人。中国人重视合理,合理地怕吃亏有什么不对?资源是有限的,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不断地吃亏,岂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这个特性,凡是宣称钱财乃身外之物的人,多半都很小气。因为一个人如果心里没有某个弱点的话,就不会强调它。例如一个人缺乏信用,就会强调自己重信用,通过不断地强调,才能让别人上当。就因为中国人怕吃亏,所以和中国人打交道时,千万不要有欺骗的意图,以互利互惠为原则,才能皆大欢喜。一开始就想欺骗中国人,往往会“偷鸡不着蚀把米”,得不偿失。每个人都怕吃亏,但是过分地怕吃亏就变成患得患失斤斤计较了,其实人算总是不如天算,“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所以中国人发展出一套“差不多主义”,差不多就是刚刚好,就是恰到好处,就是合理。因为怕吃亏,中国人处处小心谨慎,这就是中国人所说的“防人之心不可无”。但是,如果防不胜防,真的吃亏了,中国人也不以为意,反而相信吃亏是福,“吃一堑,长一智”。如果说怕吃亏是被动的,那喜欢占小便宜就是主动的行为。占小便宜,关键词不是“占”而是“小”,只占“小”便宜。一个人爱占“小”便宜,就表示这个人不贪,贪心的人只想着占大便宜。但如果一个人总是占别人的便宜,总爱贪小便宜,也是让人瞧不起的,十分讨厌的。中国人爱占“小”便宜,不贪心,很守本分,为了过日子,占一点小便宜,没什么可耻的。而且对中国人来说,占小便宜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中国人之所以这样做,还有一个意思是:试探对方,特别是有智谋有城府的人喜欢玩这一套。不过,和别人做生意也好,交朋友也好,我们还是首先要了解对方,看对方是不是值得打交道的人。中国人比较在乎舍不舍得,大方不大方,换句话说,中国人不会盲目地为一个人去拼命,他们会考虑值不值得。要判断值不值得,就要看对方舍不舍得,你舍得我就认为值得,你不舍得我就认为不值得。这就是中国人占小便宜的本意。在人际交往的时候,首先要看对方的度量大不大,没有人愿意跟一个小肚鸡肠的人做朋友。看对方舍不舍得,舍到什么程度,可以判断你在对方心目中是何分量。如果对方连鸡毛蒜皮的事都要和你计较,那他也就没把你放在心上。《战国策》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鱼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闻:“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这个故事是说,冯谖投靠到孟尝君门下,整天无所事事,却嚷着要锦衣玉食、宝马香车。
作者简介:熊绍君,男,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正高职称,为中国当代知名媒体人、著名正面思考者、激昂深度评论员、正量社会活动家、迥邃预判观察家、纵论思想家、宇观理论家、绍君体诗创立者、全国“今日帮扶〞活动策划创意者、倡导主推者、操作践行者。早年在省直单位供职,历任办公室主任兼团委书记、省直机关马列理论小组成员、省政府新闻网(报)社长兼总编,后至中直单位工作,先后供职多家中央新闻单位,并担任总编、总监、主编等职,现为中央直属主流媒体频道(栏目)总监兼主编,国际艺术家与企业家刊网联盟名誉总编。
他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神圣的使命感、执着的事业心及非常深重的家国情怀,还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多愁善感!他是个极富爱心怜悯心的人,心地非常善良并热衷于公益慈善事业,他已在全国上下全面开展“今日帮扶”活动,现正在积极筹备“今日帮扶公益基金会”,他把自己有限工资和积蓄大都奉献给了弱势群体及需要帮扶的人,他要把人间大爱献给人类!他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构筑和乐,创造美满,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作为自己终生的职责与追求,以“笔绘沧桑,文抨时弊;传播正量,讴歌美好;助力公平,维护权益;抑恶扬善,伸张正义〞为己任和使命,他才华横溢,能写善辩,公道正派,无私无畏,以直率敢言著称,为华夏真正脊梁与良心!他著述近六千万字,发表各类文章四千多篇,获奖一百多篇,作品散见或收录于国际国内四百多家新闻媒体和出版单位,他现在非常繁忙,但依然坚持每天著述一万贰仟字和赋诗一至二首,经常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可敬可佩!他先后研读于六所知名高等学府及院所,学从三师,知识渊博,品德高尚,论述深厚,观点鲜明,为国为民,已成一家之言,深受高层和网民读者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