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绍君:做人要讲究道(一)

  什么是道?道,是中华民族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为己所用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说是事物变化运动发展的场所与情况。天道是规律,人道是人性,天道和人道有机结合就是得道,也是天机,一个人若能把握人性,遵循规律,寻好着力点,找准突破口,那将无所不能。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理论,还揭示了事物的“有”和“无”“生”和“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从生到死、从死到生,如此周而复始的规律,是在道的作用下产生的结果。《道德经》讲:有无相生即为道;《庄子》说:道无所不在;《周易》曰:阴阳即为道;道家有云:欲求仙道,先修人道。人道是做人的道理,其核心是把人做好,即做好自己、关爱他人、造福天下。所以,要想做人做事做官成功,就必须悟道懂道尊道守道。下面我们着重来介绍人间十二道。

  一、孔子的为人之道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在为人上最大的主张是:做人要做君子。他告诉人们,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人要忠厚本分,勿偷奸耍猾;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做人要诚实,诚信乃做人之本也;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于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

  孔子不仅高度重视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也非常注重做人之道。孔子生活的年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时代,针对当时天下无道的状况,孔子主张恢复天下有道的局面,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此,他提出要正名,恢复天下正常秩序,而正名的关键是正人,正人的关键又在正己,正己就要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培养良好道德品质。为此,孔子思想的一个重点就是“正人”,就是教导人们如何做人,孔子的为人之道,就是教人为人处事的方法。古之善之为道者,崇尚孔子所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用现代人的说法就是教人如何学好。孔子的为人之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三个方面。

  (一)君子之道。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在《论语》一书中出现多达107次,君子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身居高位或造诣深厚的贤者,二是道德高尚或对社会有贡献的常人。孔子认为君子之道主要体现在四大修养上:1,自省。“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遇到问题先找自己的原因,而不是只知责备别人;2,克己。“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的欲望和不正确的言行,自觉遵守操守和规矩;3,慎独。“君子慎其独也”,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和地方,也能保持表里如一的操守、品格和仪态;4,宽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凡事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了解君子内涵,对于我们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培养高尚的人格情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今社会君子太少,小人太多,以致道德滑坡,人性沦丧,世态炎凉,世风日下。近些年由于开展了公民道德教育,态势有所改观。

  (二)仁道。“仁”是孔子思想乃至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仁”是孔子对大众的基本要求,是一个人人格的核心所在。孔子曾经说:“仁者,爱人。”就是强调要爱护别人,对人有爱心,要先人后己,为别人着想。孔子把仁爱看作是人、特别是君子一生的追求,要人们处处体现出仁善之心,为此,孔子提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但同时强调孝顺父母、敬重兄长乃仁爱之基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不过,儒家所讲的爱不仅仅是爱家人,儒家有一句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所以“爱人”又要求“泛爱众而亲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也就是博爱。

  (三)义利之道。“义”是孔子强调的一种重要价值取向,所谓“君子义以为上。”在对待“利”时,不会因为物质的诱惑,而迷失自我。孔子包括整个儒家并不一味地反对追求利欲,但更注重的是,在获取物质利益时,要“见利思义”,义利兼顾,对物质的追求要符合道义,不按照道义而取得的利益对孔子而言是不屑一顾的,或说是不道义的。因此,孔子特别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种正确的义利价值观,对于今天的公民道德建设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礼仪之道。“礼”是衡量一个人言行举止的重要标尺。中华民族,礼仪之邦,君子言行举止要特别符合礼仪规范,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在日常生活中要懂得为人诚恳,尊重他人,懂得谦让,这样才能够获得别人的尊重,立足社会。相反如果行为处事不遵礼制,就会带来危害。正如孔子所言“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孔子的为人之道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礼”,主要体现在他对礼的阐释中。孔子十分重视礼,认为对一般人来说,“不学礼,无以立”;对统治者来说,“上好礼,则民易使”,“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因此,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无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但孔子对于“礼”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曾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孔子的意思是说,礼乐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和节奏,而是有着更为本质的内涵。那么,这个更本质的内涵是什么呢?《论语·阳货》中的一段记载,给我们提供了很珍贵的启示: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颜渊问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礼与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它指的是什么?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对于周公的崇仰之情溢于言表。又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现在衰老了,长时间没有梦见周公,能够经常进入梦中的,必定是生活中结下了深厚感情的人或事,孔子没见过周公,也不知其长啥模样,如果说有一个形象,那也是他想象中的,绝对不是真实的周公;要想梦见一个想象中的形象,而且是前后都保持一致的周公,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孔子这么说,似乎他过去经常梦见周公,这是不真实的! 孔子用谎言的形式,所要表述的意思是对周公的崇拜与敬仰!周公何以成为孔子的偶像?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周公制定了周礼!因孔子一生推销的就是“礼”,如果周公身上没有这个因素,孔子也不会在年老时仍然对他念念不忘。与其说孔子希望梦见周公,还不如说孔子希望实现周公制定的“礼”,即尊卑的等级制度和行为规范。“礼”作为一种思想,渗透于各种规定之中,甚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已是一种精神存在,必须要从语言的直观通过思维才能把握住“礼”的精神。很多人不承认“礼”的精神的浸透。人们擅长于直观思维,形象化的思维,凡是表象的东西,他们都能够观察到,表象内部的实质、规律性的东西,却是这些人体悟不到的。一般的人只有感觉的能力,却缺少思维的能力,这一点不奇怪,孔子的学生尚且如此,后世单凭语言认识孔子的人,能够有一点思考力也实属难能可贵了。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我教给了你们思想,按照我的思想去说话做事呀!孔子给学生的是他的思想,是思维成品;他没有也不可能像苏格拉底那样引导学生思维,这就是东西方哲人的区别。所以,有天分的人还可以发挥他的思想,愚笨者只能按照“礼”的原则做事和说话,在“礼”达不到的地方,这些人便茫然四顾,不知东西南北,呆若木鸡。孔子之“礼”,其目的要深入到每个人生活的各个细节。不过,最能够懂得孔子心思的是最高统治者。齐景公问政于孔子,等到孔子回答以后,他马上说,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齐景公向孔子询问为政之道.孔子回答说:“做君的要像做君的样子,当臣的要像当臣的样子,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儿子要有儿子的样.”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孔子一生特别强调、高度重视“礼”,所以,他反复强调克己复礼。他认为只有“礼”才能维护国家和社会的有序稳定,才能让天下太平福乐安康。

  (五)中庸之道。孔子的中庸思想对中国人安身立命处世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庸亦被称为中行、中道,中庸一词最早出现于《论语》中,但它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它源自于上古的尚中思想,经孔子改造提升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思想,在《中庸》中已经形成一套精细完备的思想体系。中庸思想要求人们以礼和义为原则,在待人处事等方面时时处处坚持适度原则,把握分寸,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孔子可谓是创造、建立、维系人际关系的大师。中庸也是一种道德准则,它强调的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保持适中,不能过于强硬也不能过于软弱,并认为这是一种道德智慧,可以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并且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中庸做法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不偏袒任何一方是中庸之道的核心;2,做法适度是中庸之道的内容重点;3,调和矛盾是中庸之道的方法手段目的;4,坚持道德原则是中庸之道的操守与生命力之所在。

  (六)孝道。孔子认为孝道是做人之本,他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道是社会伦理的核心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论语》中“孝”字出现了19次。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说明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敬重兄长、尊敬师长,百善孝为先,学习文化知识要从做人开始。孝道主要体现在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和孝顺上。《论语·为政》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在此孔子认为孝不仅仅是养活爹娘,简单满足父母的衣食住行,如果对父母没有敬重之心,就跟养狗养马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孔子提出了以“敬”为核心内容的孝道,强调对父母的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孝道不仅包括对父母物质上的满足,更包括对父母人格上的尊重和精神上的慰藉。同时,在孔子看来,孝敬父母还必须做到不违背父母的意愿,要做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意思是说儿女侍奉父母时,如果父母有什么过错,要委婉劝阻,和颜悦色,即使自己的意见没被听从,仍要恭敬地不触犯他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这是孔子在强调子女对父母还要孝顺,顺者为孝,必要时给予父母一些生活习惯和爱好上的包容和尊重,让他们精神上能够愉悦,才是真正的尽孝。此外,孔子讲的孝道还表现在弘扬继承父母的遗志,祭祀时遵守严格的礼制,游必有方的牵挂等多方面。

  (七)诚信之道。“言必信,行必果。”这是孔子对做人提出的一个重要准则。诚实守信是做人最基本的品质之一。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那么他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做到言行一致,遵守承诺,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孔子强调“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交朋友的时候,一定要守信用、讲诚信、重承诺。不能够说话不算话,要让朋友觉得你是个靠得住的人。关于诚信孔子最著名的论断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八)容人之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做人,尤其是做君子,重要的是要严格地要求和责备自己,而对人则采取宽容的态度,宽容就要"既往不咎",在责备和批评别人的时候应该尽量能够做到和缓宽厚,这样,就自然不会招致怨恨了。容人还帮人,孔子强调做人要“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正直的人应该努力去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去促成别人的坏事。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

  (九)设身处地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它教导我们要尊重他人,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强加给别人。在与人相处时,要谦虚、恭敬、诚信,设身处地为人想,站在对方立场上来思考问题,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同时,“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也告诉我们,要善于与人相处合作,同时也要学会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受别人喜好的影响,不强人所难,也不为别人所为难。孔子要人们多进行换位思考。“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要想让别人了解自己,自己首先要了解别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换位思考。

  (十)感恩之道。“以直抱怨,以德抱德。”以公道的态度对待自己怨恨的人,把恩惠施予对自己有恩的人。就是说对待自己的敌人不要自私,对待恩人要感恩图报。对那些你怨恼的东西,喜爱憎恨、接纳拒绝,应该要有原则,要直来直去不偏差,做到“至公允而无私怨”,孔子所说的“直”就是坦坦荡荡直来直去,不要积怨于心,冤冤相报何时了?所以生活中最好不要以怨抱怨,而要以直抱怨,以德抱德,对那些有恩于你的人,就一定要给对方好处来回报,并永远不能忘记。

  (十一)修养之道。孔子对自己要求很严,特别重视提高自身的修养。提出“修己以敬”的观点,主张在品行方面不断完善自己,达到做事恭敬认真谨慎,通过修炼自己,达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境界。加强道德修养就必须要不断地反省自我,即“自讼”,在此过程中“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多从自身找原因,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所以,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还提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只有不断内省吾身,改正过错和存在的不足,方能成就自我,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知识对于一个人来说固然重要,“知识能改变命运”,但是人们的自身道德修养却更加重要。一个人只有提高了自己的道德修养,再去学习文化知识,才会离成功更近,成为一个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人。

  (十二)交友之道。交友方面孔子给我们留下了很多重要的思想和智慧,如何交友便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主要有对朋友的选择、对朋友的态度、与人相处等几个方面。人际交往中,择友至关重要,如果交友不慎,将给我们带来不利和麻烦。孔子强调了一个重要的交友原则:亲近益友,远离损友。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鼓励人们要多结广交那些正直、守信用、知识广博之人,而远离那些虚伪奸诈、自私自利、阿谀奉承、夸夸其谈、言过其实之人。在对待朋友态度上,要听其言观其行,不能朋友说什么就是什么,要看他是如何去做的,是不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和认识朋友的为人,交到可靠的朋友。当面对朋友的错误思想和行为时,应该做到忠告而善道。在《论语·颜渊》中,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孔子认为,朋友之间要以忠诚之心引导其改正错误,但要适可而止,不作过分强求,否则可能劝导不成,反而会自取其辱,自讨没趣。这在今天也不失为一个好的人际交往技巧。另外,孔子认为朋友交往还要保持一个谦逊、恭敬的心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要多看别人优势和长处,虚心讨教,对其不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与人相处,孔子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交友原则:适当距离产生美。在《论语·里仁》中,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意思是说,对君主过于烦琐,就会招致侮辱;对待朋友过于烦琐,反而会被疏远。朋友相处也要有一个度,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孔子曾经说过“过犹不及”,这也是他“中庸之道”的具体反映。有个故事“刺猬取暖”也正说明人与人相处要保持恰当距离,独立人格,才能达到距离美的效应。孔子对人们交友有四个交待:一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池塘里的水太清净了,便没法养鱼;为人太严苛,过于计较,便没有朋友;人太精明、太过计较得失、太完美苛刻,朋友就少,导致众叛亲离;做人要糊涂一点,难得糊涂,不要斤斤计较;待人少苛求、多宽容,才能广交朋友,交到真朋友;二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志向不同,就不要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三观,才是人和人之间最大的障碍!三观不合的人,所说的话难有交集,更谈不上碰出火花,寒暄片刻尚可,相处时间稍长,便如鸡同鸭讲,彼此都觉得索然无味,甚至有可能互相伤害;三是“乐道人善,乐多贤友,益矣。”喜欢称道他人的良善,喜欢多结交贤朋良友,这是有益的。“乐道人之善”,既喜欢真诚夸奖表彰他人的善行佳言,又能够“尽己之直”,帮助和引导他人向善。“乐多贤友”,就是要多多结交亲近“友直,友谅,友多闻”,特别是那能够直言规正的真朋友;四是“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庄重又谨慎,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做人要随和低调, 不要拉帮结派搞小团体,也就是以平等心对待所有的人,不谀上欺下,不畏强凌弱。正直的人持重而不与他人作无谓的争论,与人们友好相处不拉帮结派,结党营私,更不能同流合污狼狈为奸,而要相互支持给力多为江山社稷着想。

  (十三)崇贤之道。“见贤思齐焉”,孔子告诫我们,遇到贤能的人时,应心生敬意,虚心向他们学习。这里的“贤”不仅指才智出众,更包括品德高尚、行为得体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值得敬佩敬仰的人,他们在某些方面展现出卓越的功勋成就,遇到这样的人,我们应保持谦逊的态度,从他们身上汲取智慧,努力提升自己。然而,仅仅学习贤者的优点是不够的,在面对不贤之人时,我们更需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刻反省自己。这便是“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蕴含的智慧。通过观察那些行为不端、品德有瑕的人,我们应反思自己是否存在类似的问题,及时发现并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种自省的精神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它促使我们不断审视自己,实现自我完善。孔子强调做人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看到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的人,应该虚心向他学习;看到言行不轨、不学无术的人,要点对照自己,进行深刻的反省。崇贤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向先贤智者学习。尧舜禹、商汤、周文王武王、周公等历史伟人是孔子心目中的圣人。孔子不仅歌颂他们的美德,也身体力行地向他们学习,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二是向同时代的能人智者学习。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他曾向郯国国君郯子请教官职,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学琴,并亲自适周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一度退隐而修著《诗》、《书》、《礼》、《乐》,成为儒家经典作品;三是言传身教,垂范天下。在崇贤思想的熏陶下,孔子在社会实践中修养成为举世闻名的社会人士,成为世人敬仰的老师。孔子是春秋时期第一个开办私学的老师。《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他结合社会生活和阅历,以身示范向弟子传授圣贤文化。众弟子跟着孔子周游列国,在游历中掌握了许多为人处事待物的圣贤之道。

  孔子还提倡友善,主张与人相处要友善,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他重视自律,要求做人有自律,他说:“克己复礼为仁。”;他特别强调责任,孔子强调做人要有责任感,他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他非常关注学习,孔子认为学习是做人的一部分,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还希望所有人都有仁爱之心,他提倡做人要有仁爱之心,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些原则和指导,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然有着很大的启示和指导意义。以上就是孔子的为人之道,我们要认真学习并努力做到。孔子的智慧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指引,我们要通过深入学习和践行这些智慧,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走向更高境界的人生。让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成长,用孔子的智慧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当然,孔子的为人之道内涵丰富,可谓博大精深,我们难以也无以一一穷尽。(未完待续)

  2024年7月12日作于南方调研采访途中

  作者简介:熊绍君,男,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正高职称,为中国当代知名媒体人、著名正面思考者、激昂深度评论员、正量社会活动家、迥邃预判观察家、纵论思想家、宇观理论家、绍君体诗创立者、全国“今日帮扶〞活动策划创意者、倡导主推者、操作践行者。早年在省直单位供职,历任办公室主任兼团委书记、省直机关马列理论小组成员、省政府新闻网(报)社长兼总编,后至中直单位工作,先后供职多家中央新闻单位,并担任总编、总监、主编等职,现为中央直属主流媒体频道(栏目)总监兼主编,国际艺术家与企业家刊网联盟名誉总编。

  他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神圣的使命感、执着的事业心及非常深重的家国情怀,还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多愁善感!他是个极富爱心怜悯心的人,心地非常善良并热衷于公益慈善事业,他已在全国上下全面开展“今日帮扶”活动,现正在积极筹备“今日帮扶公益基金会”,他把自己有限工资和积蓄大都奉献给了弱势群体及需要帮扶的人,他要把人间大爱献给人类!他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构筑和乐,创造美满,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作为自己终生的职责与追求,以“笔绘沧桑,文抨时弊;传播正量,讴歌美好;助力公平,维护权益;抑恶扬善,伸张正义〞为己任和使命,他才华横溢,能写善辩,公道正派,无私无畏,以直率敢言著称,为华夏真正脊梁与良心!他著述近六千万字,发表各类文章四千多篇,获奖一百多篇,作品散见或收录于国际国内四百多家新闻媒体和出版单位,他现在非常繁忙,但依然坚持每天著述一万贰仟字和赋诗一至二首,经常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可敬可佩!他先后研读于六所知名高等学府及院所,学从三师,知识渊博,品德高尚,论述深厚,观点鲜明,为国为民,已成一家之言,深受高层和网民读者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欧联华文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eztchdzx@163.com。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