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庄子的养性之道
前面我们谈了孔子的为人之道和老子的处事之道,反响很好,点击量超高!今天我们接着来谈谈庄子的养性之道,我想这个大家可能更感兴趣,因当今比较流行养生养性,现在生活等各方面条件都好了,人们也都希望在美好人间多停留些时日,以好好享受生活的甜美与幸福,希望庄子的养性之道能让你更好更切实地如愿,言归正传,下面我们来谈谈庄子和他的养性之道。
庄子比孔子老子晚出生二百年左右,生卒年限约前369至前286年,享年高寿83周岁,在那个时代如此高寿可了不得,那时人生七十都古来稀啊!由此可见,庄子是名副其实当之无愧的养生养性专家,为此,国人专门研究他的养性之道,把其作为国人十二道之一。庄子是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后人即称《庄子》为《南华经》。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的思维与内涵,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与惠施为同学、挚友,曾南游楚越,探访古风,一生率性正直,崇尚自然,诽毁礼法,傲视王侯。楚威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寓言传道,著书十余万言。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他说:“道之真以修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华用以修身,它的余绪用以治理国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又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友其真。”意思是,不要为了人工而毁灭天然,不要为了世故去毁灭性命,不要为了贪得去身殉名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这就是返朴归真。总之,他继承了老子《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精髓,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主张返朴归真。为此,他对世俗社会的礼、法、权、势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提出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精辟见解。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他崇尚自然,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质享受与虚伪的名誉。庄子这些思想和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人类思想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庄子对后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他独特的哲学思想上,而且表现在文学上,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创意新颖,内涵深邃,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语言文学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庄子和他的门生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后世与道教敬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分为:外篇、内篇、杂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生和后来道家的作品。《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研究中国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文学,也不能不读《庄子》。鲁迅先生评价其文是这样说的:“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庄子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不是空洞干巴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通过汪洋恣肆、仪态万方的语言文字,巧妙活泼、引人入胜的手法表达出来,具有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艺术感染力。如果说,屈原的离骚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鼻祖,那么,庄子的文章,无疑是中国浪漫主义散文的先河。这些都是次要的,庄子最为尖端的是其养性之道,这是其对人类的繁衍生息,尤其是提高养生质量、延长生命寿数方面做出了伟大贡献,其养性之道主要内涵为: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自然之道养身,喜悦之身养神;道义准则敬畏,快乐欲望少垂;做人人品为先,做事明理为先。庄子顺应自然,追求绝对的自由。认为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他认为,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义准则。他说,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人生要学会平和心,喜乐心,慈悲心。庄子在《养生主》一文的开篇就提出了一个让很多人都会诧异的观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意思是“我们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用我们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必然会体乏神伤,既然知道会这样还要去做,岂不是十分危险了!”此句看似有些不可思议,其实正是反映了庄子对于养生的看法:其他任何外在的东西,都不会比生命更重要。很多人包括一些学者专家对庄子这段话颇有异议,或说不认同,甚至说这是对青少年学生追求真理渴望知识而刻苦努力学习的一种误导。我认为这是他们没有真正搞懂悟透庄子此言的深刻内涵,或者说没从养生养性和生命诚可贵的视角高度去领会,庄子这话说得深刻尖锐,客观实在,饱含哲理,反映现实,符合生活生命逻辑。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他说的第一句:“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这话一点毛病都没有,客观真实实在;第二句:“用我们有限的生命来追求无限的知识肯定会体乏神伤,”这话也没有错,说得现实,也符合科学,更符合生活生命的实际,只不过这里他跳跃了一句,即追求探究并掌握无限的知识需要付出很多很大的体力精力,或说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会让人身心疲惫,这样肯定会让人体乏神伤。我们很多学者、科技工作者、脑力劳动者忘我工作全身心投入没有注意休息导致英年早逝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第三句:“知道是这样还要去做,肯定就会有危险了。”这句话是说人们知道追求钻研知识会让人体乏神伤,还要这样去做是有生命危险的,这是正告警示提醒人们注意。不过他这里又少说了一句“在这过程中一定要劳逸结合,张驰有度。”这话说得非常专业到位,符合庄子作为一名养生修性专家的身份和口吻。这是对所有脑力劳动工作者的关心关爱与提示指导,也是符合养生学的,可以说是养生精神的具体体现。
庄子在养生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对《内经》及其后世养生学的逐步形成与成熟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着深刻而重大的深远影响,他提倡顺应自然的养生哲学,他在《养生主》篇中曰:“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督脉居人身之中,不偏不倚,以此作为行事的准则,自然可以健康长寿,颐养“天年”。庄子作为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留存于世、影响最大的是养性之道,其养性之道是生命之道、人生之道,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顺应自然。庄子养性特别强调顺应自然,不为外物所扰,专心用心,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他用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明养生要顺应自然:厨师给文惠君宰杀牛时动作纯熟,发出的声音像演奏的音乐,文惠君对其啧啧称奇,并问其为何能如此?厨师放下刀后说:“我依照牛体自然的生理结构,用刀沿着肌肉骨骼间大的缝隙去解剖,从不曾碰撞经络结聚的部位和骨肉紧密接连的地方,更何况是大骨头呢!优秀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这是因为他们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这是因为他们在用刀砍骨头。其实牛的骨节和其它各个部分之间都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又没有什么厚度,我可以做到‘游刃有余’,所以我的刀使用十九年了,但刀锋还像刚磨过一样。每当遇上筋腱、骨节聚结交错的地方,我会格外谨慎不敢大意,目光专注,动作迟缓,动刀轻微。”这个故事中,厨师能够十九年不换刀,是因为他在宰杀牛时顺着牛体的天然结构去解剖,庄子借此来说明养生的关键也正是要顺应自然规律,切不可人为干预而破坏了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像优秀的厨师和普通的厨师手中的刀一样难以长久。另外,在厨师遇到难以解剖的地方时,会谨慎专注,动作迟缓轻微,这也说明了养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静下心来走一条顺应自然的中正之路。养生务必顺应自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内经》中所倡导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
(二)要心安心宽。养生养性要心安心宽,庄子说,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内心就是我们的世界,世界上的一切皆源于我们的内心。生活是道场,人生是修行,只有修得宽容之心,才能容万事之苦,平悠悠之烦,助人生顺遂。我们要认识到,身外之物并非我们生活的全部。虽然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是人的欲望,但我们不能因此忽略了自己的内心。我们要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内心平和,才能让我们在纷繁喧嚣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宁静的心灵。身体的安稳不如心灵的安静,住在宽敞的屋子、也不如有一个宽阔的胸怀。我们生而为人,在于现实,所以不必凡事都争个明白,万事都执念不放。只有宽心做人,心安处世,心才有家,人生才有路。心的格局,就是人生的格局,只有心轻才能心宽天地宽,心安处处安。人生是一场修行,修身先修心。身体安全不如心神宁静,心情好远远强于住房宽敞。意思是做事要光明磊落,没有让你担心吊胆的,说明物质的其实远不如精神的享受更让人感觉轻松。所谓,眼宽可以饱览世间美景,心宽可以容纳芸芸众生,就是告诉人们眼界心胸要开阔。人们常说,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心胸狭隘的人,放不下对人对事的怨恨,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能以宽广之心解决与人纷争,慰藉心灵,因此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学会心宽处世,宽容对人,多一份包容,少一些计较,多一份释怀,少一些烦忧,岁月才会顺心而美好。心安,生活才会安然,身心才会自在;心宽,人生才会安定,福德才会自来。心的格局,就是人生的格局,只有心轻才能心宽天地宽,心安处处安。心胸的宽广与豁达是一种修养,也是衡量一个人层次高低的标准。如果凡事都斤斤计较,久而久之不但心胸变得狭窄,而且常常对别人产生怨恨情绪,这对己对人都是一种伤害。只有敞开心怀,面对摩擦和误会放下心中的愤恨情绪,才不会被俗世尘埃所扰,才能安心当下,保证身心的纯净。包容万物,容纳太虚,待人处事宽大为本,才能活得轻松,舒心自在。放松自己的内心,世界也许就会豁然开朗。在浮世之中,我们要学会调整心态,追求内心真正的安宁与满足。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愿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都能以一颗宽广的心去面对一切,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喜悦,实现真正的心安与心宽。
(三)欲望要少。养生养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欲望要少。人,只要慎欲控欲把握好自己的欲望,才不会做欲望的奴隶,才会幸福健康快乐多多。庄子说,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人为什么会痛苦? 都是欲望太多了,又实现不了,所以会痛苦。有这么个故事:一个小和尚跑到师父的禅房询问一个困扰他很久的问题:“师父,我一直有一个无法想通的事情,为什么我看到经常来寺院祈福的有钱人总是愁眉不展呢?”“因为他们有很多烦恼在困扰着自己啊。”师父慈祥地说道。小和尚更疑惑了问道:“世人不是都说,在世间最快乐的事就是拥有永远也花不完的钱财吗?这些富商贵人,已经拥有了呀,为什么还不快乐呢?”师父笑了笑对小和尚说“来,你坐下来,我给你讲一个小故事,你就明白了。”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穷苦家的孩子,因为家里太穷,便被父母送到地主家做长工。地主看这个十几岁的孩子做不了什么力气活,便派给他一个放牛的工作。牧童便帮着地主家放牛去河边吃草,自己戏水,每天过得非常开心。日子久了,愁眉苦脸的地主老婆莫名升起了嫉妒心,问地主老爷:“为什么这个小屁孩,家里那么穷,每天还这么开心?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他不这么乐呵,我看着心里就烦!”地主老爷深思后回答道:“有”,第二天,地主在牧童放牛的草坪藏了一块黄金,并派人暗中观察。牧童在放牛时果然发现了这块黄金,并非常兴奋地欢呼起来,但刚叫出声又立刻捂住了自己的嘴,随后便陷入沉思中。牧童害怕自己的呼声引来其他人把金子抢走,又小心翼翼地找了个隐秘的地方把金子藏了起来,开始幻想着有了这块金子后的美好生活。他觉得这块金子够他以后娶个媳妇了,然后又想,有了媳妇儿就需要大房子、也需要雇佣人打理,还需要漂亮衣服、车马牛地等等一系列的东西。这一想就开始忧愁起来,因为这块金子根本不够用。之后,一连几天,牧童整天都闷闷不乐,忧心忡忡,再来没了往日的欢喜。地主老婆发现牧童果真不再像往常那么开心了,便询问地主原因。地主笑笑,把牧童叫回家里,并告诉牧童前几日他放牛时捡到的黄金是他的,让他还回来。还处于对未来忧心中的牧童听到地主的话后立刻如释重负,交回了金子,随后又变成了原来那个每天乐呵呵的样子。牧童捡到黄金后,为什么从一瞬间的高兴变成了连续几天的忧心忡忡呢?这个黄金是牧童第一次通过非正常渠道得来的,捧到手里内心会觉得不安,而这不义之财,也打开了牧童心中的欲望。当牧童的欲望越来越多时,这块也黄金早已满足不了他了,他自然也就陷入了痛苦当中。有钱会让人快乐吗?有钱确实会成为人们快乐的助因,但真正的幸福与快乐还是来源于人们对自己、对生活的满足,知足常乐就是这个道理。而我们为什么会有诸多的痛苦呢?正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欲望而又得不到满足,也就是说我们不满足是因为欲望太多了,而钱并不能消解掉人们的欲望。在我们不断追求财富,并用财富满足自己的欲望时,我们只是暂时获得了一丝的快感。但欲望满足后产生的愉悦感又会催人产生更多更强烈的欲望,于是,人们又需要更多的财富,但财富是有限的,而欲望是无限的。当我们在逐步扩大欲望时,就离痛苦的深渊越来越近了。而有钱人真正的快乐并不是源于钱的多寡,而是源于止欲。他们明白自己的界限在哪,如果欲望一旦超过了那个界限,那就算有再多的钱也换不来快乐,你明白了吗?小和尚高兴地说:“师父,我明白了!”所以庄子说,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这点对我们修心养性非常重要。
(四)不要抱怨。庄子说,人生要学会不抱怨,不等待,不盲从。的确,人活一辈子,谁都不容易,人生的路总是坎坎坷坷,生活的事总是烦烦琐琐,但,路要自己走,事得自己做,不管多苦多累,我们都得自己扛,无论是春风得意还是狼狈不堪,都别得意,也别抱怨。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不可能处处是逆境;人生有成功也有失败,不可能事事都失败。因为顺境或成功而志得意满,因为逆境或失败而悲观失望,都是浅薄轻浮的人生。人生有两条路:一条是心路,一条是实路;心路就是心理历程,实路就是现实经历。心路引领着实路,实路丰满着心路。做人两条路要通好,心路要想好,实路要走好,养生是实路,养性是心路,我们要小心而坚定迈好步,千万不要抱怨,很多事情,抱怨也没有用,还是得靠自己坚强地挺着,强者都是咬着牙在坚强活,只有弱者才会抱怨生活的不公和苦难,即便再难也别放弃,更别抱怨,用心去坚持一定会有收获。生活,就是一段苦乐旅程,我们在每段旅程都有成长,都在不断改变自己,完善自己。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都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自己,每个人都有说不出的委屈,也有道不尽的苦衷,但那又能怎样?大家都一样,做好自己,不要到处抱怨!抱怨不仅给自己带来烦恼,更是给他人带去负能量。不努力总是怨天尤人的人,得到的永远是别人看不起,生而为人一定不要去埋怨!每个人的人生,都只有这一次,我们要倍加珍惜,生活,从来都不会因为你抱怨而改变,所以,与其去抱怨埋怨,不如微笑着去面对,每一个人生命,其实都是非常脆弱的,快乐着过是一生,悲伤着过也是一生,那又为何不看开一点,开开心心地过,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会算数。记住,千万不要抱怨!学会停止抱怨,是改变命运的一个转折点。抱怨者是没有福气的,对世界抱着什么样的心态,世界就会给你怎么样的表象,心好世界就好,心美世界就美,不好的心看到的都是不好,越是爱抱怨的人,其生活就会越不顺利,就越会多灾多难!喜欢抱怨的人,往往都流露出倒霉相,抱怨注定没有好结果!如果你对身边的人和事特别喜欢抱怨,这是很危险的,一定要改掉!要知道,我们所遇见的人,都是该去遇见的;我所遇见的事,往往都是该发生的,所以一切要顺其自然!不要抱怨,抱怨永远只能显示你没本事,因为如果你有本事,就可以改变现状,既然一时改变不了,那我们就只有接受和顺应,这样对你养生养性都大有裨益。
(五)有所畏惧。庄子说,有所畏惧,是做人最基本的良心准则。庄子所言极是,人活在世上,一定要有所畏惧,有所敬畏。有所畏惧才会有所戒备、有所止步,这是对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双重维护。心有所畏,不仅是个人品行的体现,也是对社会规则的尊重。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里所言的“畏”,是对天地规律的敬畏,对长辈和圣贤的敬重,也是对道德底线的遵守。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内心的“畏”,导致行为失范、道德沦丧。人,只有心有所畏,才能使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偏离正道。人生在世,有所畏惧,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君子之心,正因为有所畏,才能始终正行其道,不偏离人生的正确轨迹;小人之心,正因为无所畏,才走上了邪路,最终一无所获。有所畏惧才能不乱其所为,“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无所畏惧则容易心生邪念,欲壑难填,最终导致身败名裂。一个人只有心怀敬畏之心,才能抵挡住外界的诱惑和邪念;有所畏惧并严格自律,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只有心怀敬畏之心,才能成为一个品德高尚、受人尊敬的人。心有所畏是一种做人的态度和底线,让我们牢记这句话的意义和价值,把它作为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修养和智慧;让我们始终保持一颗谦卑、敬畏的心,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道路。“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这句话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规范,更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当深入理解和实践这句话的内涵,以此为准则来约束我们自己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言行一致,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同时,这句话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自我和他人的标准,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让我们共同努力,践行这句名言的精神内涵,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不可抗拒的力量,有许多不可侵犯的原则,如果无所畏惧,就会无所不为,为所欲为,胡作非为。蓦然回首,曾经,我们不懂得敬畏尊重大自然,一味讲究战天斗地,人定胜天,如今面临的则是来自大自然的严厉惩罚。若一个人无所畏惧,肆无忌惮,就很容易危害他人和社会。不懂得畏惧的无所不为,很有可能变成对他人的危害,非但如此,最终往还会伤害到自己。人,只有在心中有所畏惧的时候,才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才会约束自己的勇力,才会把自己的勇力用到正确的地方,从内心规范、克制自己的鲁莽,把勇导向义的方向。不知天命,不畏大人,不听圣人之言,一个如此无知无畏的人不论在何种规则中,都是最容易犯规出局的。这样的人,越是勇力绝伦就越危险。《周易》有言:“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总得有所敬畏,有敬畏才会谨慎行事。对任何事物、任何规则都“无知无畏”乃至抱着“大无畏”的心态,只会把人引向万劫不复的境地。
(六)人品为先。庄子说,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人有一样东西比能力更重要,那就是人品。人品是人真正的最高学历,是人能力施展的基础,是当今社会稀缺而珍贵的标签;优秀高尚的人品已成为现代人职业晋升的敬业标杆与成功人生的坚实根基。做人以人品为先,处事以明理为首,一个人,外表可以不光鲜亮丽,但内心一定要善良美丽;一个人的人品,不需要华丽的语言称赞,不需要昂贵的物质包装,而是经得起诱惑,看得淡名利,不与恶人结伴,不和小人同行,不管多难,善良不改,不管多苦,品行端正!好人品,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做人善为先,待人诚为贵,做事勤为主,在困境中,坚强不屈,在利益下,正气不丢!人这一辈子,先做人后做事,只有把人做好了,做起事情才游刃有余。如果不懂得做人,人品差劲,言行不正,就算他再聪明,再有钱,那么他的前途会受到阻碍,生活也会受到影响。人,要有一颗善良的心,更要有一个端正的品,厚道做人,坦荡做事,多站在别人角度考虑,才能有好人缘,才能得信誉。钱财会消耗,人品能积赞,做人,老老实实,本本分分,一心向善,以诚为本,才能赢得众人的尊重和称赞。一旦人品不过关,谈什么都没用,干什么都没戏!人,要有一颗干净的心,无论相貌,无论着装,心灵通透是最美的;不分贫富,不分高低,心地善良是最贵的。身处俗世,却不被俗世染;笑在脸上,笑也在心上。对人几分真,便会换取几分心;用情几多诚,就会收获几多永恒。
(七)忘却情感。庄子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对生死与情感却有着直面的认识。他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吊丧,看到庄子随意而坐,还敲着盆子唱歌,惠子指责他为什么不哭而歌?庄子坦然地道:她刚死的时候,我怎能不悲伤呢?可是想到她起初本没有生命,没有形体,还没有气息。在恍恍惚惚之间变化而有了气息,气息幻化出了形体,形体生成了生命。如今又变成了死亡,如同春夏秋冬一样。我鼓盆而歌,是欢送我的妻子重新回到自然,所以我不哭。这种面对生与死洒脱的态度,乃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理解。庄子还以老聃死后,他的朋友秦失前来吊丧的故事说明养生除了顺应自然,还要忘却情感的主旨。老聃的朋友秦失前来吊丧,哭了几声便离开了。老聃的弟子对此很不解,问道:“你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秦失回答:“是的。”弟子们又问:“那你这样吊唁朋友行吗?”秦失说:“行。”并解释道:“刚才在灵房看到年老的人在哭他像父母哭孩子,年轻人在哭他像子女哭父母。这样喜生恶死是背弃常理和违反真情的事情,他们都忘掉了人是秉承于自然、受命于上天的道理,古人将这种行为称为背离自然的过失。你们的老师应时而生、顺依而死,这是顺应自然之理,内心不必有哀伤和欢乐,古人称这样做就叫自然的解脱。”在这个故事中,庄子阐述了人之生死在于顺应自然,没必要在生与死上有哀伤和欢乐之感,忘却情感顺应自然才是真正的解脱之道。庄子以取光照物的烛薪终会燃尽,而火种却传续下来永远不会熄灭的例子,说明人的肉体终会消逝,而唯有遵循自然的本性会长久存在下去。在庄子看来,养生其实养的就是自己的自然本性,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这样即使肉体消逝,自然的本性也会长存。
人生,活着,那就是一种心态。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有所畏惧,是做人最基本的良心准则。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人生要学会不抱怨,不等待,不盲从,还要忘却情感。这就是庄子教给我们的养性之道。你领会了吗?!(未完待续)
2024年7月14日作于南方调研采访途中
作者简介:熊绍君,男,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正高职称,为中国当代知名媒体人、著名正面思考者、激昂深度评论员、正量社会活动家、迥邃预判观察家、纵论思想家、宇观理论家、绍君体诗创立者、全国“今日帮扶〞活动策划创意者、倡导主推者、操作践行者。早年在省直单位供职,历任办公室主任兼团委书记、省直机关马列理论小组成员、省政府新闻网(报)社长兼总编,后至中直单位工作,先后供职多家中央新闻单位,并担任总编、总监、主编等职,现为中央直属主流媒体频道(栏目)总监兼主编,国际艺术家与企业家刊网联盟名誉总编。
他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神圣的使命感、执着的事业心及非常深重的家国情怀,还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多愁善感!他是个极富爱心怜悯心的人,心地非常善良并热衷于公益慈善事业,他已在全国上下全面开展“今日帮扶”活动,现正在积极筹备“今日帮扶公益基金会”,他把自己有限工资和积蓄大都奉献给了弱势群体及需要帮扶的人,他要把人间大爱献给人类!他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构筑和乐,创造美满,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作为自己终生的职责与追求,以“笔绘沧桑,文抨时弊;传播正量,讴歌美好;助力公平,维护权益;抑恶扬善,伸张正义〞为己任和使命,他才华横溢,能写善辩,公道正派,无私无畏,以直率敢言著称,为华夏真正脊梁与良心!他著述近六千万字,发表各类文章四千多篇,获奖一百多篇,作品散见或收录于国际国内四百多家新闻媒体和出版单位,他现在非常繁忙,但依然坚持每天著述一万贰仟字和赋诗一至二首,经常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可敬可佩!他先后研读于六所知名高等学府及院所,学从三师,知识渊博,品德高尚,论述深厚,观点鲜明,为国为民,已成一家之言,深受高层和网民读者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