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几句肺腑之言,也算是带着感恩之心向领导、老师和朋友们作个简要工作学习及思想汇报。
自2019年底疫情来,我除了工作外,就是读书写作,每日以万字进度递增,正在逐步打磨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思想文化创新体系。我主导主推的全国“今日帮扶”和“老熊为您想”两个大型公益活动正在全国有序开展。我的工作就是主持频道栏目全面工作,主抓对外战略合作和策划组织大型采编活动,日常每天审查记者和通讯员及各有关单位写发过来的各种各类稿件,而后组织督促编辑对稿件进行初审编传,再对编辑上传稿件进行复查审核,最后送终审公开刊发。同时,我特喜欢走基层,经常深入实际,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到全国各地作些采访调研,拜会一些地方领导和朋友,交流一些心得与体会,而后撰写一些深度调研报告和长篇通讯,为党中央国务院决策提供一些参谋参考与咨询,或献些计策,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些助力,受到广泛而高度的好评,可以说每天忙碌并快乐着。尽管研究生毕业,并被领导和读者朋友们谬赞为才华横溢,但随着读写量增加,我越读越写,越觉得自己没文化,或说知识不够用,所以,现在我真正理解了读书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天下万般品唯有读书高,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随着读书写作量的增长,我感觉自己正在变得日益自信、丰富而强大,领导、老师和朋友们的互通互动、鼓励点赞给了我无限的动力与激情!特别是一些领导、老师和朋友们在百忙之中抽空为我的文章点评指导,有的点评长达上千字,让我感动!让我鼓舞!让我受益匪浅!我将永远铭记深藏于心!今后定将竭力以不同方式予以回报!今天,借此机会感谢感激感恩领导、老师和朋友们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关爱与支持!你们永远是我生命中的恩人与贵人!
由于近段时间,我在写一些关于传统文化方面的稿子,感觉不是那么好写,于是,我重读了《孔子溯源》一书,颇有感触,深有感悟,确实得到了一些启发,下面我把学习《孔子溯源》的一些感想体会与收获及门缝之见向大家做个简要汇报,请大家审阅,并提宝贵意见,不妥之处,敬请海涵的同时,予以批评指正!
中国传统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智慧众生,福益人类,辉煌灿烂,光耀世界。通过学习《孔子溯源》一书,使我进一步清晰而深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始于远祖伏羲,壮于先祖黄帝,兴于尧舜,典于文武,扬于孔孟,独尊于董仲舒,准于朱熹,放于清未。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震雷,其名盖世无双,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所无法媲美的,让人震撼!让人骄傲!让人自豪!由此可见,我们当今倡导的文化自信,并非无稽之谈,也不是自吹自擂,更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有着扎实而深刻的意韵、久远且强劲的底蕴、历史并现实的内涵!
《孔子溯源》一书,史料充盈,内涵丰富,观点显明,论据翔实,作者韩永贤老师知识渊博,态度科学,写作严谨,走笔细腻,韩老师是本着学术研究的意旨撰写此书的,全书源于史实,忠于史料,有理有据,脉络清晰,详尽透彻,文风朴实,客观表述多,主观议论少,没有套话,让人信服,让人有触根摸底的感觉,更让人仿佛进入中华儒家文化的大观园。
《孔子溯源》全书共十二章四十二节,从崇拜太阳开篇,讲到儒家思想源流、儒家仁、君子与小人、忠恕、孝悌、礼、信与友、论人、议隐者,最后讲到儒家义与儒家智。全书重点着力在追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儒家思想的魂,孔子学说的源。本书由于写法和创作思路与众不同,所以,读起来很不顺畅,很不习惯,也很劳神费力耗时,其写作模式是:先写出章节标题,而后列出原文(文言文),再作注释和语译,最后短评。读后让人感觉特累,但却让人累有所获,心悦诚服,豁然开朗,更让人有所思有所悟,是一本真正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好书。
读罢此书,让我对孔子和他所代表的儒学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有了更清晰更深刻地了解与认知。
通过阅读《孔子溯源》,使我对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家文化有了较为立体的感观感知。孔子又称孔夫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卒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华文化泰斗级人物,被后人尊称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等,位于“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曾受业于老子,他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传》《春秋》六经,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孔子去世后,后人把他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享年七十三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唯独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鲁国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孔子受到人们的供奉祭祀,现在很多地方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已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
孔子成就,辉煌灿烂,空前绝后,难以言表,堪称:文化明珠,文明瑰宝,民族精华;他的伟大业绩,与日月同辉,与山川共存,与天地永恒,与环宇竞广,登峰造极,无以伦比,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二个方面:
一是道德思想。孔子的道德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他一生的道德思想主要体现在仁和礼上,仁是人道精神,礼是礼制精神即秩序和制度,他认为人道主义思想永远不会过时,礼是人类社会永恒的秩序,制度则是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孔子的仁礼思想体现了古代思想家对人类社会政治制度的研究精华。孔子道德思想中的最高成就是“大同”思想即“大同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相互敬爱,仁义和谐,没有欺诈,没有罪恶,幸福美满,人人友爱,大道畅行,天下为公,这就是孔子幻想的理想社会。孔子之学,概由“礼”始,进至“仁、义”。在孔子看来,礼是人们的基本规范,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是仁、义的表现;仁是礼的内在基础,仁、义是礼的实质。
二是政治思想:孔子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仁是仁者爱人,礼强调贵贱有序。他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认为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为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孔子较低的政治目标是建立: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的小康社会;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大道畅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孔子的“大同”、“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到其影响。
三是经济思想: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义利兼顾的义利观和仁政富民、先富后教的民富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和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是否符合义,“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才能获取。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这就是孔子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四是教育思想: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因而人人都可以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他主张“学而优则仕”,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孔子在教学上要求老师树立“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和“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他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老实学习态度和“学而时习之”不断学习时常复习的精神,以便“温故而知新”,举一而反三。“学而知之”是孔子教育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也是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传,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范。
五是美学思想: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的政治手段和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方面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六是史学思想:孔子治史思想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直”,即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不但重视根据,而且竭力反对那些狂妄不“直”的人,他这种一以贯之的主张,也反映到他的治史态度中;孔子的治史观不仅反映到治史态度和治史主张上,而且还体现在历史发展观中:孔子认为历史在不断“损益”,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周代正是在总结夏、殷二代的基础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历史不是倒退,而是后来居上,是前进发展着的。尽管这种思想很朦胧,但却是我国史学史上进化论的可贵开端。
七是旅游观念:孔子一生游历丰富,他从漫长的旅游生涯中悟出精辟的人生哲理,并形成对旅游的独特见解。孔子的“游”主要有三种形式:游览、游学、游仕。也就是说,孔子在游中问学教学,游中求仕入仕,游中生情怡情,游中悟道传道。他的旅游行为与修学、入仕是分不开的。孔子的旅游思想可大致概括如下:1,远游观,是指君子不要留恋故土,应该通过游学四方来增长见识,实现远大的理想和抱负;2,近游观,就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明确表达了他提倡近游的思想。父母在,不远游也是儒家提倡推行孝道、侍奉双亲、注重人伦思想的体现;3,孔子既“重游”,又反对“远游”、提倡“近游”,岂不是自相矛盾?实则非也;孔子的近游观和远游观并不矛盾,而是对立统一的,类似于“鱼和熊掌”的关系;远游与近游,实际上反映了儒家的“忠”与“孝”、报效国家与侍奉双亲的对立统一;孔子虽然提倡“近游”,但也不一味地排斥远游,虽然主张推行孝道,但更主张“治国平天下”;到底适宜远游还是近游,取舍标准就是是否“有方”。事实上,跟从孔子周游列国14年的弟子中就有不少双亲健在者。孔子反对的只是无正当目的却超出合理程度的“远游”;4,孔子注重文化之旅、自然之游,倡导山水比德观;孔子一生行游天下,注重听乐观礼,开创了中国文化旅游的先河。孔子行游四方中学习、欣赏古代的礼乐文明,这其实就是现在所说的文化旅游;5,除了提倡听乐观礼的文化之旅,孔子还注重体悟山水的自然之游。对于山水自然景观,孔子更注重“美”的感受,比如为我们耳熟能详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在孔子看来,智者的聪明锐利和流动的水具有形而上的共通性;仁者的宽厚品格与庄重沉稳的大山相通。这就是“山水比德”的审美观、体验观。“比”指象征或比拟,“德”指伦理道德或精神品质,意指在欣赏山水自然景观时,根据其特征类比联想到人的道德品格,即把自然山水人格化;6,孔子主张旅游要健康有度,反对佚游。孔子曾说:“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也就是说,以骄傲为乐,以到处游玩、游手好闲为乐,以大小宴为乐,都是有害的快乐。可见,孔子反对游手好闲、放荡游乐、毫无节制的游玩等佚游行为。他认为佚游超出个人身心承受能力与社会礼制许可,佚游带来的快乐是暂时的、局限的,而且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损害。
八是人生观念: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孔子安贫乐道,在他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其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不自以为是,很谦虚,虚心向别人学习,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与人为善,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他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九是文化贡献:孔子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我国公元前841年前没有文字史料,是孔子编修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保存了中华民族的典籍,这些著作把上古文化和文明记录下来,对上古文化和文明的传承与弘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孔子时代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中,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线。孔子是中华上古文化的传承人以及5000年中华文化的奠基人。
十是文学贡献:《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据《史记》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经过孔子整理删定形成了流传至今的《诗经》版本,又叫《诗三百》,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新篇章,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孔子是中国文学史上开创新篇章的第一人。
十一哲学贡献:孔子的哲学思想强调“仁爱”和“中庸”等理念,提倡人与人和谐相处,以及个人道德思想和社会责任,这些哲学思想对后世的哲学思考主生深远影响。《易》原本是一部筮占之书,孔子使《易》这部筮占之书成为大道之源,成为中国哲学之源。孔子作的《易传》由《易》的“筮占”功能转变到《易》的“德义”层面上来,其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观念已成为人类“求变向上”的思想基础和中国哲学的宝贵财富。孔子是改造《易》使《易》转向哲学,引发易学革命的第一人。
十二体育贡献:孔子一向重视体育锻炼。“射”和“御”是孔子开设的六门课程中的两门必修课。“射”是射箭,“御”是驾车。作为先生的孔子很重视射箭,他本人的技艺也很高。为了强健身体,孔子不但重视体育,而且注重营养卫生。同体育锻炼相统一,孔子注重养生之道,为后世逐渐形成的养生学铺设了道路。
孔子作为“文化巨人”,其辉煌成就与杰出贡献不仅仅体现在以上十二个方面,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的教育思想推动了教育的平民化,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他的伦理思想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建立了仁爱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风范;他倡导的礼制,影响了千百年来的社会制度,使中国社会有序向前发展。总之,孔子通过他的思想和实践,为中华文化的发展筑牢了基石,为中国道德观念和教育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不朽思想,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宝贵精神财富。
《孔子溯源》一书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梳理提炼的强烈冲动,也让我产生了文思泉涌般的优美灵感,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有了质的升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包括:儒、道、法、墨、兵家、杂家、农家、医家、名家、小说家、阴阳家、纵横家还有后来传进来的佛家等百家思想,以及易经、中医、风水、武术、气功、律吕、书画、围棋、茶道、建筑、服侍、礼仪……等等所有中国的东西。
文化分为有形和无形两个部分,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思想,而文化的灵魂则在于其无形的思想层面,文化一般非指物理结构,而是表象、思想、精神、意境等。通过阅读《孔子溯源》,我认为要真正全面深刻理解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必须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入手:
一是从源头上寻根,搞清来龙去脉。首先是从无文无字的“神传文化”阶段开始,即《孔子溯源》一书所提到的,前面也写了:“始于远祖伏羲,壮于先祖黄帝,兴于尧舜”;随着人类的先天本能退化成为潜能,出现了图腾、图文文化,象形文字;再到繁体文字文化,直到演变成现在的简体文字;无论是有形还是人相,其功能价值就是以文载道、传道;文是有形,但道无形,唯心可得;所以孔子一生教化弟子:不为读经,只为明道。《道德经》也说“道,可道,非常道”,唯本源有道,才是真道,唯天人合一才能知道、得道、成道。
二是从精髓中领会,把握重点内涵。中国传统文化包容万象,涵盖极广,时间、精力、能力决定难以逐一遍览,我们只有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真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认为是以孔孟儒家优秀文化为内核,以儒、佛、道三家传统文化思想为主干的优质内涵,其中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达德(智仁勇)、四维(礼义廉耻)、四端(仁义礼智)、五常(仁义礼智信)、五伦(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恭宽信敏惠)、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其核心,它们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典基本概括了,我认为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核心。当然,也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核心就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
三是从本质里理解,弄懂深刻意旨。中华文化讲究正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性是根是本即本质。正性即是德性,有德必有道,德道本合一;德为道之心,道为德之行,德升道长即能天人合一成圣贤,可为良相、良医,济世救人,积德行善,提升能量频率,致良知,回归本源。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就是正性修德;德就是一切,此德非凡俗人心所认为的德,此德即大儒陆九渊(南宋思想家、哲学家、心学创始人之一、系主观唯心主义者)所说的: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这也正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经典表述,国人曾批评其为唯心反动的东西,是因为没有理解其深邃内涵,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易经》被誉为中国“群经之首”、“万经之源”,是中华民族最古老而深邃的思想结晶,在政治、军事、科技、建筑规则等众多领域都对中国人产生着深远影响。《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展现,源自于古人“观天象察地理”,因而可以“通人事”。
四是从内容上统览,纵横整体全貌。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渊远流长、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包容万象,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主要内容有:仁礼为上,崇德尚义,以人为本,民贵君轻,钢健自强,致和中庸,修身克己,隐忍负重,阴阳互补,天人合一,大道至简,大智若愚,上善若水,有容乃大,厚德载物,大爱无疆,忠诚爱国,天道酬勤,共赢精神等,分门别类,内涵广奥,不一而足,我们绝不能忽略了其整体性、全面性,更不能以偏概全,只有把它们串联起来,才能系统全面地了解把握。
五是从不同发展阶段,看清历史走势。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上分为六个时期:1.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儒家、道家、墨家、阴阳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诸子百家;2.秦朝:发生了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秦始皇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下令销毁除法家以外的所有诸子百家的著作,并坑杀了几百名儒士;3.汉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特别提倡读经,是经学时期。在三国魏晋时期,出现玄学,《周易》、《老子》、《庄子》被称为三玄,玄学之风盛行;4.南北朝、隋唐:佛学时期,南北朝以后,佛教就慢慢鲜明、显著了,由讲学翻译时期到成立宗派时期,发展到唐朝最鼎盛,祖师分科判教,将佛教融入到中国文化系统,形成大乘八个宗派:禅宗、天台宗、华严宗、真言宗、法相宗、净土宗、律宗、三论宗;小乘两个宗派:俱舍宗、成实宗。当时的都城长安(今西安)就成立了六个宗派,成为六个宗派的发源地,这种宗派是中国正式有的,一般叫做中国佛学;5.宋元明时期:理学时期,讲究理学。理学家有北宋五子即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南宋陆九渊、朱熹,明代王阳明、王夫之等。理学讲究内心修养,发扬天理;主张格物致知,经世致用;强调良心不可断,理性不可断,断了就不叫人;6.清代:朴学时期。讲究考证,考哪部经是真的,哪部经是假的。
六是从不同门派特点,领略风格韵味。中国传统文化被文史学家分为六个时期,总括为儒释道三教鼎立,形成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儒释道,是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儒家的真精神是入世,佛家的真精神是出世,道家的真精神是超世;跟儒家学入世,学的是拿得起、有正气;跟佛家学出世,学的是放得下、有静气;跟道家学超世,学的是想得开、有大气。过去有一种说法为三教归元、三教同一,这是不正确的。儒教、道教、佛教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各有特点,也各有风格,更各具韵味,曾经有人这样总结儒释道:佛心道骨儒为表,佛空道隐儒中庸;儒家讲人伦道德,讲如何把人做好、把家庭搞好、使国家安定,其中心思想为仁爱、和谐,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要有伦常,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社会就稳定,就不会乱;道家以道尊德贵为思想主体,以神仙信仰为核心信仰,以上善与玄德为人格追求,以自化化人、人己共度为价值目标,以天人合一、万物和谐为处世原则,讲清净无为,少欲知足,返朴归真,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致虚守静,无为而治,和光同尘,过淡泊生活,超脱于世间;主张无为无争,无私无欲,守柔守雌,守静守德,知足知止,知和知慈;认为,道是万物本原,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为而不争;柔弱胜过刚强,谦退居下;事物对立转化,物极必反。道家反对侵略,鄙视富贵,主张均平,反对压迫,为了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们主张小国寡民,公社复归,并主张实行愚民政策,不尚贤,反对儒家提倡的礼制。道家思想就已超出儒家范围,是天人境界,讲究修道炼丹超升神仙;佛教不是中国原有的,是印度传来的,但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中国文化,并有着自身的特点,佛教的教义境界与儒教、道教绝对不同,不能混为一谈。主要体现在:相信因果、众生平等、我佛慈悲、佛渡有缘人、发出离心与修解脱行、发菩提心与行菩萨道。认为人在宇宙中是顶天立地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决定着自己的命运,而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人人可以成佛,处处可以有佛。儒释道三家文化,各有特点,中心思想都是“德”。儒家思想以“人”为本,侧重从“人”的角度来关照人生、社会和自然,重视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宣扬以道德为人生的最高价值;道家则以“自然”为本位,侧重从“自然”出发来关照人生、社会和宇宙,强调自然是人生的根本,主张顺应自然,回归自然。正是“人”本位和“自然”本位两种核心思想,为中国文化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后来引入的佛教以“解脱”为本位,通过修持以求从迷惑、烦恼、痛苦和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进入大自由大自在的“涅槃”理想境界。儒家重纲常礼教,关切社会的治理,主张积极进取、建功立业;道家讲长生成仙,关怀生命自然状态的保持,主张顺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讲出世解脱,关心人生痛苦的解除,主张慈爱众生、无私奉献。故此,历史上有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以及儒家入世,道家隐世,佛家出世之说;所以国人以儒养德、以道养生、以佛修心;儒、道、佛三家虽各有所重而相径庭,然仍能融合会通,相济相补,和而不同,构成彼此共存共荣的文化格局,长期以来支配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中国文化形成儒、道、佛三大脉络,三家(传统说法称为三教)共同撑起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天空。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以儒、道、释三家文化为主体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渗透着古老东方民族的聪明和智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我国传统文化始终保留了其基本原貌,又以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视野,融合了外来文化的优点和长处,逐步丰富完善发展成百花齐放、百家共鸣、兼容并包、相得益彰、争奇斗艳、璀璨夺目、造福人类、光耀世界、繁华繁荣大格局,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唯一保持连续传承不断的民族古老文化,现已成为人类文明百花园中最靓丽的奇葩瑰宝!
孔子是中国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只此一个的圣人,是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是全人类的精英与荣光!我敬重景仰他并为他骄傲自豪!感谢《孔子溯源》一书让我进一步走近了孔子!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骄傲自豪!感谢《孔子溯源》一书让我进一步深刻学习领会了中华传统文化!
孔子与中国传统文化千百年来不断丰富智慧,创新文明,造福人类,照耀世界!我们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保护好、完善好、发展好、传承好孔子思想和中华传统文化!三十六年前的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75位诺贝尔奖得主围绕着“21世纪的挑战和希望”议题展开讨论,得出的重要结论之一是: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汲取25个世纪之前的儒家先贤之智慧。我想,未来总会有一天,人类在孔子思想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引领下,同心同德,和衷共济,彼此借势,共谋发展,携手并进,齐创未来,真正实现孔子描绘的天下大同之太平盛世!这将是全人类的福音!
以上就是我阅读《孔子溯源》一书所得的一点体会、观感以及由此产生的一些思考与收获。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不胜感谢!
2024年7月15日作于调研采访途中
作者简介:熊绍君,男,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正高职称,为中国当代知名媒体人、著名正面思考者、激昂深度评论员、正量社会活动家、迥邃预判观察家、纵论思想家、宇观理论家、绍君体诗创立者、全国“今日帮扶〞活动策划创意者、倡导主推者、操作践行者。早年在省直单位供职,历任办公室主任兼团委书记、省直机关马列理论小组成员、省政府新闻网(报)社长兼总编,后至中直单位工作,先后供职多家中央新闻单位,并担任总编、总监、主编等职,现为中央直属主流媒体频道(栏目)总监兼主编,国际艺术家与企业家刊网联盟名誉总编。
他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神圣的使命感、执着的事业心及非常深重的家国情怀,还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多愁善感!他是个极富爱心怜悯心的人,心地非常善良并热衷于公益慈善事业,他已在全国上下全面开展“今日帮扶”活动,现正在积极筹备“今日帮扶公益基金会”,他把自己有限工资和积蓄大都奉献给了弱势群体及需要帮扶的人,他要把人间大爱献给人类!他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构筑和乐,创造美满,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作为自己终生的职责与追求,以“笔绘沧桑,文抨时弊;传播正量,讴歌美好;助力公平,维护权益;抑恶扬善,伸张正义〞为己任和使命,他才华横溢,能写善辩,公道正派,无私无畏,以直率敢言著称,为华夏真正脊梁与良心!他著述近六千万字,发表各类文章四千多篇,获奖一百多篇,作品散见或收录于国际国内四百多家新闻媒体和出版单位,他现在非常繁忙,但依然坚持每天著述一万贰仟字和赋诗一至二首,经常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可敬可佩!他先后研读于六所知名高等学府及院所,学从三师,知识渊博,品德高尚,论述深厚,观点鲜明,为国为民,已成一家之言,深受高层和网民读者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