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管子的治国教练之道
管子即管仲,生于约公元前723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周穆王的后代,在诸子百家中最年长,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经济学家。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开始辅佐公子姜纠,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齐国国相,开始辅佐齐桓公,齐桓公尊他为“仲父”,在他辅佐下,齐国成为当时诸霸之首,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他被誉为“春秋第一相”“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第一相”“华夏文明保护者”,任相期间,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铸就了齐国和齐桓公的辉煌伟业。齐桓公四十一年,即公元前645年,病逝,享年79岁,谥号为敬,后世尊称为“管子”。
管仲出相得道之前,经受了很多的苦难和磨难,可谓饱经风霜,历尽沧桑,当时,求财不得,求官不能,做啥啥不行,一直郁郁不得志,还当过逃兵,几次差点丧命,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应验了他。管仲的祖先是周穆王的后代,与周王室同宗,其父管庄是齐国的大夫,后来家道中衰,导致管仲生活很贫困,为了谋生,他和好友鲍叔牙一起合伙做生意失败,他做过当时认为是微贱的商人;他游历许多地方,接触各式各样的人,见过许多世面,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当兵的时候,临阵脱逃;几次想当官,但都没有成功。齐僖公三十三年(前698年),齐僖公驾崩,留下三个儿子,太子诸儿、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齐僖公死后,太子诸儿即位,是为齐襄公。当时,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不久,齐襄公与其妹鲁桓公的夫人文姜秘谋私通,醉杀了鲁桓公。对此,管仲预感到齐国将会发生大乱。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君的女儿,因此管仲和召忽就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去躲避。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齐襄公仙逝,齐国内乱,两个逃亡在外的公子,一见时机成熟,就都急忙设法回国,以便夺取国君的宝座。鲁庄公知道齐国无君后,万分焦急,立即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后来发现公子小白已经先出发回国。管仲于是决定自请先行,亲率30乘兵车到莒国通往齐国的路上去截击公子小白。人马过即墨30余里,正遇见公子小白的大队车马。管仲等公子小白车马走近,就操起箭来对准射去,一箭射中,公子小白应声倒下。管仲见公子小白已射死,就率领人马回去。其实公子小白没有死,管仲一箭射中他的铜制衣带勾上,公子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舌尖装死倒下。经此一惊,公子小白与鲍叔牙更加警惕,飞速向齐国挺进。当他们来到临淄时,由鲍叔牙先进城里劝说,齐国正卿高氏和国氏都同意护立公子小白为国君,于是公子小白就进城,顺利地登上君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齐桓公元年(前685年),齐桓公即位后,急需找到有才干的人来辅佐,因此,就准备请鲍叔牙出来任齐相。但鲍叔牙称自己才能不如管仲,若要使齐国称霸,必要用管仲为相。管仲与公子纠一伙认为公子小白已死,再没有人与他争夺君位,也就不急于赶路。六天后才到齐国,一到齐国,没想到齐国已有国君,新君正是公子小白。鲁庄公得知齐国已有新君后气急败坏,当即派兵进攻齐国,企图武装干涉来夺取君位。双方在乾时会战,管仲建议当趁小白人心未定速攻,但鲁庄公却说:“如果一切如你所料,小白早就被射死了。”不听管仲的话,结果遭遇伏击,鲁军大败,公子纠和管仲随鲁庄公败归鲁国。齐军乘胜追击,进入鲁国境内。齐桓公为绝后患,遣书给鲁庄公,叫鲁国杀公子纠,交出管仲和召忽。否则齐军将全面进攻鲁国。鲁庄公得知后与大夫施伯商量,施伯认为齐国要管仲不是为了报仇雪恨,而是为了任用他为政。因为管仲的才干世间少有,他为政的国家必然会富强称霸。假如管仲被齐国任用,将为鲁国的大患,因此施伯主张杀死管仲,将尸首还给齐国。但鲍叔牙用计称齐桓公恨管仲入骨,一定要生杀管仲,加上当时鲁庄公新败,闻齐国大兵压境,早吓得心颤胆寒,就没有听从施伯的主张。在齐国压力下,杀死公子纠,并将管仲和召忽擒住,将二人送还齐桓公发落,以期退兵。管仲清楚这是鲍叔牙的计谋,于是让押运工人快马加鞭赶去齐国,最后平安到了齐国,经鲍叔牙的建议,齐桓公同意选择吉祥日子,以非常隆重的礼节,亲自去迎接管仲,以此来表示对管仲的重视和信任。同时,也让天下人都知道齐桓公的贤达大度。齐桓公迎接管仲后,一连聊了三天三夜,句句投机,斋戒三日,拜了管仲为相,并称管仲为“仲父”。孔子曾感叹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又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下面我们来看看管仲如何一步步把齐国和齐桓公引向霸主之位的。
管仲任国相后,感恩感激齐桓公的以德报怨和重用信任,决心辅佐齐桓公干番事业,齐桓公也希望在管仲辅佐下好好成就一番帝业。起初,齐桓公有点刚愎自用,不太听信齐桓公之计,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凡听信管仲之事皆成,不听管仲之言全败,事实面前不得不信服管仲。齐桓公二年(前684年),桓公对管仲说:“我想加强军备。”管仲又说:“不行。”桓公不听,果然修治军备。一次,宋夫人惹怒了齐桓公,桓公怒对管仲说:“我想伐宋。”管仲说:“不可以,我认为内政不修,对外用兵不会成功。”桓公不听,果然起兵伐宋。各诸侯兴兵救宋,把齐军打得大败。齐桓公三年(前683年),管仲建议出兵问罪不遵礼法的谭国。谭国本来很小,力量十分微弱,结果很快就被齐国消灭。齐国没费力气消灭了谭国,扩大了国土。齐桓公五年(前681年),在管仲的建议下,齐国与宋、陈、蔡、郑等国在齐的北杏(今山东聊城东)会盟,商讨安定宋国之计。遂国(今山东肥城南)也被邀请,但没有参加。管仲为了提高齐国的威望,就出兵把遂国消灭。鲁国本来比较强大,但因接连被齐国打败,又看到诸侯国都服从齐国,不服从齐国的遂、谭两国又被消灭,所以也屈服了齐国。不久,齐国与鲁国和好,在柯(今山东东阿西南)会盟。就在这次会盟中,发生了著名的曹沫劫盟事件。曹沫迫使齐国归还之前鲁国所有失地,齐桓公事后想反悔,但是管仲用大国不该失信让齐桓公归还了失地。齐桓公六年(前680年),鲁、宋、陈、蔡、卫都先后屈服齐国,谭、遂两国早已消灭,只有郑国还在内乱。管仲因此建议齐桓公出面调解郑国内乱,以此来提高齐国的地位,加速实现做霸主的目的。郑国自厉公回国杀了子仪,又杀了恩人傅瑕,逼死大夫原繁,登位称君后,为巩固君位,想要联合齐国。管仲抓住这一时机,建议齐桓公联合宋、卫、郑三国,又邀请周王室参加,于鄄(今山东鄄城)会盟。齐桓公七年(前679年),管仲又让齐桓公以自己名义召集宋、陈、卫、郑又在鄄会盟。从此齐桓公成为公认的霸主。
在管仲的辅佐下,齐国和齐桓公一路向阳,所向披靡,日益强盛。齐桓公二十四年(前662年),山戎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认为南面楚国祸害更大,不愿出兵。但管仲认为,当时为患一方的,南有楚国,北有山戎,西有狄,都是中原诸国的祸患。国君要想征伐楚国,必须先进攻山戎,北方安定,才能专心去征伐南方。如今燕国被犯,又求救于我国,举兵率先伐夷,必能得到各国的拥戴。齐桓公深以为然,遂举兵救燕。管仲随军讨伐山戎救援燕国,一直打到孤竹才回师。齐桓公二十六年(前660年),当时西北方的狄人也起兵进攻中原,先攻邢国(今河北邢台)。作为霸主的齐桓公,当然不能置之不理。管仲也很关心这个问题,他向齐桓公说:“戎狄性情十分残暴,贪得无厌。诸夏各国都是亲戚,彼此关心,一国有难,大家都应相助,不能袖手不理。满足现状的安乐是很危险的,出兵救邢才是上策。”齐桓公很欣赏管仲的想法,就派兵救邢国,邢国很快得救。不久狄人又出兵攻卫国,卫懿公被杀,卫国灭亡。狄人又追赶卫国百姓到黄河沿岸。 宋国出兵救出卫国百姓七百三十人。加上共、滕两邑的居民一共五千人。就在曹邑(今河南滑县)立卫戴公为国君。刚刚恢复的卫国,处境十分困难。齐桓公、管仲派了公子无亏带着五百乘车马和三千名甲士来武装卫国,戎守曹邑。又给卫君带来乘马祭服,还给卫君夫人带来乘车和锦帛。此外还有牛羊猪狗鸡等三百余只。又帮助修建宫殿。邢国还未恢复,狄人又来第二次洗劫。齐桓公二十七年(前659年),狄人攻邢,形势十分严重。齐桓公和管仲立即联合宋、曹救邢。当齐、宋、曹军队到达时,邢国百姓如见亲人,纷纷投奔,狄人被打退。邢国又被狄人洗劫一空。于是齐桓公和管仲同宋、曹两国,帮助邢国把都城迁到夷仪(今聊城西南),这里靠近齐国,较为安全。使破乱的邢国得到安定。邢、卫两国都遭狄人洗劫,在齐桓公、管仲的主持下,得以复国。当时人们都赞赏地说:邢国人迁进新都城,好像回到了老家;恢复后的卫国,人们心情高兴,也忘记了亡国的悲痛。齐桓公二十九年(前657年),楚国又出兵郑国。齐桓公与管仲约诸侯共同救郑抗楚。由于楚国不断攻郑,齐桓公和管仲约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组成联军南下,首先一举消灭蔡国,直指楚国。楚国在大军压境的形势下,派使臣屈完出来谈判。屈完见到齐桓公就问:“你们住在北海,我们住在南海,相隔千里,任何事情都不相干涉。这次你们到我们这里来,不知是为了什么?”管仲在齐桓公身旁,听了之后就替齐桓公答道:“从前召康公奉了周王的命令,曾对我们的祖先太公说过,五等侯九级伯,如不守法你们都可以去征讨。东到海,西到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都在你们征讨范围内。你们不向周王进贡用于祭祀的滤酒的包茅,公然违反王礼。还有昭王南征,至今未回,这事也不是与你们无关。我们兴师来到这里,正是为了问罪你们。”屈完回答说:“多年没有进贡包茅,确实是我们的过错。至于昭王南征未回是发生在汉水,你们只好去汉水边打听好了。”齐桓公见楚使屈完的态度不软不硬,就命令大军在陉(今河南郾城南)驻扎下来。南北两军相峙,从春季到夏季,已经半年。楚国又派屈完和齐桓公、管仲谈判。齐桓公、管仲早就无意打仗,只是想通过这次军事行动来显示霸主的威风,吓唬楚国罢了。所以他们很快就同意与屈完谈判,并达成协议,将军队撤到召陵(今河南偃县)。齐桓公为了炫耀兵力,就请屈完来到军中与他同车观看军队。齐桓公指着军队对屈完说:“指挥这样的军队去打仗,什么样的敌人能抵抗得了?指挥这样的军队去夹攻城寨,有什么样的城寨攻克不下呢?”屈完很沉静地回答;“国君,你若用德义来安抚天下诸侯,谁敢不服从呢?如果只凭武力,那么我们楚国可以把方城山当城,把汉水当池,城这么高,池这么深,你的兵再多,恐怕也无济于事。”回答得委婉有力。为形势所迫,齐桓公同意与楚国结盟。这样南北军事对峙就体面的结束了。齐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周惠王去世,齐桓公会同各诸侯国拥立太子郑为天子,这就是周襄王。周襄王即位后,命宰孔赐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以表彰其功。齐桓公召集各路诸侯大会于葵丘(今河南兰考、民权县境),举行受赐典礼。受赐典礼上,宰孔请周襄王之命,因齐桓公年老德高,不必下拜受赐。齐桓公想听从王命,管仲从旁进言道:“周王虽然谦让,臣子却不可不敬。”齐桓公于是答道:“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敢贪王命,而废臣职吗?”说罢,只见齐桓公疾走下阶,再拜稽首,然后登堂受胙。众诸侯见此,皆叹服齐君之有礼。齐桓公又重申盟好,订立了新盟。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葵丘之盟”。齐桓公三十九年(前647年),周襄王的弟弟叔带勾结戎人进攻京城,王室内乱,十分危机。齐桓公派管仲帮助襄王平息内乱。管仲完成得很好,获得周王赞赏。齐国与周王室及各诸侯的关系处理得周全,国家日益强盛,至此,齐国和齐桓公,如日中天霸业已成,管仲亦受人敬爱。
管仲一生得益于好友鲍叔牙,完全可以说,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的成就与辉煌,甚至生命都不复存在。管鲍之交已成千古佳话,说的就是管仲和鲍叔牙情谊与情义:管仲有位好朋友鲍叔牙,两人友情很深,他们俩一起经商,赚了钱后,管仲总是多分给自己,少分给鲍叔牙。而鲍叔牙对此大度从容,从不计较。对此人们背地议论说,管仲贪财,不讲友谊鲍。叔牙知道后就替管仲解释说:管仲不是不讲友谊,只贪图金钱,他这样做,是由于他家贫困,多分给他钱,是我情愿的。管仲三次参加战斗,但三次都从阵上逃跑回来。因此人们讥笑他,说管仲贪生怕死,没有勇敢牺牲的精神。鲍叔牙听到这讥笑后,深知这样会影响管仲的名誉名声,对他今后做人做事不好,于是就向人们解释说:管仲不怕死,但他很有孝心,因为他家有年迈的母亲,全靠他一人供养,所以他不得不那样做。管仲同鲍叔牙的友谊非常诚挚,他也多次想为鲍叔牙办些好事,不过都没有办成;不但没有办成,反给鲍叔牙造成很多新困难,还不如不办好。因此人们都认为管仲没有办事本领,鲍叔牙却不这样看,他心里明白,自己的朋友管仲是个很有本领的人,事情所以没有办成,只是由于机会没有成熟罢了。在长期交往中,他们两人结下了深情厚谊,管仲多次对人讲过: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牙。
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管仲临死前齐桓公问谁可以替代相位,管仲推荐了公孙隰朋,并要求齐桓公远离开方、竖刁、易牙三人,管仲死后,继任的公孙隰朋、鲍叔牙两位相国继续沿用管仲所留下的政治制度。管仲的后代被任命为大夫,世世代代享受福荫。
管仲一生文韬武略功勋卓著,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特别是治国理政方面的宝贵思想理念。其思想理念主要体现在《管子》一书中,《管子》全书原为86篇,至唐又遗失10篇,现存76篇,是一部稷下黄老道家学派的文集汇编,内容极丰,包含道、儒、名、法、兵、阴阳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其中《轻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文作,对生产、分配、交易、消费、财政、货币等均有论述,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管仲的传记,载於《史记·管晏列传》。其中以黄老道家著作最多,其次法家著作16篇,其余各家杂之,其中的法家思想是道家影响下的法家思维。治国主要成就:建立新的政治制度,改革行政,整顿行政管理系统,“叁其国而伍其鄙”。所谓“叁其国”,就是将国划分为21乡,士居15乡,工居3乡,商居3乡,分设3官管理。所谓“伍其鄙”,就是将鄙野(国都之外的广大地区)分为5属,设立5大夫、5正官分管。属下有县、乡、卒、邑4级,分别设立县帅、乡帅、卒帅、司官管理。整顿行政系统的目的是“定民之居”,使士、农、工、商各就其业,从而使部落的残余影响被彻底革除,行政区域的组织结构更加精细化,并且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人事方面,他提出的用人原则是:“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任命一切官员时,都必须根据其实际的政绩,特别是要有取信于民的真实政绩,而不是虚假的、表面的政绩。此外,他还总结出一套对于各级官员实行奖惩的具体办法。国中“慈孝”、“聪慧”、“拳勇”出众者,由乡长推荐试用,称职的委任为吏,任用称职的又可以晋升,直至升为上卿助理。选贤任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世卿世禄制,扩大了人才来源,这一制度成为日后科举制度的雏形。管仲重视经济,强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其在任内推行一系列改革:“寄军令于内政”,使军事组织与居民组织相结合;实行“相地而衰征”,按土地肥瘠征赋;节制征发力役,禁止掠夺家畜;开发渔盐之利;铸货币,平物价;允许罪人用兵器或金(铜)赎罪;重视选拔人才,以优秀者为士。由于管仲的辅政理政使齐国成为强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管仲最出名最厉害的是他的治国与教练之道。下面让我们来领会一下管子的治国教练之道。
我们先来看看管子的教练之道,管子的教练之道为:训练智慧和技巧,拓展信念与视角;能力习惯渐入道,成就他人成功笑。教练不是单纯的知识训练或者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树立拓展信念、拓宽开阔视野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教练犹如一面镜子,反映当事人的真实现状和局限,同时引发对方看到更多的可能性,给对方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教练的使命就是:因成就他人而成功!管子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并自成体系,其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终极目标等方面均有创见,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至今都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管子第一次提出了百年树人的终身教育理念。《管子•权修》中说:“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百获者,人也。我苟种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意思是作终身的打算,最好是培育人材。培育人材,则是一种百收的事情。如果我们注重培养人材,其效用将是神奇的;而如此举事收得神效的,只有王者才能够做到。这是我国最早关于终身教育的论述。
二是管子第一次提出了礼义廉耻的四维社会教育观。管仲从治国大计出发,明确提出了“礼”、“义”、“廉”、“耻”社会教育内容和措施。《管子•牧民》认为“礼”、“义”、“廉”、“耻”四条道德规范是维系国家存在的四条巨绳,即“国之四维”。并强调,四维对国家的重要性,他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孔孟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创立了儒家文化。
三是管子第一次提出了四民分业的职业教育思想和父子相袭的家庭教育思想。《管子•小匡》记载,公元前685年左右,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为了民富国强、创建霸业、提高国民素质,管仲提出了“四民分业定居”的改革措施,把士、农、工、商这四大社会集团分别安排到有利于他们生产生活的“社区”居住。同时,要求士、农、工、商不仅在职业上子承父业、世袭相传,“士之子恒为士,工之子恒为工,农之子恒为农,商之子恒为商”;而且要求父兄将职业技术和职业道德教给下一代,开展广泛的职业教育和家庭教育。即所谓“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这是我国最早关于职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记载。
四是管子第一次强调情感熏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管子•侈靡》中说:教化,好象秋云的高远,能激起人的悲心;又好象夏天的静云,能浸及人的身体;深邃得好象皓月的寂静,激动着人的怨思;平易如流水,使人思念又令人神往。在这段论述中,管仲认为,教育是需要感情注入的,教育者以情动人,受教育者因情感化;教育是一种感情基础上的心灵交流,他潜移默化、温文尔雅、循序渐进。应该说,管仲抓住了教育的本质,重视情感熏陶和内心感化,可谓是后世情感教育、心灵教育、思想教育的先声。
五是《管子》中记载了我国最早的学生守则《弟子职》。中国古代最早的学生守则是《管子》卷十九中的《弟子职》。据郭沫若考证,《弟子职》是战国时期齐国临淄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它真实、详细、完整的记录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官办大学,稷下学宫对学生受业、对客、洒扫、馔馈、执烛、退习等日常学习、生活各方面的具体要求,开了中国学校教育专定学生守则的先河,成为历代官学、私学、书院等教育部门制定学规、学则的纲目和范本。其中“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便是管子教练之道的最佳体现。管子重视和提倡民众的道德教育、职业教育、生活教育、军事教育等,并把教育、育人作为国家存亡战略的“百年大计”,加以倡导和施行。管仲是齐国名相,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国强兵,使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管子教练式管理的核心内容是:教练以中立的身份,通过运用聆听、发问等教练技巧反映出被教练者的心态,从而区分其行为是否有效,并给予直接的反馈,使其洞悉自己、及时调整心态、清晰目标、激发潜能,以最佳状态去面向生活、扎实工作、创造成果。管子实行军政合一、军民合一的政策,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治国之律,比如设立行政区制、强化官吏管理、设置军事编制、建立人才机制、实行分等征税、禁止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废除奴隶制等,使齐国走向强盛,人民迈向富裕。管仲在齐辅助齐王执政四十年,因势制宜,分设各级官吏,选拔士子,赏勤罚惰,征赋税,统一铸造管理钱币,制定捕鱼、煮盐之法,并因开创国营娼妓制度而曾被中国性服务业供奉为保护神。管仲注重经济和农业,反对空谈主义,开创职业技能教育,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告诉人们物质决定思想,上层建筑必须要有经济基础,有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人们的思想、社会的风气都会变好,辩证唯物论中“物质决定意识”的观念和《管子》的思想颇为接近大抵一致。
管仲是一个务实全面的思想家和政治家,管子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他治国理政很有一套,其治国之道也是千古称道永远有价的,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外交和法制德治等方面都有一系列的创新战略策略:首先,他认为,但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其次,他制定了一系列政治经济举措:1,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2,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3,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4,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管仲改革的实质,改革土地和人口制度,经济政策是“遂滋民,与无财”,他的办法是“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第三制定非常有效的对外举措,提出“华夷之辨”与“尊王攘夷”的民族主义思想,主张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后来管仲的外交主张,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敬。为了使齐桓公成为诸侯之长,管仲在外交上协助齐桓公做了许多努力。管仲的外交战略获得了很大成功,使齐桓公霸业更加合法合理,同时也保护了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第四,制定了系列军事制度,他确立了“作内政而寄军令”的原则,制定了“参其国而伍其鄙”的措施,其内容为:将全国分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工商之乡不从事作战,实际从事作战 的是士乡十五。五乡为一帅,有一万一千人。由齐君率为中军,两个上卿各率五乡为左右军,是为三军,就是“参其国”。一乡有十连,一连有四里,一里有十轨,一轨有五家,五家为 一轨,这就是“伍其鄙”。轨中的五家,因世代相居处在一起,因为利害祸福相同,所以,“守则同固,战则同强。”这是一种社会与军事相结合的战斗体制,亦为后来大规模的战争作了准备。第五,确立法律的至高无上,保证公正性,立法因应时事,注重礼法并用法令制度作为统治者管理国家最重要的工具,他认为,法令的严整与否、法制的贯彻与否,关乎国家存亡大计。第六,在强调“以法治国”的同时,也更加重视“礼”的作用。《牧民》篇中把“礼、义、廉、耻”比作“国之四维”,并认为“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把道德教化与法治并列起来,提到治乱兴亡的高度。
管子治国之道继承并弘扬了《易经》的精神,体现了“天人合一”理念,他认为君主治国理政应该懂得天道、地道和人道,要遵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根据四时变化“务时而寄政”,发展农业生产,进行社会管理,尤其要注重“以人为本”,强调政令法律要符合人心,顺应民意,用人要以德为先,并重视吏治廉政建设,只有这样,治国理政,才能国泰民安、长治久安,方可成就帝王伟业,直至“一匡天下”。管子丰富治国理政之道,对现代治国理政,仍有积极的启迪作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时代,我们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基因,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说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家,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孔子而不是管仲,即便是在反孔最激烈的年代,也没有多少人想到要重视管仲。中国两千多年来最大遗憾就是:只重视了孔子的思想而没有重视管仲的思想!
管仲生于公元前723年,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尽管两人都是春秋时期人,但相差172年,从时间上来说,管仲是孔子的前辈老师,而从学术角度来看,孔子实际上只继承了管官仲思想的十分之一二。管仲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孔子继承和发扬了管仲这一思想,形成了儒家思想,但却没有理解,或说否认了管仲的其他思想,特别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一重要思想。孔子思想是与生产劳动相脱节的,甚至可以说是鄙视生产劳动的,他对劳动群众是没有感情的,认为他们是“非君子”之小人,所以,他既不懂怎样才能让老百姓“仓廪实、衣食足〞,也不赞同让老百姓过上富裕日子是最重要的。他非常鄙视立志务农的人,他在《论语》中公然把向他请教怎样种庄稼的樊迟说成是小人,还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儒家思想崇尚空谈,追求意识形态,把空谈和意识形态上升到空前的高度,其继承者甚至发展到“存天理,天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地步。
管仲的才华经天纬地,他的思想博大精深,他除了表现在伦理道德上面外,还表现在经济、政治、法学、军事、外交、教育、人才、管理、哲学等方面,既有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论理念,也有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被梁启超誉为“中国之最大政治家”,历史名相诸葛亮自比管仲,以管仲为楷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管仲也被后人称为“儒道法思想的先驱”。
管仲治国育人的一系列创新举措,既丰富了中华文明,又为华夏文明的存续做出了巨大贡献。管仲思想是诸子百家中最早最完备思想体系,特别是其经济思想强国富民,至今仍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在那个时候就具有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但最让人心痛和可惜的是古代人和现代人都将管子及其思想忽略遗忘了,这是我们民族的最大的失误和遗憾!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能像对待孔子及其思想一样对待管子及其思想,中华民族一定是世界最强大最辉煌最受敬重的伟大民族!孔子的大同世界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早就实现了!(未完待续)
2024年7月20日作于调研采访途中
作者简介:熊绍君,男,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正高职称,为中国当代知名媒体人、著名正面思考者、激昂深度评论员、正量社会活动家、迥邃预判观察家、纵论思想家、宇观理论家、绍君体诗创立者、全国“今日帮扶〞活动策划创意者、倡导主推者、操作践行者。早年在省直单位供职,历任办公室主任兼团委书记、省直机关马列理论小组成员、省政府新闻网(报)社长兼总编,后至中直单位工作,先后供职多家中央新闻单位,并担任总编、总监、主编等职,现为中央直属主流媒体频道(栏目)总监兼主编,国际艺术家与企业家刊网联盟名誉总编。
他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神圣的使命感、执着的事业心及非常深重的家国情怀,还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多愁善感!他是个极富爱心怜悯心的人,心地非常善良并热衷于公益慈善事业,他已在全国上下全面开展“今日帮扶”活动,现正在积极筹备“今日帮扶公益基金会”,他把自己有限工资和积蓄大都奉献给了弱势群体及需要帮扶的人,他要把人间大爱献给人类!他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构筑和乐,创造美满,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作为自己终生的职责与追求,以“笔绘沧桑,文抨时弊;传播正量,讴歌美好;助力公平,维护权益;抑恶扬善,伸张正义〞为己任和使命,他才华横溢,能写善辩,公道正派,无私无畏,以直率敢言著称,为华夏真正脊梁与良心!他著述近六千万字,发表各类文章四千多篇,获奖一百多篇,作品散见或收录于国际国内四百多家新闻媒体和出版单位,他现在非常繁忙,但依然坚持每天著述一万贰仟字和赋诗一至二首,经常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可敬可佩!他先后研读于六所知名高等学府及院所,学从三师,知识渊博,品德高尚,论述深厚,观点鲜明,为国为民,已成一家之言,深受高层和网民读者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