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绍君:做人要讲究道(十一)

  十一、易经的天地之道

  《易经》就是《周易》,《周易》就是《易经》,很多人搞不清楚,经常有人来问我。所以,我一直在找机会写一篇关于《易经》的文章。曾经有次甚至有两个人在我面前争吵,一个说我学了《易经》,一个说我学了《周易》。两人争什么呢?争《易经》和《周易》哪个厉害,目的是显摆自己见多识广!一个说《易经》比《周易》厉害,另一个说《周易》比《易经》厉害,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还要我来评理。我说你们两个都不要争了,你们两个都在说假话,说大话,都很虚伪,你们两个像是学了易经的人吗?从你们两个争论中,我就知道其实你们两个根本就没有去学什么周易和易经,也狗屁不懂周易和易经(原来他们只是偶尔听人说周易或易经的神奇)。我告诉你们,《易经》和《周易》是同一本书,简称《易》(不过有人说《易经》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也有人说《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这些是不准确的,或说是个别专家学者的见解或意思)是群经之首,原为古代占筮之书及其解说,后被孔子作传,得到改造提升,列入儒家经典,属《三易》之一,也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该书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该书以八卦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提出“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等富有朴素辩证法的观点,对后世社会的哲学思想影响极大,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

  讲到《易经》,你会想到什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它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误解误会”,社会上也有许多的传说,有的说得神乎其神,不过,大多数人认为《易经》是算命的书,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堪舆”,而算命只不过是“堪舆”的冰山一角,只不过人们玄幻化了“算命”的作用。“算命”的本质是先圣们通过人的一些属性的惯性,推算出最可能发生发展的情况,但这些并不是必然发生的事情,只要你在思想理念和行为造化上做出改变,一切会随之而变,如果按照《易经》的指引,遇到什么事情,就知道怎么去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这样,所谓的“算命”自然就不准了,这就是人改天换命的可能性之所在。所以,先圣们说的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及我命由我不由天,就是这个道理,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一切皆有可能”的依据。易经的玄妙之处,在于微言大义,他之所以称为“经”,是因为其揭示了天道规律,我们体悟其中规律,并用其指导我们的实践,依道而行,顺应规律,我们就可以活得更加自在,更加淡定从容。其实《易经》蕴含着丰富的而深刻哲理,其最根本的意义是揭示了天地人存在的命运。因此,它是当之无愧的群经之首,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文化经典。

  古圣先贤们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在物换星移之间寻找乾坤变化、万物始终的规律。很多人说古代人比现在的人聪明,我不认同这个观点,我认为不是古代人比现代人聪明,而是古代人比现代人更用心、更专心、更苦心、更钻心,对事物的关注度专注度,比现代人高多了,他们全身心融入到宇宙大自然中,真正做到了天人合一,他们与天地宇宙同呼吸共命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心心相印,他们感恩大自然,崇拜大自然,敬畏大自然,对大自然有全面系统地了解,有些方面了如指掌,如此,先圣们自然对天地宇宙的规律奥妙了然于胸,于是,他们能推天道以明人事。而现代的人有几人能做到如此,现在的人一个个聪明得很、厉害得很,无论智商,还是能力水平,都绝对在古人之上,毕竟进化了几千年,加之现在科技这么发达,还有社会化大生产的分工协作。但遗憾的是,可惜的是,现在的人们一个个浮躁得很、功利得很,投机取巧,偷奸耍滑,追名逐利,只顾自己,不管他人,只顾眼前,不管长远,做什么事都很虚很浮,甚至毫无责任和担当,小事不愿干,大事做不了!这样能做成什么事?又有几人能担当得起“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责任使命?人们天天忙着福禄祷禧、升官发财,还哪有心思去“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所以,我坚决不赞同说古代人比现代人聪明,借此机会,我也奉劝国人,特别是青年人:一定要沉下心来,切实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使命,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学一行,爱一行,专一行,钻一行,有光发光,有热放热,立足本岗,胸怀全局,心系天下,脚踏实地,奉献出自己毕生的精力和全部的才华,为自己、为家人、为国家、为人民、为世界、为人类作出我们最大的贡献!这就是天道,也是地道,更是人道!这样,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胜出并超越古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及人类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传统文化和古有的成就,辉煌灿烂,璀璨夺目,光耀世界,流芳万世。清朝以前,中国几乎可以说方方面面都领先世界,可近三百年来,我国无重大发明,也就是说我国在发明创新方面对世界的贡献几乎为零。古代一部《易经》就让世界惊叹不已,《易经》述天地之道,究万物之理,从思辨的哲学高度,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社会、人文整体和谐的探索,集中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理想境界,对中国乃至世界几千年文明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而重大的影响。今天,我们要将其传承弘扬下去,并要发扬光大,用它来兴我国家,旺我民族。我们就从学习易经开始吧。

  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经》,揭示了宇宙万物之深邃奥妙,展示了古老中华民族的才华与智慧,彰显了先贤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和美德。打开《易经》,我们深深领略感受到古圣贤们的智慧与风采,先贤们以敬天爱人为己任 ,以揭示天道地道人道为使命,为国人为世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天地之道让我们领悟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易经的天地之道是以天地大自然的规律为准则的,所以,易经的道理可以将天地间的一切道理,圆满、通贯地包容进去,并且有条理有秩序的整合在一起。易经的天地之道为:天地之道深而高,自然法则仙欲飘;天意昭昭非人力,明明之德万世利。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恒也,久也。所谓天地之道,也不过是自然法则。你若遵从了便能遗世独立,飘飘欲仙;反之则万劫不复,永世不得超生。想那轮回之苦,却非人力所能为也!故而道是:冥冥之中早注定,天意难违莫较劲。仔细想想,确实如此,所以,天地之道在于人心。天地为乾坤,阴阳相生物;阴阳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乾卦至阳,坤卦至阴,乾坤是《易经》六十四卦中最特殊的一对卦。《易经》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就是说,道就是阴阳的变化。所以,乾坤两卦被称作易之门。它不仅包含了天地之道,还包括了国家之道、男女之道、人之道。下面就让我们来好好欣赏一下易经的天地之道吧。

  易经的天地之道内涵广阔,博大精深,它告诉我们:道为天地之本,天地为万物之本;它让我们知道,以天地观万物,则万物无物;以道观天地,则天地也为万物。易经的天地之道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广泛性即博。易经天地之道牵涉面很广,非常之博大,几乎是无所不包,它涵盖了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界的山川河流、动物植物以及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规律。大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小到个人的祸福利害都能探测分析推理判断。

  二是深远性即厚。易经天地之道内涵丰富,意韵深厚。它不但能观察到当前的,还能预知未来的,《周易》强调“变革”、“观察”、“应变”,认为万物皆可变化,一切事物都存在变动和发展,因此需要不断地观察和应对变化,以适应社会和自然的发展。同时,《周易》还具有占卜的功能,认为通过占卜可以预测未来,找到行动的方向。它不仅体现在表面的自然现象上,也能透过现象年本质,把握其规律性、导向性,还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这些思想和理念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刻的影响,被广泛地应用于哲学、政治、军事、医学、建筑、艺术等领域,并对世界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是高大性即高。易经天地之道主要是强调天地之广阔与深远崇高。易经的治国之道,无为的境界是人的最高境界,世间少有人做到。无为的管理也是我们管理的最高艺术,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先有所作为,最后达到无为的境界。令人敬畏景仰,其内存规律,既是自然界的法则,也是人类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

  四是光明性即明。易经天地之道在于其浩然坦荡,光明磊落,昭示着正义和真理,引导人们走向光明的道路。大壮卦提示我们适可而止。《序卦传》“物不可以终壮,”常言说“花无百日红。”一个人或一件事都是由开始的小、弱慢慢变大、变强,从开始到兴盛再到衰落,这是自然规律。既然事物不可能始终处在强盛的状态,那么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进取,不断的精进,使它壮地过程更长久一些。“故受之以晋,晋者,进也。”进就是精进,主动进取。《杂卦传》:“晋,昼也。”昼,白天。“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明,光明普照大地普照万物,万物要和自然保持一致,我们人类就要珍惜时间,在白天好好工作。

  五是悠久性即恒。易经天地之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永恒不破,万古长存。乾坤为天地,谓终则复始,有亲则可久也。天地得其恒久之道,故久而不已也。天地之间,一年四季阴阳变化的这个周期性,自古至今,是永恒不变,几万年之久,只是一元复始而已。古代先民创作的太极图,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图,即现代流行的太极图,以简易的图象表达天地间阴阳变化的规律,是简单、明白、容易掌握天地阴阳变化规律的。在《周易》里,就是用太极图的图象描绘出天地之间一年四季阴阳变化的规律,以展示于人。它既见证了宇宙的诞生和发展,也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和进步,并迈向永恒。

  六是持久性即久。易经天地之道天长地久,恒久不变,永恒存在。《易经》的发展规律,从无极到太极,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我们运用《易经》的规律,如同溺水三千,只取一勺。自开天辟地到如今现实,每年阴阳变化,都是按照四时之运行,八节之变化轨道运转,运行转变一周为一年,周而复始,终始相因。每年的四时之运行,八节之变化是永恒不变的,是有一定规律的。掌握了每年四季的自然变化的时刻,农民就不违农时,年复一年,持续不断进行每年的春种、夏管、秋收、冬藏的季节性农事活动。年年如此,循环往复,永远永久,这既是自然界的法则,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须遵守时令时节。

  此外,易经中的天地之道还涉及到阴阳刚柔等哲学概念,阴阳被视为天地间最基本的构成元素和力量,是一种充塞天地间的气,表现为事物自身的两种不同的性质。所有这些概念共同构成了易经天地之道的内涵,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天地自有自己的一套运行规则,凡是广博的,就是好的;凡是深厚的,就是好的;凡是高大的,就是好的;凡是光明的,就是好的;凡是永恒的,就是好的;凡是长久的,就是好的。何为长久?“不息”就是“长久”。生生不息,源源不绝,就是“长久”。“长久”之后,会出现什么样的症状呢?会出现“徵”的症状。“徵”就是明显,就是显露的意思。一件东西长久存续下来,就会显现出来。显现出来就会出现“恒、远”的情况。“恒、远”之后,事物才会继而向“博、厚”方向发展,“博、厚”才算是“高、明”。所以,你会发现,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恒也、久也,有一个先后顺序。“高也、明也”,是最终目的;“博也、厚也”是一个持久的过程;“恒也、久也”,才算是刚刚开始。天地之道在于“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恒也、久也”,反之则要注意,“窄也、薄也、矮也、暗也、急也、短也”都是不符合天下大道的。大丈夫居于天地之间,要胸怀广阔,胸襟浩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于悠久,立于高明,方是顺道而行,顺应天命。反之,狭隘自私,气量狭小,不能容人,固步自封都只会陷入小格局中,成不了大事。“博、厚、高、明、恒、久”,正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领悟之后,则受用不尽。

  总之,易经天地之道揭示了易经内容的博大精深,也显示了它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地位,我们要深刻领悟把握它,这既可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也可使我们更好地认识改造世界,从而实现个人和社会、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易经天地之道外,还有人道,整部易经都为着人道,为着人类能趋利避害。人是万物之灵,秉天地之灵气而生,离不开天地的生存环境,宝贵在天,生死由命,母身怀六甲,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人从出生(甲)、幼年(乙)、童年(丙)、少年(丁)、青年(戊)、中年(己)、壮年(庚)、老年(辛)、晚年(壬)、死亡(癸),人生不过百年,智愚伤残、生老病死,身不由己,这是由天地来决定的。人有十窍,用九留一(肚脐),通于天,叫天干;人有四支二十个手脚指头,合而为二十四,通于地,叫地支。人顺天而应,不可逆天而行,顺规律者昌,逆规律者亡。人可自控的是自己的文化知识、思想创造,衣食住行,喜怒哀乐,生存环境。可控而不可控的是事业、财富、地位、名声,这是由人自身的条件和人际环境所决定的。环境可以造就人,也可以毁灭人,还可以改变人。在家庭,家长可以影响一个家庭的和顺好坏;在企业,老板可以影响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在地区,行政长官可以影响一个地区的繁荣和衰败,在国家,最高领导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每个人都会影响别人,也会受到别人的影响,整个世界永远处在相互联系彼此影响中,在对立统一不断向前发展。这就是人道。天道地道人道合在一起就是我们生活的世道,天道地道人道三者缺一不可,三者形成了人所生存的特定环境,形成了人生命运的波澜壮阔,丰富多彩。有人说自己的命运在自己的手中,人可以掌握自己命运;也有人说人的命运是天注定,自己无从把握,只能听天由命;我要说的是:人要顺天应命,但更要知命改命!谁不能主宰自己谁就永远是个奴隶!

  《易经》不是简简单单轻而易举诞生的,据《汉书·艺文志》中记载《易经》的形成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相传,上古伏羲,留天地之象;中古周文王,演《易经》之道;近古孔子及弟子后学,注《易经》而成《易传》。经传合一,终成《易经》。伏羲对于易道的朴素思考,源自“敬天爱人”四个字。据传,伏羲虽然是一位神话人物,但史书当中也有记载,上古时候,他带领自己的族群,在改造与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地去对自己从实践当中获得的关于自然和宇宙知识加以归纳和总结及提升,形成了《易经》,易经中最早的一些符号体系,实际上代表了我们的先辈们在文字出现以前对于世界的理解与认知。相传,《易经》诞生于商周之际,是周文王所作。司马迁《史记》中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相传,商周之际,周文王广施德政,周国日渐繁盛,百姓安居乐业,引起了商纣王的猜忌。他将周文王拘禁在羑里长达七年,还杀死了他的儿子伯邑考,这样的绝境中,周文王没有放弃,而是潜心推演伏羲留下的天地大道,将自己对天下局势的分析加入其中,推演出《易经》。《易经》反映了周文王修身处世、治国理政的德行。当时,周文王是商朝诸侯国的一个国君,后世记载他以仁德治国,遍寻天下遗贤,史书有记载“渭水访贤”,渭水访贤是历史上一个比较有名的典故,记述的是周文王与姜子牙相识相交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周文王决心推翻商纣,通过易经卜卦,前往渭水寻贤。在渭水边上,他遇到了直钩钓鱼的姜子牙。“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就是出自这里。姜子牙姓姜,他的故乡是吕地,又名吕尚,号飞熊。姜子牙的先祖曾是夏禹时的四岳之官,舜、禹时被封在吕地。但是到了姜子牙出生时,家道中落。虽然家境全能贫寒,但姜子牙勤奋好学,熟知天文地理军事谋略,还深入研究了治国安邦平天下之道,然而尽管他经伦满腹,才华横溢,可穷尽半生的苦苦求索,却始终怀才不遇,落得个英雄无用武之地。他曾经前往殷地,想要拜在纣王门下,但是当他了解到纣王昏庸无道,便放弃了这个念头。他先后推车卖过馒头、做过屠夫、开过小酒馆等等,这些都是维持生计,没有太大作为。直到60岁,他一直赋闲在家,毫无作为。于是,便以钓鱼来打发时间,也以此来恭候贵人与机遇的到来,因他内心始终不服气,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他的钓鱼技术非常高超,远近闻名,渭水一带提起钓鱼来,没人不知道姜子牙。路人默默地看着他钓鱼,却又觉得他这样钓鱼太离谱了,可是看到他鱼篓里的鱼却实满满的,人们就更觉好奇了。“先生,您这样怎么钓上来的鱼?杆挑的那么高,而且钩还是直的。”路人忍不住好奇地问。姜子牙笑了笑,继续钓鱼,不予理睬。这天,四处访贤的文王姬昌,通过多方打听,了解到附近有一个奇怪的老头,能用直钩钓鱼。他从内心里觉得,这可能就是他要找的人。所以当文王姬昌寻贤到渭水时,在乡亲们的指引下来到了姜子牙钓鱼的地方,文王默默地走近,不愿打扰他钓鱼的兴致,就在这时,一条鱼儿破水而出,直奔姜子牙脱离水面的鱼钩。文王大为震惊,还有鱼儿自愿上钩的,他认为此人一定是神仙,应该是下界在此等他的,这就是他要找的人。文王掩饰不住内心的激荡走上前,直接坦诚问道:“请问您如何看待当今之天下?”他问了一句之后又觉得意犹未尽,继而又问:“您觉得谁才是未来兴邦定国之君?”姜子牙笑了笑,和蔼眼神的看着他,并未作答。文王看出来了,似乎确定了,这就是他要寻访的高人。“这么说吧,您认为我是谁?”姜子牙再次笑了笑,低语作答:“你眼中透着精光,一看就是有大志之人,这不需要我猜了吧。”“先生高见!”文王难掩喜悦的直言:“我就是看不惯当今昏聩的商纣,他已经到了危危可及的穷途末路!”姜子牙这才躬身行礼,说到:“文王礼贤下士,一代仁君,老朽早有耳闻。唯独不知,文王怎知老朽,又是如何看待?”“哈哈!”文王笑道:“我受周易推演指引,来到这里,这有何难!”“果真是未来明君啊!”姜子牙顿时情绪高涨,“文王若看得上老朽,老朽愿倾尽一生之学,辅佐于您。他日可称霸天下,流芳百世。”“哈哈!我要的就是你这句话。”文王说着,上前一把抓着姜子牙手臂,“走,随我一同乘车回岐山,我要好好和你谈论天下大事。”姜子牙就这样和文王姬昌同乘一辆马车,浩浩荡荡的来到周国都城。之后文王拜姜子牙为太师,统领全军。姜子牙也成为被后人广为称赞的政治家、军事家。姜子牙不负众望帮助文王开疆拓土,为他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安邦定国之策。对外,他让姬昌走访对纣王不满的部分诸侯国,劝说他们向纣王纳贡。这样也变相使纣王放松了对姬昌的警惕之心。对内,他让姬昌爱护子民,行惠民之事。提倡生产,暗中训练兵马。在姬昌平定周边诸侯之后,开始大规模建设丰邑。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都归心向周,多半是姜子牙的文韬武略策划的结果。文王姬昌死后,武王姬发继承了父王遗志,继续完成父王未竟大业,他按姜太公的策划和部署,不断积聚力量,终于在公元前1046年的牧野之战推翻了商王朝,建立了周朝。周康王六年,139岁的姜太公离世。由此可见,周文王为《易经》付出了心血与智慧,《易经》又称《周易》,我想与此有关吧。后来的圣人孔子也为《易经》作出了巨大贡献。1973年,湖南马王堆汉墓帛书中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古老的《易经》抄本之一,其中记载了子贡向孔子请教《易经》的对话,让“孔子不曾读《易经》”的说法不攻自破。相传,孔子晚年,为易经作传,并把易经作为教材,广为传教,可见孔子对易经的重视。正是由于《易传》的出现,使得《易经》从占筮之书转为义理之学,从趋向巫术占卜功用,转向探讨伦理教化功能,孔子站在人文的角度上,对此前的《易经》进行了一种创造性、提升性的转变。由此可见,《易经》生成非常不易。

  《周易》中有许多经典名言,大家最熟悉的前面也谈到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天之运行、四时交替、昼夜更迭,岁岁年年无有止息,无有差错,君子当效法天道之健以自强不息;地势顺,君子应该效法坤地之厚德,容载万物。这两句话集中体现了《周易》的精髓,告诉我们自强和包容的品质,是君子的立身处世之道。从伏羲的仰观俯察天地开始,《周易》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就承载着中国人感知世界、总结规律的思想成果,指导着中国人立身处事的准则。让我们一起感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先贤智慧,在生生不息的磅礴力量中,认识这个大千世界。

  关于《易经》有很多的议论与说法,特别是在对它的认识和理解上。《易经》是一部博大精深而又简约精微的著作。常听许多人说:“我接触易学易经很长时间了,却仍然是一头雾水,翻开《易经》还是像看天书。”的确,《易经》一书中所阐述的哲学内涵,确实有点深奥,语言让人晦涩难懂,但其主要内容不外乎以下三点:一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易经》并不是一本研究自然现象的著作,它只是对自然规律做出观察和总结,目的是指导人们正确地遵循这些规律,即“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易经》八卦的结构就是天、地、人三才,人是自然的产物而不是主宰,是天地之道的执行者而不是制造者。人与天地合、与自然合、与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合,才是生存之道。这就是《易经》教给我们的宇宙观,易道、人道、和谐之道,这就是老祖宗几千年前就谆谆告诫我们的大道!二是“阴阳之道”辩证法。《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之道贯穿于《易经》的始终。从“亢龙有悔”到“否极泰来”,都在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矛盾,阴阳就表现为矛盾的对立面,它们既相互依存,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同时,又相互克制,有时,还相互转化,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静极生动,动中有静。正是在这种矛盾的对立统一过程中,才能促成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才能达到阴阳平衡。即使获得了“水火既济”的成功,也仍然要准备面对“火水未济”的危险;三是“生生不息,通变致久”的进取精神。六十四卦的开篇就告诉我们“乾为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之风就是要永远能够保持那种“终日乾乾,夕惕”,你白天都非常的努力了,晚上回家独处时也不能松懈,你别觉得没有人看得见我,我就可以为所欲为,依然要保持应有的警惕,这样“若厉,无咎”,你才没有危险。易学的精髓就在于变动不居,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动不居的状态中,没有静止的。一个得过且过、墨守成规的人是不可能有大作为的,这是易经给我们的哲学和人生启示。

  《易经》中的乾卦、坤卦,分别代表天、地,天与地相辅相成,既对立又统一。没有宇宙哪有天,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人。天为乾父,地为坤母,是创造人类的生命之源,也是万物存在的基础。人站在天与地之间,“顶天立地”的人,也是万物中的一员,但与其它万物不同的是,人有超越万物的感情、智慧、思想,这种灵性使得人类在汲取天地能量的同时,成为辅佐天地、顺应天地、利用天地,按照天地规律运行的神圣使者,这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宗旨。

  《易经》中的“天地之道,君子之道,自强不息”,为我们的文化,以及自身的创新,都打下了基础,它就是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一种自我的创新。我们的先人靠着钻木取火、自我创新。大禹治理洪水,夸父追日,后羿射日,愚公移山,永不言败,用自己的头脑和四肢,去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永远把握着主动,创造了五千年来生生不息的文化奇迹。 懂得易经的道理,了解中华文化自强不息的特质,强化内在思维,我们每个人将会更快更好成长成熟起来。

  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上下求索,自强不息,总结出了一套上知天时,下知地利,中知人事的科学系统工程,以求人在自身发展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以改变人的命运,那就是《周易》及其衍生而来的相关预测命运和改变命运的技术。比如〈奇门遁甲〉就是中国最古老的最高层次的人生和事物发展的预测和决策技术。它可以有效地预测出事物天时地利人和的自然发展规律和趋势,从而有效地进行科学决策,趋利避害,控制事物向有利于的方向发展。奇门遁甲系统工程中的主要方法,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太极、阴阳、五行、八卦、三元、九宫、干支、天文等等理论,结合中国天文历法科学技术,以时间和空间及方位、物象来判断事物的发展方向,以分析和决策,从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作用,可以在有利的时间,有利的方向,去做有利的事情,避开不利的时间和不利的方向,达到改变事物和人命运的目的。

  易经的“易”有很多种解释,我结合《易经》内涵,认为有以下八种解释:一是简易。大道至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二是容易简单。化繁为简,变难为易;三是变异。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此消彼长,生出万般变化;四是变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做人做事不能拘泥死板,要懂得变通;五是不易。人生在世,谁都不易;天理、良知不能变,规律规则不能变,也变不了,这都是不易。六是平易平和。平易近人,与人和平共处;七是改变变换。如易人、易事、易地就是改变变换人、事和场地;八是交换交易。如果用一个词来浓缩易经的思想,我想应该是“持经达变”,经是完整的思想体系,也就是周易64卦阐释的思想内涵,变是圆通的应对事物发展变化。一个人若能持经达变,就可以应用自己完整的易经思维,圆通的应对万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不变应万变”。学《易经》我们要懂得或说要把握《易经》的诀窍,《易经》的诀窍在于持续稳定。阴阳的交互,形成水、木、火、土、金,五行生克,即生杀的力量,从而形成人生的高高低低、起起落落,有高峰和低谷,有顺境和逆境。所以,人的一生,顺逆和起落,成功和失败都是注定的,没有人可以避免,因为这是规律。我们只有改变自己,让自己强大,顺应规律,才能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这个世界的无常,我们要永远记住: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并顺应不能改变的,我们的未来才会有希望有期待有美好!(未完待续)

  2024年7月24日作于调研采访途中

  作者简介:熊绍君,男,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正高职称,为中国当代知名媒体人、著名正面思考者、激昂深度评论员、正量社会活动家、迥邃预判观察家、纵论思想家、宇观理论家、绍君体诗创立者、全国“今日帮扶〞活动策划创意者、倡导主推者、操作践行者。早年在省直单位供职,历任办公室主任兼团委书记、省直机关马列理论小组成员、省政府新闻网(报)社长兼总编,后至中直单位工作,先后供职多家中央新闻单位,并担任总编、总监、主编等职,现为中央直属主流媒体频道(栏目)总监兼主编,国际艺术家与企业家刊网联盟名誉总编。

  他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神圣的使命感、执着的事业心及非常深重的家国情怀,还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多愁善感!他是个极富爱心怜悯心的人,心地非常善良并热衷于公益慈善事业,他已在全国上下全面开展“今日帮扶”活动,现正在积极筹备“今日帮扶公益基金会”,他把自己有限工资和积蓄大都奉献给了弱势群体及需要帮扶的人,他要把人间大爱献给人类!他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构筑和乐,创造美满,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作为自己终生的职责与追求,以“笔绘沧桑,文抨时弊;传播正量,讴歌美好;助力公平,维护权益;抑恶扬善,伸张正义〞为己任和使命,他才华横溢,能写善辩,公道正派,无私无畏,以直率敢言著称,为华夏真正脊梁与良心!他著述近六千万字,发表各类文章四千多篇,获奖一百多篇,作品散见或收录于国际国内四百多家新闻媒体和出版单位,他现在非常繁忙,但依然坚持每天著述一万贰仟字和赋诗一至二首,经常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可敬可佩!他先后研读于六所知名高等学府及院所,学从三师,知识渊博,品德高尚,论述深厚,观点鲜明,为国为民,已成一家之言,深受高层和网民读者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欧联华文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eztchdzx@163.com。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