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绍君:做人必须处理好的关系(二)

  昨天谈到做人必须处理好的六个关系,接下来,我们就要具体详细地谈谈如何处理这些关系。今天,我们先来谈谈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搞清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什么是自然?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三是人与自然如何相处?即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什么是自然

  自然广义而言是指自然界,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包括物质世界及物质宇宙。狭义指的是自然界的现象,以及普遍意义上的生命。百度解释为,自然是一个汉语词汇,有三种意思:一是天然,非人为也;二是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三是不勉强,不局促,不做作,不拘束,不呆板等。哲学概念中的自然是指我们所处的世界和其中存在的一切,以及它们遵循的规律和原则。自然是我们生活的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包括地球、宇宙、大气、水、地球上的生物和非生物物质等。自然也涉及到我们所能感知和理解的事物和现象,包括天气、地质变化、植物生长、动物行为等。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其独特的生命力和生态价值,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和谐的生态系统。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逐渐受到了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也受到了威胁。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理解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附属时期。在远古时代至工业革命前,不论东方还是西方,人都是自然的附属。不论是以屈从于“神”的方式,还是以屈从于“道”的方式,敬畏都是人存在的统一姿势。在这个时期,西方文艺以描绘“神”为主题,东方文艺则以领悟“道”为宗旨。二是征服阶段。科技浪潮掀起的工业革命打破了人类的一切禁忌,神不再是世界的主体,而承载“道”的宇宙则被解释成不过是一群根据万有引力漂浮在太空的平凡球体。于是,无论是西方的神还是东方的道都变得无足轻重不值一提。只有如何凸显人性彰显个性才是人生讨论的唯一命题。三是谈判阶段。战争与环境问题挑战了人类理性的绝对地位。相对论、模糊性、测不准,以及量子纠缠的不可控又让人重新思考逻辑的适用范围。互联网和大数据在人造的世界里重新创造出神秘领域。这一切才让失控的讨论再次回到现代人的视野里。就像只有打不赢的战争才会考虑谈判一样,共赢的思想与和谐的向往都是以人类发现无法真正征服自然为前提。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和谐的唯一出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主要有以下观点:1,人与自然是一体的。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把自己与自然对立起来,特别是到了近代社会,由于科技的进步,人们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于是就开始膨胀,就自以为是,不知天高地厚地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这是多么愚蠢的思维和做法,其实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随着自然科学的大踏步前进,我们可能越来越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后患。人们就越来越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人不是处于自然的外部,而是自然的产物和组成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事实上,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的确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的长期演化中,人类形成了超越其他物种的智能,并建立起极其复杂而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虽然人类同其他生物和无生命的物质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特别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而且始终同自然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要知道,没有人类,自然照样存在,即自然不依存于人类;但是人类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生存,即人类始终依存于自然。从这里我们可看到人与自然的一体性,有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虽然人同其他事物相比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和优越性,但是人并不是生活在自然之外,更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否则就难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看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际上是人作为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同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诚然,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改造和利用自然。但是因为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对自然的任何改造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自身,所以,我们绝不能把自然当作可以被随意改造的对象,自然的某些部分通过改造能够更好地为人类所利用。2,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是人类力量的源泉,也是人与其他生物最本质的差别。人之所以比其他一切生物强,是因为人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现在我们把生产力定义为人们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其实,利用自然是所有生物的本能,不少高等动物也能在一定范围内改造自然。例如,蛇鼠打洞、鸟儿筑窝,就其客观效果来说也是对自然的一种改造。虽然这些动物改造自然的能力无法同人相比,以致被认为完全属于本能,但毕竟也在它们活动的范围内改变了自然的原貌,使自然能够更好地为它们所利用。因此,严格地说,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不是人与其他生物的本质差别。只有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来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才是人与其他生物的本质差别。在原始社会,人们最初只是在自己活动的范围内利用自然,包括采集野果,围捕猎物等,后来在劳动中逐步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当原始人捡起一块石头打击猎物时,还只是利用自然;当他把石头磨成特定的形状以便更好地使用时,已经改造了自然;至于开垦荒地种植农作物和驯养动物,则包含了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运用。如果原始人停留在只是利用自然的状态,一点都不知道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那么同其他动物就没有本质区别。人所以能够从其他动物中分离出来,就是因为在长期劳动中逐步形成了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的能力。在近现代社会,人们认识自然规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逐步形成了门类繁多的科学技术。人只有不断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才能科学地而不是盲目地改造自然,从而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减少乃至消除浪费和污染。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只是注意生产行为所引起的眼前后果,而忽略对较远后果的认识;等到这种较远的后果经过积累而变得相当严重时才引起关注,最终造成巨大损失,甚至难以治理和挽回。这个问题在近代社会已经暴露,欧亚一些地方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就是如此。对于这一点人们应当有所启示和感悟。3,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恩格斯曾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这一著名论述已经成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论断。现代人为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就而感到自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些成就并不意味着人类战胜了自然。所谓战胜或胜利,通常是相对于战败或失败而言,既然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应当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观念。不应在人与自然之间人为地构造战胜和战败的关系。事实上,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成就都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规律,或说是在影响甚至破坏生态环境。我们要始终认识到人与自然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自然环境赋予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人的能力在发展中可以逐步的改造自然,改造的后果由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整体承担。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好的的诠释。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一些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我们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个整体。因此,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对自然的破坏和伤害就是对人类自身的破坏和伤害。4,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社会主体。大自然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意识是对大自然这个客观存在的认识和反映,人和人的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高级产物。5,大自然的发展影响人类的发展,人的意识和行为也会对大自然产生影响。所以,没有大自然的客观存在,就没有人类以及人类的意识的存在,所以,我们应该保护大自然。6,尊重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有了自然界,才有人类,可以说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亲,养育着我们,滋润着我们,润物细无声。但这并不能代表我们可以无限度的向大自然母亲索取我们想要的一切。相反,大自然母亲养育了我们,我们更应该心怀感恩,尊重自然,在大自然的包容中去做事情。因此,为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人类应发挥智慧采取多种措施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才能在“绿水青山”中享有“金山银山”。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自然界是由山水林田湖草沙构成的有机生态系统,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人能够置身其外。顺应自然,贴近自然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应该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在顺应自然规律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比如,杜绝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减少水土流失和泥石流发生;严禁环保不达标企业生产,乱排乱放形成大气、污水等环境污染;控制好草场牲畜数量,防止过度放牧造成草场沙化等等。只有理解并坚持人与自然是共生关系,才能够转变我们的观念,进一步顺应自然规律,贴近自然、保护自然,我们的美好生活才会更持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尊重理解大自然,保护使用好大自然资,是我们当代人的使命。我们依赖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大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碧海蓝天的生态空间,建设美丽家园,离不开每个人的支持,为了我们的家园,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大自然,爱护大自然。

  三、人与自然如何相处即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自然界是人和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与前提。自然是人类的生命线,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必须始终贯穿于人类的发展长河,深深烙印在我们每个人心中,这是人类生存智慧的总结,是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定律,更是当下促进新发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那我们应当如何与自然相处呢?我认为要处理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我们必须要有以下几个认识:

  要承认自然的客观存在,这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要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不能随心所欲地乱砍滥伐,破坏生态环境。

  要注意保护自然环境。人与自然是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因此要利用自然,也要保护自然,反对不顾后果的破坏环境,透支自然生态等行为。

  3,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就是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

  4,严格遵循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按自然规律办事,科学地利用自然,使之长久地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持地球的青春活力,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5,要坚持联系,全面的观点,人与自然是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因此要利用自然,也要保护自然,反对不顾后果的乱砍滥伐等行为。

  6,尊重自然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我们要大胆利用,小心保护,要知道,破坏生态平衡,就要受自然规律惩罚!退耕还林等措施是尊重自然规律的表现。

  7,坚持持发展观点。世界是变化发展的,任何事物都有变化发展过程,利用改造自然要立足现在,着眼未来,反对只顾眼前利益肆意开发行为。

  8,坚持适度原则。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我们坚持适度原则,一定要适可而止,不能过度,更不能任性。要知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乱砍滥伐过度利用资源将危及可持续发展。

  9,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矛盾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要在普遍性指导下,处理好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各地对生态环境的不同治理方法正体现了这一点。

  10,在利用,改造自然的同时,自觉改造主观世界,深化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人类发展到今天,文明程度越来越高,而自然界受到的破坏却越来越严重。当下的自然,已经不再是原生态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历史遗留的自然,科技涉足的自然,人类破坏的自然。不少地方发展,已经遇到保护与发展的悖论,究竟什么是人类追求的幸福生活,这的确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从远古时代的钻木取火,到现在城市的灯火通明,是现代科技改善了我们的生活,这是人类之大幸!但我们千万不能以牺牲自然为代价换取一时之利,要加强人与自然和协相处的研究与探讨,切实在保护顺应自然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严格按自然规律办事,尊重科学,保护自然,因势利导,真正做到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相得益彰,彼此给力,让大自然更多更好地为人类提供资源和保障。近些年来我们一些地方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范围也在日益扩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直接影响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发展,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科学认真对待。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十分重要,尤为必要,那么如何来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呢?我认为,就是在改造过程中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因势利导,在变更自然不适合甚至有害于人类生存的条件时,要排除损毁性的或引发生态灾难的粗暴行为,使人与被改造的自然对象处在相伴相生,蓬勃共荣的态势中。具体的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正确科学地认识自然,认识自然规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孙子兵法所说的克敌制胜的法宝,其实对自然的改造并达到与其和谐相处、发展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要尽量深入地认识自己、了解自然,把握其规律。这就需要进行调查研究,进行科学合理的探讨考察,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防止浮躁和粗枝大叶。

  二是要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更不是世界的主宰,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

  三是要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我们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更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得很神秘,特别是生与死的认识搞得非常迷信,人活在世上要看破生死大关,做到万事不惧;人这一辈子,除开生死,别无大事。我们惧怕的任何事情,和生死相比,是小巫见大巫。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不畏死,则勇气在线,以无比的勇气,可以战胜一切困难。这里面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我们遇到的事情,只要不是灭顶之灾,就都不是事儿,就都是可以想办法解决的事。想明白了,从心理上便开始不惧怕,从而才会积极去想办法、去努力、去奋斗;第二层,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之一粟。知道自己普通,没什么大不了的,不纠结过往,不妄想未来,也不刻意强求当下,反而能生出慧心;第三层,有了前面两层认识,还需要身体力行。无畏有无畏的态度,不惧有不惧的行动。困难来了,可不是动动嘴皮子就可以克服的,一切的认知都要在实践中验证,只有经过实践验证的认知才是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的标准。看破生死,是为了更好的活着;知道生命无常,要懂得珍惜;知道时间有限,更要懂得合理利用。时不我待,没有时间去浪费。若能只争朝夕,日积寸功,当不负这一生。同时,我们要妥善处理好人与钱财物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着重处理好人与钱财物的关系,重视钱财物没有错,但不能金钱至上,更不能成为拜金主义者,要用平常心态对待钱财物,放下物欲,遵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无义之财君不取。要明白我们的幸福,不是物质堆砌起来的,而是精神愉悦了,幸福就如潮水一样涌进我们的生命。因此,聪明的人,懂得放下物欲,珍惜已经得到的一切,享受钱财物带来的快乐,而不是过分追求钱财物的多少。当一个人学会了“适可而止”的时候,心灵就轻松了,人生越走越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人也可说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四要学习借鉴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加强科学试验。我们的先辈们对自然有过长期的观察,积累了改造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的丰富经验,如都江堰、苏州园林、黄土高原的梯田……这些都是前人改造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成功范例,也是在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正确认识基础上经过千百年反复实践的结果。我们应当认真总结、以史为鉴的同时,还要强调调查研究,强调科学实验,不要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口号化、简单化。

  五要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对每个项目和工程要进行严格的规划和反复的论证,力求科学合理高效。

  六要广泛征求专家学者和广大人民群众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坚决杜绝闭门造车和领导个人想当然拍胸部决策。

  七要准备好多个预案,发现问题要立即停工,及时修补完善。

  人与自然的关系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必须记住这样一个原则:尊重客观,天人合一,遵循规律,顺势而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面对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在人类发展的同时,我们的大自然环境却面临着日益破坏的危机,人类不断地毁坏自然环境,从而导致一系列的自然环境灾害和生态灾难。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不可否认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着矛盾,但是这不代表人和自然之间就不可以和谐相处。只要人类合理的利用资源,不再对自然资源肆意的开采破坏,对自然采取科学合理地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政策与措施,人和自然之间就完全可以和谐的相处。(未完待续)

  2024年7月27日作于调研采访途中

  作者简介:熊绍君,男,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正高职称,为中国当代知名媒体人、著名正面思考者、激昂深度评论员、正量社会活动家、迥邃预判观察家、纵论思想家、宇观理论家、绍君体诗创立者、全国“今日帮扶〞活动策划创意者、倡导主推者、操作践行者。早年在省直单位供职,历任办公室主任兼团委书记、省直机关马列理论小组成员、省政府新闻网(报)社长兼总编,后至中直单位工作,先后供职多家中央新闻单位,并担任总编、总监、主编等职,现为中央直属主流媒体频道(栏目)总监兼主编,国际艺术家与企业家刊网联盟名誉总编。

  他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神圣的使命感、执着的事业心及非常深重的家国情怀,还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多愁善感!他是个极富爱心怜悯心的人,心地非常善良并热衷于公益慈善事业,他已在全国上下全面开展“今日帮扶”活动,现正在积极筹备“今日帮扶公益基金会”,他把自己有限工资和积蓄大都奉献给了弱势群体及需要帮扶的人,他要把人间大爱献给人类!他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构筑和乐,创造美满,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作为自己终生的职责与追求,以“笔绘沧桑,文抨时弊;传播正量,讴歌美好;助力公平,维护权益;抑恶扬善,伸张正义〞为己任和使命,他才华横溢,能写善辩,公道正派,无私无畏,以直率敢言著称,为华夏真正脊梁与良心!他著述近六千万字,发表各类文章四千多篇,获奖一百多篇,作品散见或收录于国际国内四百多家新闻媒体和出版单位,他现在非常繁忙,但依然坚持每天著述一万贰仟字和赋诗一至二首,经常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可敬可佩!他先后研读于六所知名高等学府及院所,学从三师,知识渊博,品德高尚,论述深厚,观点鲜明,为国为民,已成一家之言,深受高层和网民读者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欧联华文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eztchdzx@163.com。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