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绍君:人怎样才能发展得更好(六)

  六、同情心

  什么是同情心?同情心是一种人类的情感和意识状态,它是指对他人遭受苦难或困境时的关切、同情和帮助。同情心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它不仅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还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情心是什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同情心是一种基本的人类情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人们在早期的发展中,就能够体验到同情心的存在。同情心是人类在面对他人的苦难时产生的一种共感和关怀,它使人们能够感同身受,从而激发起帮助他人的欲望。同情心有助于人们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培养出同情他人的能力和意愿。同情心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道德观念。同情心使人们能够关注他人的困境和苦难,从而调动起人们的道德责任感。同情心能够引导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减轻他们的困境。同情心是人类道德行为的基础之一,它可以激励人们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

  同情心是一种情商的体现。在人际交往中,同情心是一种重要的沟通能力。同情心使人们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从而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同情心使人们更加敏感和善解人意,能够在他人需要时提供安慰和支持。同情心也是一种关爱他人的表现,它能够增强人们的亲和力和社交能力。然而,同情心也有其局限性。有时,同情心可能会导致人们过度同情,从而影响决策的客观性。同情心有时可能使人们对他人的错误行为过于宽容,忽视了他们的责任和义务。此外,同情心也有可能被滥用,某些人可能会利用他人的同情心来获取不当的利益。综上所述,同情心是一种重要的人类情感和意识状态,它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情心是人类的基本情感之一,它能够帮助人们建立亲密的关系,培养同情他人的能力和意愿。同情心也是一种道德观念,它能够调动人们的道德责任感,促使人们参与公益事业。此外,同情心也是一种情商的体现,它有助于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建立良好的关系。然而,同情心也有其局限性,有时可能会导致人们过度同情或被滥用。因此,我们应该在实践中正确引导和运用同情心,以确保其发挥积极的作用。

  同情心是人类天性中的一种温柔的情感。它是我们在看到别人受苦时产生的共鸣和关切,是我们作为社会人的责任感和义务感的体现。在各种社交场合中,同情心也是我们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的重要武器,它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彼此。那么,如何理解同情心呢?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更好的认识和理解:1,同情心的定义与特征。同情心是一种基于感知和理解他人感受的情感,它通常是出于对别人遭遇不幸并表达出悲伤或同情的情感反应。同情心的特征包括:情感共鸣即感同身受、关怀和帮助他人的意愿、自我牺牲即因为同情心而做出让步或迁就行为等。2,同情心的心理机制。同情心的产生是基于人们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当我们看到别人的情感表现时,我们的大脑中镜像神经元就会模仿其他人的表情、姿态和动作,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感受。此外,人们还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产生同情心,如被认同、所处的环境、人际关系等。3,同情心的价值与意义。同情心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可以调整人们的心态、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提升人类道德水平等。在社会生活中,同情心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增加社交信任、减少冲突等,它也是支持弱势群体的情感和精神支持。4,同情心的局限性。虽然同情心对人类社会和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有时它也会存在一些纰漏,如情感过度,产生不必要的自责与报复心态;同情对象的选择,可能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只同情我们所理解的人群,而忽视其他需要帮助的群体。同情心过度或不全面的局限性需要我们在日常社交中有所警惕。 综上所述,同情心是一种温柔的情感,它建立在文化和人际交往的基础之上,是我们对他人遭遇苦难的反应和对他人的支持和鼓励。在各类社交场合中,同情心是我们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的重要武器,它有助于调整人们的心态,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类道德水平。然而,同情心也有其局限性,它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积极地理解和接触其他群体,以便更全面地体验和理解互惠和帮助的意义与价值。

  同情心还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与重大的社会影响,它能让人们的心灵变得高尚,让人间变得更加美好。同情心是指一个人对人对事的一种怜悯心情。同情心是对某人某事的觉察与关心关爱之情及其正常流露与表现。这是同情心的基本含义和初级层面,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同情心,同情心又是一种才能,往往指培养成能与他人感情产生共鸣的一种才能,而这种感情不一定是悲伤,而是类似感召激昂的恻隐情素,这是同情心的引申含义和高级层面。在日常生活中,同情心主要表现在对他人的不幸遭遇或处境在情感上产生的怜悯关爱的心境,并情不自禁地给予道义上支持或物质上帮助的态度和行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同情心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之中。同情是人类一种善良美好的道德情感。我们要做一个有同情心的人,与别人一起去承担灾难;我们要做一个有同情心的人,用心去关怀他人,以情去感动他人;我们要做一个有同情心的人,帮助那些生活在困境与苦难中的人,让他们也能感受到温暖和关怀。同情心与人性密不可分,因为有了同情心,才会有人性;反之,有了人性才会有同情心。同情心,是善良与爱的完美体现,是人性中最柔弱的情感之一,是能够温暖人心的感情。同情心是一种美德,它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素质,可以体现人类善良的本质,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极为重要的一种情感的体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这种微不足道的关怀。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心,就会变得冷漠,对一切都不在乎,无所谓;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人,他的心一定是死的,即使没有死,但他的心里也一定是一片荒凉的沙漠。同情心可以让一个人的心地美好善良,使人产生帮助他人的愿望,这是心中有爱的表现。一个贫穷的人,有了同情心就会成为心灵的施舍者,成为思想情感世界的富翁;一个富翁,纵使有万贯家财,没有同情与怜爱之心,他的内心世界必定是荒芜贫瘠的,他注定是思想情感世界的穷光蛋与可怜虫。我们要尽力用人类美好的同情心去创造一个有情有爱、情满人间的温暖世界。

  人为什么会有同情心?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性动物就要求互相帮助,而促使我们互相帮助的动力之一就是同情心,也就是当别人遭遇某些困境时,我们会联想到如果我们自己也遭遇了困境,那么我们会希望得到帮助。从进化学的角度看,可能最初有些人同情心弱,那么这些人在遭遇困境甚至危险时都不互相帮助,最后的结果是他们一旦陷入困境就无法解脱,于是这些人被自然选择淘汰掉,剩下有同情心并愿意互相帮助的人。根据英国经济学家、哲学家、作家,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的理论:同情心是基于快乐。但我们在生活中的感受,同情心往往以悲伤的形式表现。其实亚当·斯密认为,同情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一种激情的直接的、即时的同情、共感、共鸣。比如说一个乞丐,断了一条腿,看上去非常悲惨,不管这是真是假,只要你一路过看到,你即刻就有一种同情感出来;另一方面是对一种同情心运用导致的感情共鸣的愉悦。这就是说我同情别人,人家又对我们的同情表示一种非常好的回馈,形成一种心灵的共鸣,这种共鸣,亚当·斯密认为就是快乐。所以亚当·斯密认为,同情心包括两个类别:一类是看到别人处境的即时反应,可能是愉快,可能不是;另一类是彼此之间就一个问题达成共识了,形成共鸣了,肯定是愉快的。本来所有人都有同情心的,但是有些人利用人的同情心来达到自己不光彩的目的,这导致很多人看见值得同情的人时,就会在大脑里面潜意识地认为这人很有可能是骗子,只要视而不见就好。同情心已经或说正在面临危机。特别是自从德国著名哲学家、作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说同情心是奴隶的道德,是弱者的阴谋,是民主派和平等主义者背后的陷阱之后,同情心就被贬低了。历史学家说人类让同情和政治融合,导致了乌托邦和苏联的灾难。结构主义认为没有什么大同盛世,该穷的穷,该富的富,社会永远都有这样一种二层结构,政治中也少不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处于中心的和处于边缘的永远不可能混淆。结构主义发端于十九世纪的一种方法论,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创立,经过维特根斯坦、让·皮亚杰、拉康、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特、阿尔都塞、科尔伯格、乔姆斯基、福柯和德里达等人的发展与批判,成为当代世界的重要思潮,并已成为二十世纪下半叶以及二十一世纪最常使用来分析语言、文化与社会的研究方法之一。结构主义的一些论调,听起来很有道理,分析起来又似乎和常识不一样。愤世嫉俗者可以以此为借口,压抑自己的善良的天性,仇恨人类的无知和愚昧,仇恨可怜之人的可恨之处,仇恨上帝创世的不完美,乃至于最后蔑视一切,看轻一切。所以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不过就是一眨眼的功夫。因为二者都是反人道主义的,也是反人文主义的。难道我们看到穷人饥渴,不会感同身受吗?如果我们有粮食,不应该分享吗?有病而不能治,有残疾而无法自由行动,有爱而不能在一起,流离失所的难民,无家可归的乞丐,这些人都为人,却无法保持一般人的模样,而对他们的同情,来自人性的根本,谁也无法否认。当然,天性只是天性,我们可以以慈善来对抗贫穷和苦难,而不一定用政治手段。同情如果只是被当做天性,还不能够服众。从另一方面来说,同情并不是尼采所说的弱者的阴谋,恰恰相反,同情是强者的道义。一个人,只有强大了,才会去顾及别人,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而金菩萨过江,普度众生。原因为何?菩萨自己有法力,才会把注意力由内向外,才会用同情心感知他人苦难,而不陷溺于自我。瑞士裔法国思想家、哲学家、作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让-雅克·卢梭认为同情是反自恋的,同情不是自私,但也绝对不是反对自我,同情容许自爱,二者是互相补充的,这也是他认为人的两大本性之一。而更重要的是,既然只有强者才有同情心,弱者只是在呼吁他人的同情,那么,我们就不可断言说,同情是弱者的武器。强者之同情在于把弱者提携到与他同等的地位,和他一样有吃有穿,有书读,能够思考,参与公共活动,表现自己的才华,解除限制他发展的身心上的各种痛苦。这才是同情的目的,是同情的旨归。同情并不是说要深入劳动群众,与群众达成一片,群众没有吃,我也不吃;群众穿的破破烂烂,我也穿的破破烂烂;群众喜欢民歌,我就不要看什么尤利西斯了;群众吃完就睡,头脑简单,我们也应该如此?我们不需要各种标榜主义的同情,因为这不是同情,这是自恨,甚至可以说愚弄,他们认为文明腐化了自己,真理和道德在民间。这些人根本不同情群众,到了最后还要去改造群众,去鞭策他们,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尊严在自恨,在放空自己,在狠斗一个私。我认为真正的同情恰恰在于,我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意识到了自己的尊严,我们享受这种人性的美好,享受文明的滋润,而且希望他人也能够如我们一样,自由释放。文明并不是腐化,而是升华。如果同情如尼采所说,只是弱者用来贬低人的尊严和高贵,我只能说,这种同情恰恰是强者的阴谋,他们自认为别人不配享受高雅艺术,别人天生破铜烂铁,只懂下里巴人,无法理解阳春白雪。所以尼采说拿着鞭子管教他们,施特劳斯说要对他们撒一个高贵的谎言,让他们沉迷在自己的幻想之中,不要伤害他们那易碎的心。 如果说撒谎也是同情的话,那我只能说,既然你们怜惜他们的尊严,那就刺破谎言,相信他们能够承受这一切,相信他们能够持守正道。不要像某些所谓的强者,看到上帝死了之后,发疯到对一匹马哭泣,而不是向身边的人求救,这只能说他已经对人性失望透顶了,他们不但不同情弱者,还以为弱者设局把他们骗了。到最后他们连自己也不同情,何谈张扬强者?其实他们只能是反人类。他们口口声声说不要同情弱者,你会相信吗? 也许有的人会说,也许少年还可塑,那么成年之后,大家获得了自由,如何能够引导他们全心向善呢?尤其是现代社会物质充溢,物欲横流,人的心就像白板一样,轻易就会被污染了。民主社会如何能够防止大众从恶如流呢?这个问题我也无解,我只想说,现代社会文明的背后,是可以支撑高尚的人性的,如果市场上无所不有,那么人类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痛苦?为什么人类还缺医少药,还缺衣少食,还缺少爱和朋友,这就说明市场上的东西还不够多,还非常有限。在我们眼中的消费狂潮里,我们没有看到精神产品的短缺。这尤其体现在教育上,现代教育和医疗依然昂贵,这是人类文明的悲哀,但它的确提升了人类的生活水准,改善了人类生存的状态,我认为这是科技发展的成果与结果。那么同情是不是就是教化呢?我认为同情应该是或说更多是感化与帮扶,不仅体现在思想言语上,更体现在具体行动上,这样的同情者是人类的导师,是社会的精英,是文明的精华,是天才,英雄和领袖。刘备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佛陀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我说的精英并不是说要博览群书,辩才一流。任何有一丝善念,对人性有一丝尊重的人,都可以成为精英,因为我们同情弱者,同情强人之弱点。那么是不是同情就一定会导致教条和所谓的殖民的侵略呢?我认为这种思维是不对的,同情更多的体现是人性人道,虽然人性人道有时与政治有关,但千万不什么都政治化,这是很不好的,会影响人们共享文明成果,还会影响人类的文明发展进程。如果你发现的是人民的愚昧无知,大众的庸俗乏味,社会的残酷无情,那么你认为要对他们进行社会改造,那你所谓的同情不是教化,而是革命,你对现有的人性不满,你希望革新他们的人性,再造新人,而这恰恰是最可怕的。同情当然不会导致体罚,那是暴力行为,如果尼采认为强者的道德就是暴力和征服,那么我只能说,弱者的道德是尊重和宽容,以和为贵。如果连这一点都存在异议的话,如果一定要鼓吹侵略征服的战士美德,那么我只能说,我们应该同情这些人,因为他们遗忘了自己的人性。强弱是一定会的存在,底层和高层也是一定会的存在,富有和贫穷,善良和邪恶,文雅和粗俗,也都是一直会存在的。结构主义这一点我很赞同,我不赞同的是,某些人天生就处于底层,某些人天生就是高层,某些人就没有机会改变自己,某些人就没有任何可取之处。社会不应该是独立的两级,而是互相沟通和交流协作的系统,一切会随时间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分工之下,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美德和境界,即使一个擦鞋工,也可以做出伟大的业绩。社会二元结构之永恒存在并不代表历史的残酷,而恰恰是历史的自由之处,人在这一空间获得了自由。堕落的人,堕落到底层,上进的人,进步到高层。伟大和低俗,各得其所。民主为什么比专制更适合呢?因为民主是有同情心的,它允许人民努力,而专制最终只会导向残忍,它打碎每一个人的梦想。 现代社会为什么会有同情的危机呢? 都是因为解构主义的虚无倾向,对人性的自恨,以至于在存在主义的玄想中,试图颠覆世界的理性结构,以浪漫的诗意和非理性的欲望取而代之。而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则是资本主义生活下人人自危,自顾不暇何来他顾,以至于压抑自己的天性,消解同情以至于忍耐残酷。而另一个,则是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侵蚀,以至于民主变成了大染缸,什么好东西放进去,能不臭吗?大众流行文化是被很多人关注,但是精英文化不是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吗?如果某些精英耐不住寂寞,硬要降低自己的品位,用钢琴去弹小苹果,那么这不是民主的问题,而是精英的问题,是精英对自己的不信任的问题。大众文化高歌猛进,有钱有势,有关注,有话题,精英文化从古至今都是小众的,小众并不代表大众就是庸俗的,就是邪恶的,在道德和人性的意义上,大众文化和小众文化都在探求自由、高尚和尊严,大众文化不过是简单粗暴点而已罢了。逻辑上反同情是不可能的,同情的危机,不在哲学,我倒是更相信,这是一种社会情绪和观念理念的问题,是悲观厌世情绪蔓延的征兆,而骨子里,是犬儒主义退化为虚无主义后的病症。而这,只能靠一点一滴的努力,扭转湖面的波澜。

  人为什么要有同情心?同情心是人类的一种情感,可以理解为对他人遭受困难或不幸时的感同身受和关心。它来源于人类的共情能力,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同情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对家人、熟人,还是对陌生人,它都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同情心是什么?重要性在哪里?首先,同情心能够增强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同情心是一种重要的情感表达方式。当我们展现出对他人的关心和理解,他们会感到被认同和尊重,从而建立起更加密切的关系。同时,当我们在遭遇困难时,同情心也是一种温暖和支持,它能够帮助我们走出困境。其次,同情心还有助于提高自我意识和情商。在面对他人的困难和需要时,我们需要用心去倾听和理解,这也是锻炼我们自我意识和情商的一个过程。通过培养同情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己的情绪和反应,进而提高自我管理和情感应对能力。此外,同情心也是一种道德和人文素质。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忙于工作和生活,很容易忽略他人的需要和困难。而同情心则是一种关注和支持他人的表现,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和人类的价值,从而更好地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最后,同情心也是一种情感启迪和文化传承。在文学、电影等艺术作品中,同情心往往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通过欣赏和理解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同情心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激发自己的同情心和关怀之情。总之,同情心是一种重要的情感和品质,它在人际关系、自我意识、道德素质和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同情心,从而成为一个更加关心和支持他人的人。

  ‌不过,‌同情心也有利弊。同情心在人类社会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能够激励人们进行有益社会的行为,比如在灾后募捐活动中,人们的同情心促使他们捐款捐物,帮助那些受灾的人们。这种同情心促使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是积极的,因为它能够带来正面的社会影响。然而,同情心也可能导致一些负面影响。例如,有些人可能因为同情而对自己行为的长远影响做出错误的预估,导致一些行为虽然短期内看起来是善意的,但实际上可能对被帮助的人造成长期的伤害。此外,同情心有时可能只是一种满足强者自身美德需求的方式,或者是一种双刃剑,一方面体现了人性的温暖和善良,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不当的同情而伤害到被同情者的自尊和独立。同情心的‌利主要体现在‌:同情心能够激发人们的善意行为,如捐款、帮助他人等,这些行为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减轻他人的痛苦有着积极的作用。其‌弊主要体现在‌:同情心也可能导致人们对行为的长期影响做出错误的预估,或者因为同情而满足自身的道德需求,而不是真正出于对他人的实际帮助考虑。此外,不恰当的同情可能会伤害到被同情者的自尊和独立性,甚至可能助长他人的贪婪和依赖。为此,我们可以说,同情心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可能导致问题的风险。在行使同情心时,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和审慎地考虑我们的行为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以及是否真正尊重了他人的独立和自尊‌。

  做人,不必随意同情别人,莫言说:“不要同情任何人,即使是最亲近的人,因为同情谁,你的潜意识就会自动背负谁的命运。不要背负任何人的命运,先肩负自己的使命,羽翼丰满、有余力再帮助其他人。否则只会把自己拖下水,看似委屈,实则愚昧。同情他人没有用,实打实的帮助才有用。前者创造的氛围容易让人自怨自艾,后者才会自强不息。同情心泛滥做事情,往往把自己拖入漫无边际的泥潭。”一个成熟的人,懂得先做好自己,再去帮助别人。别在羽翼未丰,连自保都没有能力的情况下去帮助别人。同情心泛滥不但会让自己陷入漫无边际的泥潭,还会让需要帮助的人陷入自怨自艾的氛围中无法自拔。别在自己没有能力的时候去同情别人,这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是对别人的慈悲。当我们同情别人的时候,我们的潜意识会自动背负起别人的命运。每个人的时间和能力都有限,当我们背负起别人的命运,我们又如何承担得起自己的使命?生活各有渡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懂得为自己负责,是普通人对家庭和社会最大的贡献。连自己的人生都无法负责,还要花费精力去同情别人,就像一个失败者在嘲笑另一个失败者的无能为力。没有同情心的人可怜,只有同情心的人可悲!一个同情心泛滥的人,看上去就像是生活得并不好的人在失败者面前寻找自己的优越感,显得可悲又可恨。只会同情别人而不能给被同情者提供帮助的人,有时候比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的人更可恨。如果在祥林嫂说自己悲惨经历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的同情者,也许她的结局就会不一样。对于一个失意的人来说,再多的同情都不如微不足道的帮助有用。这个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同情被冻死的女孩,而是发自内心想去帮助生活在艰难困苦中的人,是让自己付出行动,哪怕是给别人最微弱的光,也好过红了眼、落了泪的哭泣。同情,不应该被当成无能为力的借口,也不该被当成廉价而无用的东西。同情别人没有错,但在这个生下来容易,活下去却很难的社会,更需要的是将虚无的同情化为实在的帮助。 比起同情别人,你更需要的是提升自己的实力。同情不是作秀,不是哀叹一声,默默流泪,而是能够提供实打实的帮助。愿我们心怀慈悲,少同情别人,多帮助他人。没有金刚手段,莫施菩萨心肠。读懂的人,人间清醒,读懂了人生不再纠结,生活中的人,总是需要自己去实践才能出真知,看别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说:“一个人的同情要善加控制,否则比冷淡无情更有害得多。”起初,我是无法理解这句话的,但是后来我对这句话有了很深刻的理解。有一次,朋友小邓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小邓在县城开了一所培训学校,专门教幼儿讲普通话。培训学校隔壁,有一个智力不太好的男孩,说话总是大着舌头。因为说话的声音很难听,男孩常常被同伴们欺负,就是男孩的父母,也“看不起他”。出于同情,小邓决定免费教男孩学普通话。经过半年的培训,男孩的普通话稍微好了一点点,但说话的时候,仍旧大着舌头,很明显。男孩的父母对小邓说:“啧啧,你把孩子领到培训学校来,是为了给你打广告吧?否则你会有那么好心?还有,现在孩子的普通话也不见好转,白白耽误了半年时间。”小邓一脸茫然,觉得自己犯了什么错误,但又说不出来。农村有句俗语:“良心都被狗吃了。”话有些难听,但确实是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得到帮助后,就会感激你。对于不懂感恩的人来说,你越同情他,他越不领情,反而觉得你“利用他、欺负他、耍他”。对于那些不懂感恩的人来说,你的同情,一文不值。有些人,你越同情他,他越懒惰,依赖思想越强,并且会滋养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比方说,大街上的乞丐,看起来很可怜。但是乞丐之中,也有一些是有手有脚的正常人,他们只是把乞讨当成了职业。如果职业型的乞丐,得到了很多钱财,那么他的后半辈子,就再也不会勤快了。你在施舍的时候,其实是在“助纣为虐”。还比方说,你在帮助孩子解答难题的时候,你只是把答案告诉了他,并没有把解题的方法告诉他。这样的话,孩子表面上得到了你的帮助,其实是你伤害了他。当孩子再一次遇到同类型的难题的时候,他只能是一脸茫然。其实,还有更可怕的同情:一些人,带着几个红包,走到穷苦人的家里,假装嘘寒问暖一番,然后把红包递过去,让人拍照留念,让人大肆而广泛地宣传。收到红包的穷人,误以为自己得到了关照,其实成为了被利用的对象。同情一个人的方式,不是怜悯、施舍,而是鞭策、鼓励,让他具有某种能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世上,并不需要单纯的同情,更不需要走秀式的同情。真正同情一个人,是让他有改变命运的本事,逼着他靠自己的劳动去致富去改变命运。很多需要同情的人,往往是一种假象而已。你的同情,你以为很高贵,但是在别人眼里,一点都不值钱。那些弱者,你以为他们很难过,事实上不是这样的,你只是看到了一种假象而已。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富人在晒谷坪里晒书,一个穷人看到了,躺在晒谷坪,把肚皮掀开,对着阳光。富人问:“我在晒书,你在干嘛?”穷人说:“我也是晒书啊。”富人很不解。穷人解释道:“你的书在手里,我的书在心里。”很明显,穷人通过自己的言行,挖苦了富人。假如富人同情了穷人,把书送给了他,岂不是闹了更大的笑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贫富皆在一念之间,只是一种想象而已。你以为穷人很难过,其实他们过得比富人更开心,根本就不需要同情。有很多弱小、低层次的人,他们根本不需要可怜。家徒四壁的人,每天都谈笑风生,觉得能够吃饱就很满足了;曾经有头有脸的人,后来落魄了,你拿钱给他,在他看来,就是一种“侮辱”;天天挤公交车上班的人,我们以为他很穷,其实他只是舍不得花钱而已。我们不是别人,我们无法真正理解别人,也不知道别人心里在想什么,更不知道他到底需要什么。对于没有骨气的人来说,你的同情,就是“认可他”;对于有骨气的人来说,你的同情,就是“瞧不起人”;对于没心没肺的人来说,你的同情,就是“啥也不是”。真正成熟的人,不会“同情”别人。一个人经历的事情越多,成熟得越快。当我们看透了人情冷暖,知道了人心凉薄,我们就不会轻易同情别人了。如果我们的同情,是单方面的,那么我们就犯了“片面”的错误。一些穷人,其实是假装很穷,他比我们还富有;一些弱者,其实是懂得了“守弱”,他的内心很强大。如果别人真的缺衣少食了,我们同情他,也要看他的具体情况,不能凭我们自己的想法去做。对一个躺在病床上的人,我们不能介绍工作给他;对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我们不能推荐他去读书识字。茨威格说:“同情是把两面有刃的利刀,不会使用的人最好别动手。”在我们没有搞清楚情况之前,别去同情任何人。别让我们的同情,显得很掉价。同情,不是主观臆断,而是对症下药。同情,不需要过分,而是点到为止,同情过分了,就是彼此伤害。因此,真正成熟的人,不会“同情”别人,而是理解别人,鼓励别人,关键时候拉一把。每个人都有改变命运的潜质,可怜的人需要的是引路人,而不是同情他的人。

  那么,人到底需不需要同情?人都需要爱与被爱,“同情”只是爱的一种表现形式。看完这个问题,我觉得,同情不是人需要不需要的问题,而是无论我们需要与否,我们每个人内心都装有同情,只是要考虑怎么给予,什么时候给予和人家是否会或愿意接受的问题。我们想通过爱的付出获得别人爱的回应,本质是我们想要得到别人的爱。我们现在只是缺爱了,于是把自己放到了弱者的位置上。怎么讲呢,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也是如此,希望得到别人的关爱,从而很努力的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最终得到的回应甚少,后来我们才发现“人们更容易去爱比自己更有能力,更优秀的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眼睛看上不看下。”对于比自己差的或者同样的人,他们总是不屑一顾,只有当注意到对方在受难的时候,才会流露出一点点的同情。如果我们去观察了,我们就能发现,优秀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爱戴,差劲的人得到的就是别人的同情了。很残酷的一个道理,这意味着在我们释放软弱信号的时候并不会得到更多的爱,相反的是,人们有可能会远离你,很显然这个时候我们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麻烦,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而同情和帮助只是道德上的选择。我们不能指望人们都有很高的道德觉悟,所以,强者得到的爱永远要比弱者多。之前,我曾采访过一个创业成功者,他势得意满说“以前创业未成功时,总能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我总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可得到的总是嘲笑与挖苦,或各种小心机什么的。现在创业成功了,身边全是好人,一个个都想,也愿意帮助我,每一张脸都洋溢友好的笑容。”我们可看到,当我们强大的时候整个世界都是和颜悦色的,而当我们落魄弱小的时候,全世界都在欺负我们。为什么啊?因为欺负我们的代价最小。所以当我们觉得自己需要被同情的时候,已经把自己放在了弱者的位置上,而这个位置恰巧很危险,即欺负我们的人会越来越多。人们不会同情林祥嫂,相反的会觉得她很烦,甚至最后还把所有的错都加在了她头上,更有甚者在她如此困境之下还欺辱她。大街上的流浪汉,得到最多的不是别人同情的赏钱,而是路人的质疑和白眼。王宝强在别绿的时候评论最多的不是安慰,而是骂他窝囊。同理靠博取别人同情换来的爱,多了只会让人觉得生厌。不管什么人,越是弱小的时候,越是遭人冷嘲热讽,想要真正得到别人的爱,就必须成为一个强者!得势莫忘失势日,落难何曾见几人。世界还是那个世界,只不过我们走到了比以前稍微好一点的地步而已。当我们缺爱和不成功的时,我们只需往前跑,努力的朝着自己所想的方向前进,我们就会发现路边的景色在不断的变化,我们每每的进步都会为我们带来一批更好的人,更有爱的人。所以,永远不要再把自己放在弱者位置之上了,要努力成为一个强者,那样我们会得到更多爱的回应,而不单单是“同情”!

  有同情心的人好吗?同情心,是人类最为人性化的品质之一。它是指对于别人的痛苦、困难等不幸遭遇时,心灵上产生出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感。有些人认为同情心的存在可以使人变得善良、有爱心,因此拥有同情心的人会更容易受到别人的喜爱。但是,我们是否真的应该将有同情心的人视为“好人”呢?有同情心的人好吗?首先,让我们看看同情心的影响。同情心使人们更加关注他人的需求和痛苦,从而有利于社会和谐。拥有同情心的人,会对他人产生一种亲和力,使得他人感到被理解和接纳。此外,同情心还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心和慈善精神,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在这一方面来看,有同情心的人确实是好的。不过,有些人认为同情心并非好事,一些学者称同情心为“反伦理的情感”,认为同情心会导致我们对某些人进行偏袒或厌恶。这是因为同情心往往是基于情感而非理智判断,从而造成了带有偏见的情绪反应。此外,某些人会把同情心误当成善意,因此将他人的行为问题归咎于环境、爱,而非责任。这就是为什么某些人认为有同情心的人不一定是好的。除此之外,有同情心是否好,还取决于具体情况。例如在单位里,同情心过多会导致领导和员工之间的关系过于亲密,影响职业关系;在工业领域,同情心会导致我们对于某些不符合规范的产品或处理方式进行纵容。因此,在这些情况下,同情心还需要具备度的问题。有研究表明,拥有同情心的人会更容易感到悲伤、焦虑、悲观等负面情绪。这是由于同情心使人们更加关注他人遭遇的不幸,因此会刺激他们的负面情绪。这也是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同情心并不是最优解的原因。为此,有同情心的人是否好,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在人际关系和社会整体发展的角度,同情心是好的;在某些职场、工业领域等特定情况下,同情心需要控制度;在个人心理和情感状态中,同情心也需要平衡。因此,让我们在平衡中培养自己的同情心。

  在人际交往中,同情心是一种重要的情感,它能让我们关注他人的困境并给予帮助。然而,同情心泛滥也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人际交往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让我们与他人建立联系,分享喜怒哀乐。在这个过程中,同情心是一种常见的情感,它使我们能够感同身受他人的困境,对他们给予关怀和支持。然而,同情心泛滥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1,同情心泛滥可能导致我们过度投入他人的问题中,而忽视了自身的需要和界限。当我们过于同情他人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将他们的困境当作自己的责任,不断地为他们解决问题,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和健康。这样的行为在短期内可能会带来一些满足感,但长远来看,却会让我们身心俱疲,失去自我。因此,我们需要明确界定自己的责任范围,学会保护自己的利益和需求,以确保人际关系的平衡和健康。2,同情心泛滥可能会让他人失去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陷入依赖和无助的状态。当我们过度同情他人时,可能会过分干预他们的生活,不给予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样一来,他们很难培养出自己的应对能力和成长经验,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他人的帮助。因此,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自主性,给予他们适当的支持和鼓励,但不要过度干预他们的选择和决策。只有让他们自己去面对问题和挑战,他们才能真正成长和变得更加坚强。3,同情心泛滥可能会导致我们产生消极的情绪和情感负担。当我们过于同情他人的困境时,往往会感同身受地体验他们的痛苦和困难,这可能会引发我们自身的压力和情绪不稳定。如果我们一直处于这样的情绪状态中,长期下去可能导致心理和身体的健康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学会保持情感的平衡,给予他人支持的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寻求适当的情感支持和自我调节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压力。那么,如何能够在人际交往中更好地处理同情心呢?首先,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情绪智力和情感管理能力。了解自己的情绪反应和需求,学会表达和调节情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他人的困境,同时保持自身的平衡和健康。其次,我们可以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如同理心、关怀、尊重和激励。这些情感可以激发他人的内在动力,让他们更有信心和勇气面对困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我们还可以提供实际的帮助和支持,而不是过度同情和干预。帮助他人建立自己的能力和资源,让他们有能力自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成长和发展。

  我认为,同情心重的人,是一种性格缺陷。我就是典型代表,我见不得别人人苦难与悲哀,一见到就好难过、好痛苦,就想怎么去帮助他,让他早日脱离苦海!但,无情的现实告诉我,我们不要同情任何人,即使是最亲近的人。因为一旦我们同情谁,我们的潜意识就会自动背负谁的命。共情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特征,但过分的共情就会让我们不自觉地把别人的遭遇,通过思维、情绪和感受,让我们身临其境,把别人的不幸,在我们身上预演或重演一篇,不知不觉中,把负面的情绪植入进我们的潜意识中。如果我们深深陷入同情的漩涡,就会如同一张隐形的网,悄悄地将我们紧紧捆绑,使我们不自觉地肩负起他人的沉重。这种同情,虽然表面上是一种善意,却隐藏着一种潜在的危险。我们渐渐变成了他人命运的背负者,为别人的不幸而自愿背负沉重的包袱,这是不可取,也是我的教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人心即为天心,人各有命。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因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都是由自己因果关系所决定的。因果法则是世界的运行规律,如果我们强行地去改变别人的因果,那么就很容易得到反噬。医不叩门,道不轻传。即使是我们最亲的人,我们也要尊重他们的命运,如果我们总是觉得自己亏欠父母、亏欠孩子,那么,无形当中我们就会被愧疚感深深绑架,那么我们可能会做的事是加倍对他们奉献。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很容易把孩子培养成巨婴,这在生活中常常存在。同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心理陷阱,它很容易把我们带入无助、绝望的情绪漩涡,虽然我们看似什么都没做,但是我们在无形中已经经历了一切。助人为乐是传统美德,尽我们最大的能力去帮助别人的人一定是人格高尚的人,灵魂纯净的人,但如果我们被别人不幸的命运影响,陷入情绪的漩涡,那么我们生命的能量就在悄悄地流失。当我们面对别人不幸的遭遇,凄惨的命运,由此带给自己的情绪,要懂得及时抽离,如果深陷其中,那么伤害的就是自己。对陷入困境的人,我们能帮则帮,帮完即止,不要因为自己的无力而感到自责。

  同情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它如同一把双刃剑,即可用来救人于水火之中,亦可用来伤人于无形之间。我们在同情他人的同时,应意识到其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当然,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同情可以激发我们的爱心和关怀,让我们更加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每当我们看到他人遭受痛苦时,同情就如同春天的阳光,温暖我们的心灵,驱使我们去帮助他们。这种情感可以如润滑剂一般促进社会的和谐运转,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信任。然而,同情也有其消极的一面,过度的同情可能会使我们失去理智,被情感所左右,无法以理性和客观去看待事情。 当我们无法正视他人的短处和错误时,同情就可能阻碍他人的成长和发展。此外,过度的同情也可能让我们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当所有的人都一边倒地表示同情时,我们可能会被情绪左右,失去自己的判断力,这可能会导致我们做出错误的决定或行为,从而引发不必要的麻烦和后果。因此,在我们表达同情时,应保持理性和客观,切忌过度情感化。同时,我们也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被情绪左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发挥同情的作用,让它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总之,同情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救人于水火,也能伤人于无形。表达同情时,应保持理性和客观,避免过度情感化,同时保持独立思考能力,才能真正发挥同情的作用,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未完待续)

  2024年9月3日作于江西南昌

  作者简介:熊绍君,男,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正高职称,为中国当代知名媒体人、著名正面思考者、激昂深度评论员、正量社会活动家、迥邃预判观察家、纵论思想家、宇观理论家、绍君体诗创立者、全国“今日帮扶〞活动策划创意者、倡导主推者、操作践行者。早年在省直单位供职,历任办公室主任兼团委书记、省直机关马列理论小组成员、省政府新闻网(报)社长兼总编,后至中直单位工作,先后供职多家中央新闻单位,并担任总编、总监、主编等职,现为中央直属主流媒体频道(栏目)总监兼主编,国际艺术家与企业家刊网联盟名誉总编。

  他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神圣的使命感、执着的事业心及非常深重的家国情怀,还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多愁善感!他是个极富爱心怜悯心的人,心地非常善良并热衷于公益慈善事业,他已在全国上下全面开展“今日帮扶”活动,现正在积极筹备“今日帮扶公益基金会”,他把自己有限工资和积蓄大都奉献给了弱势群体及需要帮扶的人,他要把人间大爱献给人类!他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构筑和乐,创造美满,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作为自己终生的职责与追求,以“笔绘沧桑,文抨时弊;传播正量,讴歌美好;助力公平,维护权益;抑恶扬善,伸张正义〞为己任和使命,他才华横溢,能写善辩,公道正派,无私无畏,以直率敢言著称,为华夏真正脊梁与良心!他著述近六千万字,发表各类文章四千多篇,获奖一百多篇,作品散见或收录于国际国内四百多家新闻媒体和出版单位,他现在非常繁忙,但依然坚持每天著述一万贰仟字和赋诗一至二首,经常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可敬可佩!他先后研读于六所知名高等学府及院所,学从三师,知识渊博,品德高尚,论述深厚,观点鲜明,为国为民,已成一家之言,深受高层和网民读者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欧联华文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eztchdzx@163.com。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