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守道德
什么是道德?所谓道德,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对实践活动过程中必然产生和形成的人际关系、利益分配、法律制度和思想行为等进行价值判断、价值追求、价值选择、价值实现的总和,是人们行为活动的规范或行为的准则,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多结构的复杂而庞大的道德系统,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它既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是非、好坏、善恶、美丑、荣辱等观念,又是社会衡量一个人行为对错、好坏、善恶、美丑、荣辱的价值标准,实际上界定着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道德,从道德精神,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到道德规范,作为直接指挥和支配思想行为的文化指令,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道德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显示出的力量和价值,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约束和控制人们的思想行为,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也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良好愿望,引导和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憧憬和设计大同世界。道德远远比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内涵要深刻得多,外延要广泛得多,价值要重大得多。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道德是一种理想信念,一种思想境界,一种精神支柱,一种内在力量。道德不完全是“通过主体内心感悟而自觉奉行的行为规范总和”,而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所蕴含、赋予、创造的富有积极、健康、向上意义的精神价值。内心感悟而自觉奉行只是道德规范与其他规范相比所具有的特点和属性,人类社会的所有规范都与伦理道德有关,甚至可以说都渊源于人类对伦理道德的理解和阐释,都贯穿着伦理道德的精神和原则。道德是通过行为规范和伦理教化来调整个人之间、个人与自然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准则、标准和规范的总和。道德规范的调控作用几乎体现于人们的所有活动领域,既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也体现在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中。道德属于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道德,是由思想行为所表现的,有一定标准的,如,社会风俗和良好习惯等。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称之为得;合起来解释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会中的一切。丑德不称其为德,所以,道德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属于中性。 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词,道是方向、方法、技术的总称;德是素养、品性、品质。道德双修是人生的哲学。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道德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与政治、法律、艺术等意识形式有密切的关系。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贯串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社会公德、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等。它通过确立一定的善恶标准和行为准则,来约束人们的相互关系和个人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并与法一起对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有时专指道德品质或道德行为。道德还是对人的社会性的自我约束和心理约束意识,不同的社会可以有不同的道德标准,但是任何一个社会的道德标准都是以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秩序为目的。 对道德的维护,实际上就是对人的社会性的维护,需要从宗教、教育和国家机器的作用多方面来实现。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道德是社会物质条件的反映,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各种社会道德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而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其道德也必然居于统治地位。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又必然引起社会道德的变化。可以说,利益是道德的基础,道德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道德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意识形态,是由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并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以善恶为评价形式,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行为活动的总和。它由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即道德活动三个部分构成。既然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像射箭一样有一个标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样,需要在实践中根据感觉来调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说道德的准则是感觉当不为谬误。有人说道德的准则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义为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这话一半正确,一半不正确。因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对幸福一概而论,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现。人的性格是有多样性的,有的人爱好思考,有的人爱好运动。即便同一个人,小时候和长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乐也具有多样性。对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论,相应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论。如果对象全都是自由人,那么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诚然是一种道德,但是如果对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隶,那么道德就是一方压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强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具体来说,不可以强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穷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发展中国家遵循发达国家的道德。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实为遵循道的规律来自身发展变化的事物。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 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道德有一定的共同性,它指同一社会的不同阶级,甚至不同社会的不同阶级的道德之间,由于类似或相同的经济条件、文化背景而存在着某类相似或相同的特性。老子云:“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实最早的“道”和“德”是老子提出的,当时“道”和“德”是分开的两个概念,“道”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直信奉的那个形而上的宇宙万物最为根本的真理。而“德”则是“道”的用处,也就是万事万物遵循“道”这个真理而自然发展的规律。而后荀子将“道”“德”二字合并来用,提出“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此时的道德便已与我们现在普遍理解的道德行为规范大致相同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创造出“道德”这个概念,其实就是利用“道”这个绝对的真理来创造出一种信念,由此使人由内而外规范自身思想和行为。那么古人创造道德的意义何在呢?有人说:“道德就是为了君王的统治。”这种理解没有问题,但却狭隘了。没错,道德的推行确实非常利于封建君主的统治。但先哲最早提出道德概念的初心,却并非为了自己立学,而是为了能实现天下大同,百姓和睦。人类拟定道德原则的目的是调节利益关系,实现本阶级、或本团体利益最大化。道德是衡量行为正当的观念标准,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不同的对错标准是特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活形态下自然形成的。一个社会一般有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只涉及个人、个人之间、家庭等的私人关系的的道德,称私德;涉及社会公共部分的道德,称为社会公德。
现在道德通常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对实践活动过程中必然产生和形成的人际关系、利益分配、法律制度和思想行为等进行价值判断、价值追求、价值选择、价值实现的总和,是人们行为活动的规范或行为的准则,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多结构的复杂而庞大的道德系统,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它既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是非、好坏、善恶、美丑、荣辱等观念,又是社会衡量一个人行为对错、好坏、善恶、美丑、荣辱的价值标准,实际上界定着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道德,从道德精神,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到道德规范,作为直接指挥和支配思想行为的文化指令,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道德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显示出的力量和价值,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约束和控制人们的思想行为,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也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良好愿望,诱导和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憧憬和设计大同世界。道德远远比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内涵要深刻得多,外延要广泛得多,价值要重大得多。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道德是一种理想信念,一种思想境界,一种精神支柱,一种内在力量。道德不完全是“通过主体内心感悟而自觉奉行的行为规范总和”,而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所蕴含、赋予、创造的富有积极、健康、向上意义的精神价值。内心感悟而自觉奉行只是道德规范与其他规范相比所具有的特点和属性。人类社会的所有规范都与伦理道德有关,甚至可以说都渊源于人类对伦理道德的理解和阐释,都贯穿着伦理道德的精神和原则。
我们为什么要讲道德?道德的价值意义是什么?古往今来,沧海桑田,虽然时光在流逝,时代在变迁,但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不仅没有消减,反而与日俱增。为什么呢?因为道德建设引领着时代、引领着人类向着文明方向进展,几乎可以这么说,人类若没有道德的调节、控制、规范和引领,我们肯定回到动物世界去了!所以人们常说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点燃希望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生之路;道德引导我们走向灿烂辉煌。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培养高尚的道德修为,奠定人生成长的基石,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道德的功能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认识作用。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方向,它让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使人们正确地认识到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规范自己行为。2,调节作用。人类拟定道德原则的目的是调节利益关系,实现本阶级或团体利益最大化。道德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和自己的同类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去调节社会上人们的行为。3,教育作用。道德是催人奋进的引路人,它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树立正确的义务、荣誉、正义和幸福等观念,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纯洁、理想高尚的人。4,评价作用。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评价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和人们内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以善、恶、来评价社会现象,来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5,平衡作用。道德不仅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要求人们端正对自然的态度,调节自身的行为。环境道德是当代社会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们应当以造福于而不贻祸于子孙后代的高度责任感,维持生态平衡,积极治理和防止对自然环境的人为性破坏,平衡人与自然关系。凡是人的活动都是为了获得某种幸福,区别在于幸福的种类和完满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动既然是一种活动,当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为了追求某种幸福。人类的心灵可以粗略地分成三个部分,即营养和繁殖的部分、感觉和欲望的部分、心灵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与实践和活动密切相关,所以,它的目的就在于追求人类灵魂中感觉和欲望部分的幸福。
人而无德,生而何益。苏格拉底等哲学家曾反复强调,一个人基本的道德在社会中的重要性,这是给世人的提醒和警醒。道德是人们立足社会的最基本的东西之一,它包括了家庭关系中的伦理道德,自古以来我们都强调长幼有序、亲属之间的相互尊重以及长辈对晚辈的关怀与晚辈对长辈的孝顺回报。正是这些伦理道德的约束,使得我们的社会能够和谐发展。在长辈与晚辈的相处中,了解分寸和界限非常重要,我们不能突破伦理道德的尺度,否则将有可能导致家庭危机的产生。一旦违背了伦理道德的原则,家庭的和谐将变得脆弱,甚至可能走向分崩离析。特别不能发生不伦之恋,背离伦理道德的悲剧是很可怕的,2011年,在南方某地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案件,一名叫小艳的妇女用刀杀死了她丈夫的姨父。而当案件调查清楚后,人们才看到了这场惊人的不伦之恋的全貌。一个年过花甲的姨父竟然爱上了自己外甥的媳妇。事情是这样的:小艳是一位勤劳能干的妇女,与丈夫结婚多年,平日里她勤快地打理着家务,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但尽管如此,小艳常常觉得很孤单,因为丈夫长期在外打工,整年只有在过年时才能与小艳团聚。这种缺乏丈夫陪伴的感觉让她心里总是有些空虚,她想寻找事情打发时间,为了解决内心的孤独感,小艳决定给自己找点事情做,以充实自己的生活,于是她想到了丈夫的姨家有一块荒地无人耕种,她决定向姨父租借这块田地种点蔬菜。这在农村是很常见的事情,一些外出打工的人长时间不回来,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开垦田地,于是他们会将土地租借给别人种植,既能方便自己,又能充实田地。姨家离小艳家不远,都是同一个村的。当小艳拜访姨家时,发现姨不在家,只有姨父一个人在家。两人寒暄了一番后,小艳向姨父说明来意,姨父爽快地答应借用田地,并询问小艳是否需要帮忙。他说自己虽然年纪大了,但健康状况很好,所以长辈帮助晚辈干活理所应当。小艳连忙拒绝了姨父的好意,拿着锄头去了那块地,准备开垦并种植应季蔬菜。在小艳干活的过程中,感觉有些热了,于是她脱掉了外套。汗水浸湿了她的身体,此时她抬头看见姨父经过,目光停留在她身上。虽然小艳感到有些奇怪,但还是礼貌地向他打了个招呼,姨父看着熊艳劳作后的样子,心里忍不住涌起一种特殊的情感。他深知外甥家有这么一位美丽的媳妇是多么的可惜。自那之后,姨父经常以小艳一个妇女在家无助为借口,频繁上门串门。他以长辈的身份闯入小艳的家中,谎称是为了问候,然而他的眼神却不受控制地飘向其他方向。尽管小艳也礼貌地招待他,但两人的关系逐渐变得亲密。小艳对于这位姨爹的热情感到困惑,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氛围变得奇怪,姨父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制造肢体接触,两人经常私下里独处。这种亲密的氛围使得小艳感到有些奇怪。她察觉到姨父对她投来的目光并不寻常,但她却在这种暧昧的气氛中没有及时制止。当姨父表明心意后,小艳默许了他的行动,两人发生了关系。尽管小艳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但这段关系填补了她长久以来的空虚感。然而,他们不恰当的交往最终被村民发现。姨父虽然是长辈,但两人没有血缘关系。再加上姨父是男性,小艳是已婚的女人,孤男寡女经常共处一室,这样的情况必然会引起外界的怀疑。有一天,小艳正在田间劳作,姨父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出现了,并对小艳进行了肢体接触。小艳既害怕又不安,未料到她们的行为被人撞破,这让小艳感到恐惧。此后,有关两人关系的八卦谣言四处传播,议论声一浪接一浪。小艳面对外界的责难感到无地自容,她还担心丈夫会得知这一切,于是决定与姨父决裂。然而,姨父此时已经深陷其中,他不愿与小艳断绝关系,甚至与妻子发生争吵。妻子骂他老不要脸的,但他坚持要与小艳保持这段关系。他认为自己年纪大了,不必再顾忌旁人的眼光。然而,小艳并不这么看,她只是一时迷失,才会与比自己大那么多的男人发生关系。她怎么可能为了他放弃家庭,勇敢地面对社会的压力?于是,在2011年3月4日,当姨父再次与妻子因与小艳的事情发生争吵。晚上,姨父趁着夜色悄悄来到了小艳家。然而,小艳看到他后愤怒至极,她觉得自己的平静生活被他彻底毁掉了,全都是他的错。面对姨父的纠缠不休,小艳愤怒之下,从厨房拿起一把菜刀朝他砍去。姨父完全来不及反应,被小艳砍了几刀后匆忙逃跑,但他的身体很快无法承受伤势,在一片油菜地上倒地身亡。该案件引发了人们对道德和家庭关系的思考。从此案我们可看出,千万不能忽视道德约束的重要性,它是生活安宁、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石。同时,许多人在婚姻中经历着孤独感和被忽视的情感困境。为了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我们应该给予那些在婚姻生活中感到无助的人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在这个充满诱惑和复杂关系的世界中,我们每个人都要牢记伦理道德的界限和分寸。不论是长辈还是晚辈,我们都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且切勿违背伦理道德原则。只有坚守道德底线,我们才能在家庭关系中保持和谐与稳定。
道德是金,令古今中外无数之人为之追求不懈。但尽管是金,却也有三流九等之分。美好的道德是真金,历经万火锤炼仍不改其灿烂辉煌;败坏的道德要么是污浊不堪的砂石土砾,要么即使伪装得再好也仅能成为表面挂有一层浮金的仿冒品,只要一经火炼,便足以显其不得入大雅之堂的本质。正可谓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美好的道德,让人一生受用不尽,它可以让人本身变得更加完美,可以让别人对我们赞不绝口,可以改变一个人甚至让美好锦上添花,让腐朽化为神奇。
道德是我们整个社会人们行为、生活的标准和规范。如果人的内心当中没有这些行为的标准、规范,那肯定是不知所措了。如果有很多的人,他们的行为和生活,影响到更多的人,却让大家不讲规矩,不顾他人的感受,那么这个社会的道德就发生了危机。那从更深的一个层次来讲,就涉及到人的信仰问题。有信仰的人就比较容易有道德自律的精神。那如果信仰的缺乏,这个道德就比较容易会成为问题。道德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和别人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通过道德来调节人们的行为,指导和纠正人们的错误或说不规范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臻于完善与和谐。道德主体借助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借助于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自愿地认同社会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践行道德规范,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变为自己内在良好的自主行动。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时代与不同阶级,其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化。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从目前所承认的人性来说,道德即对事物负责,不伤害他人的一种准则。一个道德沦丧、缺失的国度,不可能有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也不可能有社会的正常发展、基本社会秩序的存在。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道德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加固器,是我们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节器;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良师,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道路。道德是催人奋进的引路人,它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树立正确的义务、荣誉、正义和幸福等观念,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纯洁、理想高尚的人;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评价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和人们内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以评价来把握现实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把周围社会现象判断为“善”与“恶”而实现。道德不仅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要求人们端正对自然的态度,调节自身的行为。环境道德是当代社会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们应当以造福于而不贻祸于子孙后代的高度责任感,从社会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社会生产,维持生态平衡,积极治理和防止对自然环境的人为性的破坏,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正常关系。只有通过道德我们人与人才能同心同德,人与自然、社会才能和谐共处,良性发展。道德是一种主观意识,又是一种客观存在,还是人聪明、完善之本,更是社会和谐、发展之基,我们要从根源上解决社会存在的各种不和谐,也就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需要弄清楚应然的问题,道德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和手段。不懂道德就是不懂生活,也就不会生活。为什么这么说呢?不讲道德,人当然也能活,但是,讲道德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道德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具有引导、促进人们向善的功能。正是有了道德的力量,社会才能变得温馨和谐。同时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它规定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约束,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向着更高的文明程度前进。
道德既然这样重要,那我们怎样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又怎样才能做个有道德的人呢?其实,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就是对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件事负责,而且还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或立场上思考问题,这样我们就会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才能感受到别人的痛苦,并作出适当的决定。但如果我们道德爆发了,我们就会像马丁路德金、白求恩一样,会努力让这个国家,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好。这是一个完美的自我暗示,那是一种奇妙的东西,更是一种美妙的感觉,而且只要我们这么想了也就会那么去做。三国时刘备就告诫人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至今仍然广为传颂,这是一种道德的基本体念。试想想,如果我们都能从身边的一件小事善事做起,而不去做那些大凶大恶之事,那么就真能实现所谓的自我升华,人间就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道德,就是有这么一个功能。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曾经说过:“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谁要是没有强烈的志向,也就不能够热烈地把这个志向体现于事业中。”的确,道德修养与事业和生活有着这么巨大的关系。因为道德修养能左右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如果说没有了好的道德修养,那么就不可能会有好的行为表现。一个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需要各方面的素质素养,其中专业素质是事业的基本保证,但道德素养却是从业者的思想底线,也是事业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生活中,往往也需要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指导我们的行为,没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就没有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生活中就会缺少朋友,缺少对美好的向往。所以,我们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
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就要养成好的道德习惯、熟读道德类的书籍、懂得感恩、多做好事,具体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1,要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这样的人应当不为小事而津津计较,也不会有害人之心,在他们的身上,我们会感受到一种祥和的力量,在他身边你会有一种安全感。2,要做一个明礼守信的人。这样的人如果朋友有了事情,他会特别为朋友着想,但是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却又从不让步。即使不认识的人有求于他,他也会帮助的。3,要做一个尊老爱幼人的人。这样的人的家庭是一个和睦的家庭,四邻也会围绕在他的周围,他一定是一个有威望的人。4,要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就要从养成好习惯开始。养成好的习惯就要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家里我们要做个好女儿,在学校要做个好学生,在社会上要做个好公民。5,熟读道德书籍。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道德类的书籍总结了先人无数的道德经验,熟读书籍,从中体会人们的优良品德,进而净化自己的内心,例如熟读论语经典,从中人们明白了许多有关讲道德、做有用人的道理。6,要懂得报恩感恩不忘本。不忘本才能知道如何安身立命,如何为人处世。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常怀感恩心,一生无憾事,让自己的心灵更加纯粹,不断提升道德境界。7,要多做好事。道德还需要亲身实践,这就需要人们多做好事,做好事有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有利于实现个人人生价值;有利于营造和谐气氛,人们在行动中无形培养了良好的道德习惯。8,要注意言行举止。品德的表现常常从个人言行举止上体现出来。要做一个有品德的人,首先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言行是人类社会交往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因此,我们必须要有一套自己的言行规则,要有良好的礼仪、交往方式和语言沟通技巧等。9,要遵守道德准则。要做一个有品德的人,我们还需要遵守社会道德准则。道德是社会生活必须要遵守的基本规则,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利益和尊严,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比如讲诚信、守规则、敬老爱幼、互助友爱等等,这些都是道德准则的表现。只有遵守道德准则,才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10,要注重个人修养。作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还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和提升。修养是一个人人品的内在体现和积淀,只有有了良好的修养,才能让人更为优秀。我们应该注重个人内心的修养,从心灵深处去引导自己的言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名人传记、经典名著、学习文化知识等来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水平。11,要关注社会公益。一个有道德的人,还应该有社会公益意识。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注重自己的社会责任,关心弱势群体、热心公益活动等等。因为社会公益是全社会的责任,只有每个人都能积极的从自己做起,才能为共同的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综上所述,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深入分析。我们需要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做一个明礼守信的人、做一个尊老爱幼人的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熟读道德书籍、懂得报恩感恩不忘本、多做好事、注重个人素质的提升,关注自身的言行举止和道德准则,并且注重自身的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
道德是一双手,推开封锁这心里的窗;道德是一扇窗,透过流动着美好的光;道德是一道光,孕育沉浸在纯洁中的心田。道德源自于我们的内心,有了道德感,做出的事情自然就不会错。做好事不是为了得到谁的表扬,得到怎样的荣誉。真正的道德发自内心,对社会,对每个人的爱,就是一份珍贵的道德。道德是人类社会中自然形成的行为规范,是获得别人信任的一个标准。道德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智慧。道德是高尚美丽精神之光的闪灼;道德是自由的心扉在辽阔世界中寻找归属时撞击出的璀璨火花,是萌生在人们心中等候霎时绽放的嫩芽。道德可以显得很小,一个温暖的眼神,一次诚心的礼让,一缕美媚的微笑和一场诚挚的交流都可以使人们感到道德的存在。
虽然道德是人类和社会的高尚之品,但当代社会依然有很多人打着各种各样的旗号反对道德,认为道德是虚伪的虚拟的,是与现实主义相背离的,他们提倡甚至主张为实现个人利益和目的无所不用其极。并有人甚至认为道德是事业发展、人类进步的绊脚石,他们讲所谓“厚黑论”,以及《鬼谷子》的阴谋论。这种行为实属抹黑中华传统美德,并且断章取义,玷污中华传统文化。确实,人想要在社会生存,必须要有些手段和计谋,但无所不用其极的前提是要心存大道,道德即是大道。鬼谷子从没教人抛开道德玩阴谋,鬼谷子是强调“中正”、“结以道德”、“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人们光看到张仪纵横捭阖玩手段,却没看到他的手段全是在帮助自己的秦国老板对抗六国。所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社会想要和谐稳定,离不开道德,我们个人想要更好的在社会上生存,更加离不开道德。我们一个人讲道德,就会向身边的人散发光热,影响身边的人,由此及彼相传,人们的心也就同了,社会上的矛盾也就越来越少,生活也就变得越来越好了。
道德的来源是多元的。一方面,它可以被视为人类天性的体现。比如,怜悯心和正义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它们构成了道德的基础;另一方面,道德也是社会共识的产物。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人们通过交流、协商和妥协,共同习惯养成了一套套适用于社会发展的行为规范,最终形成了大家共同认可的道德风尚。道德的功能也是多种多样。它既约束着个体的行为,防止人们做出伤害他人或社会的举动;又凝聚着社会的力量,通过遵循共同的道德准则,人们能够建立起信任、合作和团结的社会关系;还扮演着人类精神追求的引领者,它鼓励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实现自我超越和完善。在探讨道德时,我们需要警惕一种倾向,即将道德绝对化或教条化。这种做法不仅可能导致道德的僵化和偏执,还可能引发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和对抗。因此,我们应该以更加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来面对道德问题,承认其多样性和相对性,并努力寻求不同道德观念之间的和谐与共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文化的交流和哲学的反思而不断演变和进步,旧的道德规范可能会逐渐失去效力,新的道德观念则会应运而生。因此,我们需要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来面对道德问题,尊重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差异,共同推动道德的进步与发展。道德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话题。它既是人类行为的指南,也是社会秩序的基石,当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人们的某些行为。对于道德的功能价值及其社会现实意义等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探讨,以期更全面地理解其本质和意义。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包容和理性的态度来面对道德问题,共同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与繁荣,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贡献道德的力量。
作者简介:熊绍君,男,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正高职称,为中国当代知名媒体人、著名正面思考者、激昂深度评论员、正量社会活动家、迥邃预判观察家、纵论思想家、宇观理论家、绍君体诗创立者、全国“今日帮扶〞活动策划创意者、倡导主推者、操作践行者。早年在省直单位供职,历任办公室主任兼团委书记、省直机关马列理论小组成员、省政府新闻网(报)社长兼总编,后至中直单位工作,先后供职多家中央新闻单位,并担任总编、总监、主编等职,现为中央直属主流媒体频道(栏目)总监兼主编,国际艺术家与企业家刊网联盟名誉总编。
他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神圣的使命感、执着的事业心及非常深重的家国情怀,还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多愁善感!他是个极富爱心怜悯心的人,心地非常善良并热衷于公益慈善事业,他已在全国上下全面开展“今日帮扶”活动,现正在积极筹备“今日帮扶公益基金会”,他把自己有限工资和积蓄大都奉献给了弱势群体及需要帮扶的人,他要把人间大爱献给人类!他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构筑和乐,创造美满,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作为自己终生的职责与追求,以“笔绘沧桑,文抨时弊;传播正量,讴歌美好;助力公平,维护权益;抑恶扬善,伸张正义〞为己任和使命,他才华横溢,能写善辩,公道正派,无私无畏,以直率敢言著称,为华夏真正脊梁与良心!他著述近六千万字,发表各类文章四千多篇,获奖一百多篇,作品散见或收录于国际国内四百多家新闻媒体和出版单位,他现在非常繁忙,但依然坚持每天著述一万贰仟字和赋诗一至二首,经常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可敬可佩!他先后研读于六所知名高等学府及院所,学从三师,知识渊博,品德高尚,论述深厚,观点鲜明,为国为民,已成一家之言,深受高层和网民读者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