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绍君:怎样度过美好人生(二十一)

  第五章 切实做好五件事

  人生在世,有走不完的路,也有做不完的事,一辈子要做的事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但如果我们把以下五件事切实做好做到位,我们的人生我不敢说有什么巨变,但至少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境遇与结局。不信,我们可以试试看。那到底是要做好哪五件事呢?我认为:一是读透一本书;二是长于一技;三是拥有一个和睦的家庭;四是心存一份美好情感;五是做一个好人。这五件事不是很难,只要我们用心用情用时用力去做都能做得到,如果我们真真切切地做好了人生这五件事,那么我们的生活必趋向和谐安稳,我们的生命定走向荣华富贵,我们的人生将迈向成功辉煌。

  第一节 读透一本书

  人生在世必须读书,古语说得好,天下万般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人生乐。人,只有读书,才会有知识,而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自古至今,很多人就是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而读书是有讲究的,有知识有能力有水平的人,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懂悟透精典的人。如果读不懂,悟不透,读再多的书也没用,或说最多是个书呆子或书橱子。其实,读书毋须破万卷,读透一本够震撼!一辈子,做好一件事,读透一本书即可。

  我最近在读明末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的书,发现他们也崇尚“经世致用”。就是说,学问必须有益国事,读了书就要改变社会,改变身边的世界,做到修心、正性、齐家、治国、平天下。当然,每个人的因缘不一样,不是所有人都能治国平天下的。但我们至少能让自己的灵魂强大起来,完善自己的人格,完美自己的灵魂,孝敬父母、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既让自己的家庭幸福,也给身边的人一份好心情。如果还有更多的能力与可能,就贡献社会,贡献国家,贡献人类。换句话说,我们要吸收书中的营养与精粹,改变狭隘的心态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让自己拥有一种更加宏大的理想,创造一种更加伟大的价值。要知道,如果不能对现实发挥作用,读的书再多,也只能变成一个书橱和腐儒。知识分子应该有的担当,也是我们每一个人该有的担当。我们要在“经世致用”的前提下,决定自己的梦想,选择想读的经典,然后认真、深入地读它。每读一本经典,都要读透。读不了太多的书也不要紧,只要你能读透一本书,就够了。读透《红楼梦》,就是红学家;读透《史记》,就是《史记》专家;读透《论语》,就是《论语》专家;读透四书五经,就是经学家。只有读透经典,将其中的营养变成血液里的东西,让它对生命发生影响,我们才能真正地学以致用,甚至改变世界。比如,关于北宋宰相赵晋,就有一个“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所以,读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学以致用。当然,我不是叫大家一辈子只读一本书,而是说,这辈子我们至少要读透一本书,然后再读别的书。这就是读书的诀窍。好多人读书无数,却没有长智慧,反而变成了书呆子,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抓住诀窍。关于读透一本书,我们要搞清如下几点:一是为什么人生读透一本书即可;二是一生读透一本书,并不是说人生只读一本书;三是怎么选择书,即读透一本什么书?四是怎么来读透一本书;五是学以致用。读透一本书关键是要读懂并深刻领会好这本书,并用它来指导你的人生。

  一、为什么人生读透一本书即可。关于读书这个问题,我们常听到这样一段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很多人可能听到的就是到名师指路这里,但其实后面还有一句就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自己用心去领悟才是最重要的,不管你读了多少书,行了多少路,看过多少人,如果不能自己领悟,那也不过是过眼云烟,过了也就忘了。我们一生中要学很多的知识,要听许多的道理,但都没有实质性作用,只有自己真正搞懂了悟透了,才是属于自己的东西,既不容易忘记,又能够应用到自己的人生实践当中。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读过很多的书,学过很多的知识,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人生在世,读书不在多,而在精,一本好书,受益终生。玻璃大王曹德旺曾说:读万卷书不如读透一本书!的确,天下事情贵在用心,当我们把一本书用心去读透的时候,书对我们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小则给我们传授知识和经验,大则启迪人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马云曾多次在公开场合称,如果没有路遥的《人生》,可能就没有现在的自己。他自己自从读过了《人生》这一本书,就突然开窍了,从此开始了自己的人生逆袭之路。小米创始人雷军也正是因为上大一时在图书馆读到了一本《硅谷之后》,才让他有了用科技去改变世界的梦想。这些靠读书获得人生启迪的人,都是因为将一本书读透了,看完了还久久不能忘怀,需要去领悟好长一段时间。而书对自己的影响是深入到骨子里,一直伴随一生。我们每个人一辈子都看了很多的书,但是真要让自己开窍,获得人生启迪,可能只有或说只需一本两本就够了,读透这样一本书能够顶读上千万本书。读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人生的命运;读一本好书,可以增添无数的快乐;读一本好书,可以增长无穷的知识;读一本好书,可以在自由的天空任意翱翔……读一本好书的优秀之处并不只是你从书中获取什么知识,得到了什么感悟,而是你突然意识到,原来人的一生还可以经历除了自己之外的其他事物,还可以以别的不一样的头脑想事情,天地如此浩淼,而我一直在追寻的路上。一本好书,是弯月斜照枝头的深情,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常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书中人会伸手与你相握,彼此莫逆于心,真有上接古人,远交海外的快乐,一生能读透一本书足矣。一本好书,完全可以称作是一位优秀的老师。一本好书,他所体现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书中的一些为人处事,包括一些细枝末节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读者。所以一本好的书能让一个人受益终生,甚至影响几代人都是可能的。无论读什么书,一定要读懂,读不懂,读再多书也是无济于事。人的一生是有限的,而书的数量是无限的,不能用有限的生命来读无限的书,但应当用有限的生命来选读有限的好书。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只有读懂,读透,才能读出味道,读出境界,读出享受。只读一本书,好比剑走偏锋也能狂。俗话说,种下一粒籽,收来百颗粮。只要是好书,是经典,永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之源。一本《道德经》,廖廖五千言,像是一口深井,蕴藏丰厚的人生智慧;一册《菜根谭》,不足百页,精警透辟,曾顿悟了多少人。培根说过:“有些书可浅尝辄止,有些书可囫囵吞枣,有些书则须细嚼慢咽,慢慢消化。”一部《培根论人生》,就是涵义隽永,供人慢慢消化的书。古人有句话叫“半部论语治天下”,足以说明经典的价值所在。所以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从中看出一本好书的无限魅力。百科全书《红楼梦》,多少人一辈子读它,一辈子也读不厌。不要小看读一本书,它能让人无心插柳柳成阴。有一例子可以佐证:上世纪三十年代,地下革命工作者彭康,被国民党抓进苏州反省院里。他在关他的单人牢房的墙夹缝里,挖出来一部零散的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在那几年的关押反省期间,这部可以说是相当枯燥乏味的哲学书籍,是他唯一可读的书。后来抗战爆发,共产党把他营救出来。这以后,他竟然成为一位研究《反杜林论》的哲学专家。一生只读一本书,就像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数学大师陈省身那样,专心一事,成就斐然。陈大师有一信条:一生只做一件事,这一件事就是数学。他爱数学,因为研习数学简单,只要一张白纸和一支铅笔就够了。他孜孜以求,成了与欧几里得、高斯和嘉当并列的几何学伟人。一生只读一本书,就像一生只爱一个人的作家沈从文那样,钟情一人,永浴爱河。沈从文曾说过:“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是他一辈子都忘不了,且值得回味的精彩人生。一生只读一本书,一本书中意味长。读透一部兵书、灭一个王朝、开一代盛世!这个人就是张良。还有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真能确定这是一本有价值的书,将这么一本书读透,完全理解并消化掉,将其中的智慧都转化为自己的智慧,那么,即使一生只读一本书也就够了!

  二、一生读透一本书,并不是说人生只读一本书。开卷有益,多多益善,说的是人生要多读书,多读书对人有好处。博览群书,指点江山是古代仁人志士的追求与境界。多读书,确实可以让人增长知识,增长才干。但人一生毕竟时间和精力有限,想阅尽人间之书是不可能的,所以,就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的读一些书,特别是一些对为人处世和干事创业有帮助有价值的书,往往读一本即可让人受益终生,基于此,就有了“人生读透一本书足矣!”的说法,但多读书和读透一本书这两者是不冲突不矛盾的,它们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阅读策略。‌多读书‌,强调的是阅读的广度和多样性。人们只有通过广泛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如小说、历史、科学、哲学、艺术等,才能不断拓宽视野,增加知识储备,培养对不同领域和话题的兴趣。多读书有助于我们形成更加全面和多元的世界观,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而‌读透一本书‌,则侧重于阅读的专注和深度及专业性。当我们选择一本好书,并决定深入研读时,我们会更加专注于书中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意图,思考书中的观点,甚至可能进行批判性思考。读透一本书不仅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该领域的知识,还能培养我们的专注力、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这两者从本质上来说并不矛盾,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多读书和读透一本书结合起来。例如,我们可以先广泛阅读,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观点,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其中一本或一小部分书籍进行深入研读。这样,我们既能够保持阅读的广度,又能够确保在某些领域达到阅读的深度和高度。此外,多读书和读透一本书还可以相互促进。通过广泛阅读,我们可以发现更多值得深入研读的好书;而通过深入研读一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该领域的知识和观点,从而在未来的阅读中更加准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因此,多读书和读透一本书是不冲突不矛盾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阅读生活的重要部分。说实在的,什么事情都是由量变到质变,你不读大量的书,哪来文化知识,没有基本的文化知识,你怎么去读懂经典,去读透一本书呢?!人在求学阶段务必要学好基础文化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在这个阶段必须广泛涉猎,必须多读书,读好书,只有当你掌握了必须必备的文化知识以后方可进行专业和重点学习,这样方能成大器。

  三、怎么选择书,即读透一本什么书?人生读透一本书很重要,但选择好一本书来读更为重要。如何来选书?首先,找到我们想要读的书籍类型,可以搜索一下相关书籍类别排名靠前5的畅销书;其次,搜索一下目录和内容简介,看一下内容是否适合自己,这方面要根据自己目前的知识范围,需求内容,知识层次而做相应的选择,因为每个人的起点都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第三,看书籍的推荐人与序言,一般情况下像比较有名的专家学者推荐的书就比较靠谱,可以避免选一些鸡肋书;第四,交往一些喜欢读书的朋友,多与其讨论共享读书心得。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你周围都是比较喜欢读书的朋友,自然就会交流读书心得,就知道哪本或哪些书值得深入研读。这四种方法都可以快捷的帮你找到自己想要读书的明细分类。最关键的是要视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而言,主要依据一个人将来拟从事的行业职业或正在从事并拟一辈子从事的行业职业来确定,若你是个军校学员或部队军官,拟把自己一生献给军队国防事业,那就选《孙子兵法》;若你打算从政,则好好选读《论语》或《资治通鉴》或《二十四史》;若你是个自由职业者,则要认真研读《易经》。也就是说选择书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职业、特长、兴趣爱好等实际出发,要有针对性,指导性,专业性,可读性。从人这个角度确定了,再从书的角度来选定,一般来说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一是选经典,经典是公认的好书,往往蕴含某种永恒或普世的价值,不以时代变更而消减内涵;二是选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能够在漫长的时间里沉淀下来的,为读者和社会所接受的,多数是真正的好书;三是内涵深刻,角度独特,能成一家之言,书是人写出来的,人是理性而感性的动物,具有智慧,有的人以理性见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进行了超乎寻常的深刻思考,落到文字,有高度、有深度、震撼人、影响人;四是多个出版社出版,并且再版次数多,出版社看好的书,一般来说质量水准过硬,如果该书没有价值,将很难不断再版超过十年,出版社在用自己的投资帮你做筛选,也说明这书有买卖点、有市场;五是销量好,影响大,并在国际有影响,受到专家和社会的好评;六是感情深远真挚,具有不可多得的美感。我们为什么喜欢读好书呢?因为好书能言我们之不能言,能让我们产生很强烈的代入感或者共鸣,感觉具有一种迸发的力量。总之,一本好书能够使你认识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告诉你如何适应处之。

  四、怎么来读透一本书。读书这件事是没有捷径的,必须勤奋刻苦,有言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要悟道,从某种角度来说它与生活一样,必须自己亲身感受一遍才能知道个中滋味。读书没有捷径不代表没有章法,总有一些套路或方式、方法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它们可以让读书变得更有秩序感。首先,好书读三遍。仔细认真看一下书前面的导读和序言、书的简介、作者的介绍及其人生经历、性格爱好等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背景及总体思路,这样,你就会对这本书的内容及相关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对正文进行阅读,相对来说就容易了,若读了三遍还找不到感觉,说明你与这本书无缘,那这本书可能就不是你的朋友;其次,理清逻辑结构,有条有理阅读。先总体看一下书的目录,以便了解全书的结构、了解某一章、某一节的主题内容,这样阅读起来,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了。许多人在读书的时候不重视目录,常常是一翻而过,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目录可以看作是各章的精华,是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对文章内容进行解说,我们仔细读了之后,才能清楚作者的整体思路,知道他在书中先谈什么、再谈什么,如是阅读起来,就会畅通无阻了;第三,做注释、做笔记。对正文进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要手不离笔,左手翻书,右手拿着笔,阅读过程中,遇到自己感兴趣的素材,或自己认同的理念,或自己认为存疑的地方……就随手在下边画线,把这些重要内容标注出来,读书,不但要眼到、心到,还要手到,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这个道理;二是要边读边思考,读书重在思考,只有经过不断的思考,才能从书中找到你自己想要的东西。读到某一段,产生了某种感悟,就可以把它写在书页的空白处,这样一本书读完后,你读书过程中所思考的问题,就被完整地记录了下来。读书必须做笔记,而且要经常回顾返阅自己的读书笔记;第四,细细品味,反复咀嚼。读完全书以后,再从头到尾把这本书翻一遍,特别是关键篇章,重点段落要细细品赏,以便加深印象和理解。我管这种方法叫“反刍式读书法”,是受牛的启发,小的时候我们家下放到农村,与我们家同住一大屋的老伯是负责给集体,那时叫生产队放牛的,在与他家小孩一起帮着放牛时,知道了牛的一些食性,发现牛在吃草的时候,大口大口地吞咽,而到了晚上,牛则躺在牛棚里,把吞进肚里的草反到口里,重新把它们嚼碎、咽下,这种情况叫做反刍。通过这种反刍式方法,可以把全书的内容及中心思想更进一步地消化、理解,并把自己的一些东西溶入进去,这样认识和水平就会更大的提升;第五,学会思考和提问,带着头脑去学习,带着问题去读书。把书再从头到尾翻一遍,带着问题和自己的眉批重点去审读,把书中划线的部分整理到全书的第一页空白处,也可以整理到笔记本或一张空白纸上,记住哪一页应该关注的内容是什么,比如:“p66,郭沫若评论”,就是说第66页记载着郭沫若评论有关内容和相关问题;索引的标题一定要简明额要,自己看得懂就行。这样一来,全书的重点就以索引方式整理集中到一起,过后查阅起来就非常方便了。并结合实际情况和其他渠道对书中一些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同时不断拓展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第六,虚心请教,全面消化理解。如果光靠自己现有知识觉得不足用,对书里面的一些内容理解不了,或把握不准,可以向作者或有关专家或知识丰富的人,再请教学习或相互探讨;第七,用愉悦的心态,欣赏的目光去读书。读书的最高境界是乐趣,没有了乐趣,找到了那几个字又有什么意义?读书的过程就是自己找乐的一个过程。在你精选出来的那一本小小的书里,往往藏着无数的谜底,有着许多的指向。特别是读古书的时候,我碰到不懂的词和新鲜的人名、地名,都要停下来去查找相关的解释,它们像一条条引线,把我从迷宫里引领出来,柳暗花明,让人赏心悦目。有时候,一个人名又会牵出另外的书和另外的故事,总让你防不胜防。这样,读一本书,常需要几本书来陪伴。一本薄薄的书,就这样厚到了可爱,当你把厚厚的书读薄了,把薄薄的书读厚了,你就真正收获了、升华了,你就把书彻底读懂、读通、读透了;第八,及时写好读书心得。一本书读完后要认真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一下你在阅读这本书时的整体思考,这样会进一步加强对这本书的理解。读后感不必统一形式,也不必要求字数,可长可短、随意的写就可以。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抓住重点。对于重点部分的句子和词汇都要有所标记,使得书中精华和重点条理化。爱因斯坦曾说“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将自己诱离要点的东西统统抛掉”;二是要认真思考,切实领会,挖掘梳理出深度知识并掌握。不怕记不住,就怕掌握的知识没深度,实质上一本书中那些深度的知识才是我们需要的,才是可以在实践中派上用场的,而获得这些深层次的知识的唯一途径就是深入理解,不断地去挖掘,才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最本质的东西,一旦我们抓住了本质,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三是要归纳概括。归纳、概括是学习必备的一项技能,我们需要掌握提升这项技能。清朝一代名臣曾国藩就善于总结提炼,他这方面的功夫从他的著述中,我们可见一斑,就是将书中的精华部分,用形象、生动而简洁的语言进行提炼概括,这样加工知识的过程有两个好处:一来加深印象;二来这种语言更容易被我们的大脑所记住;四是要温故而知新。知识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很喜欢金庸的一句话: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在学习上耍小聪明只会让你有一时的成就,但是若要一辈子学有所成,还是要“不取巧”。这也是很多前辈告诉我的道理,我以为这是真理。所以,学习还是要老老实实地,三复四温,多次反复是牢固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我认为读圣贤书应该读出为人处世,读出浩然正气,读出真理大义。细细想来,不过是知行合一罢了,能将书中的道理、先人的教诲与自己的言行合而为一才是真正的心领神会知行合一。读书完后我们还要注意梳理、总结、提炼和反思,主要方法有五种:一是用笔记本摘抄;二是做读书笔记,整理出书中的重点;三是做思维导图,让书中的重点更突出,逻辑更清晰;四是写书评,分享你的所思所想,也能更进一步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五是重读,好书一定要深入反复的研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多读多思自明。总之,通常情况下,每一本书都有一条主线,只要我们不偏离主线,不断的发问:这本书帮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就会不断的去深挖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思路、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以及作者给出的解决方法。只有我们读过的书真正起到开阔眼界,拓展思维,学到方法,指明方向,才算是真正的读完、读懂、读好、读透了一本书。

  五、关键是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是用的基础、是用的前提;用是学的目的,是学的深化。学而不用则废,用而不学则滞。我们要把读书学习的成果引向深入、落到实处,就必须始终坚持以用为本,在用上着力,真正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求成效。学以致用是学习的起点,也是学习的归宿。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学以致用问题,是学习的学风问题、目的问题、动力问题和效果问题。学了不会运用,理论联系不了实际,那等于没学或说白学,所以,我们一定必须切实做到学以致用,要牢固树立学以致用的思想,决不能学用脱节,为学习而学习,学归学,做归做,食而不化;也决不能学用相悖,当作口号,为了应付、装点门面,说得多做得少,讲得好用得差。学以致用,关键是要善学善用。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死记硬背,更不能搞形式的“跟风”,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善学善用。善学,就是要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善用,就是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只有学活了,才能用好用到位。这样,才会越学越有味,越用越有劲,越学越用越有效。善学善用的要义,就是要联系实际,搞好结合,在实践中学习运用。学以致用,根本是要真学真用。真学,就是要真正带着问题学;真用,就是要真正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我们学习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我们学习是否有成效以及成效大小的根本标准。为此,任何时候都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真抓实干的作风;任何时候都必须坚决废除孤立的、静止的学习方法,废除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形式主义的学习方法。众所周知,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学得好不好,实践见分晓。我们学得好不好,最终要看实际问题有没有解决。我们要戒虚、戒假、戒浮,要增强问题意识,树立问题导向,紧密联系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用所学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读透一本书的关键就是要读懂读透并深刻领会好这本书,并用它来指导我们的人生实践。真正的学以致用,从低级到高级大致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初级阶段:就书论书,笔记是最好的方式。笔记是你让书变成财富的最佳方式。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笔记你记了一定要再看!(1)阅读过程中,联想到一些其他的问题,如果你无法解答,那么你就记录下来,随后去找答案,找到的答案或者更多的资料就会被记录到这本书里,成为一本更厚的书;如果你能解答,那么你可能会写一小段文字,作为感想,搭配在这本书的内容里,或者将书中相关的内容和你的感想整理成一些新的文字,用于其他层面;(2)觉得作者的思想或表达很有趣,很佩服,学有所获,那么这时候你要努力用自己的语言去概括出来,也就是说把你愿意接受的作者的精华用你的语言表述出来,如果能够做到这点,那么可以说这本书你基本掌握了,这样就真正“把书读厚,把书读薄”了;第二阶段即中级阶段:书以致用,以实践的方式读书。根据科学研究,要让学习起到立竿见影效果的,最好的办法是反复训练和测试反馈,就好像运动员参加比赛,学生参加考试一样。但这些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并不适用。所以我的建议是:如果你读的是技术类的书,你最好是做点什么,让书指导你的实践,甚至发动灵感利用其它的知识一起去设计些什么;如果你读的文科类的书,你最好是写点什么,如果你能将一本或几本书的知识融会贯通,内化成你自己的东西,然后写成一篇论文,甚至一本书,甚至一本教材传授给其他人。毫无疑问,这本书你已经掌握得很好了;第三阶段即高级阶段:课题研究,成为这本书的专家。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将处于某个行业、职业,如果是你赖以生存的行业职业,或者是你一生倾心而又感兴趣的事情,那么你可以选择一本与自己所从事或有强烈兴趣职业相对应的经典书,通过读懂读透这本书,再通过课题研究来领会运用,这样就将所学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了,真正的学以致用了,这就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书上得来终觉浅,学而致用要躬行。我们所读的书和所学的知识都是来自实践,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为此,我们要把握好“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运动总规律,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坚持在学习中应用,在应用中提升,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认认真真把所读书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加工,梳理出哲学问题、观点问题、方法问题,通过复习、思考、实践和总结,把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人生进步的阶梯、推动发展的本领,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还要根据人生事业的发展需要,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创造、一种人生使命,防止出现不求甚解、一曝十寒的问题,把学习从单纯的求知变成事业、生活的一部分,从而为人生事业和社会实践不断提供精神食粮、心灵洗礼和行动指南,实现学习上的自知、实践上的自觉和成果上的自信。

  书海太浩瀚了,我们只选择最能触动自己的与自己最相关最需要的先学习,用好自己的注意力,把它拼接成自己的认知网络,毕竟,时间才是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一本书,我们只选取与自己关联的,最能触动自己的几个知识点,把它的感悟放大,理解深透,思考它与自己的关系,用它来指导、改变自己的人生,这个知识就成为自己进步成长的阶梯,成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人生哲学。我们学习要始终围绕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并结合国家和人民的需要,选取最有关联的,成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读书,人就会越变越聪明,成长得也越快。而暂时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实际工作无关的知识,就算再高级也先放开它,说明这个知识不在我们的舒适区边缘,有可能它暂时还在我们的困难区,这就是为什么一些经典大部头我们读不下去的原因。读透,就是搞懂搞通,就是能用自己的知识去解释书本的知识,能创造新知识,这样书本上的知识就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这个知识,结合自身实际,并联系到自己平时工作学习生活中,多问自己这个道理还能运用在哪些方面,真正做到触类旁通闻一而知十,这些知识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我们要努力将这些知识体系转变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和能力水平,真正地成为我们人生的一部分,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真正发生改变,人生就会实现成长成熟成就。这就是读透一本书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所在。(未完待续)

  2024年9月29日作于差旅途中

  作者简介:熊绍君,男,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正高职称,为中国当代知名媒体人、著名正面思考者、激昂深度评论员、正量社会活动家、迥邃预判观察家、纵论思想家、宇观理论家、绍君体诗创立者、全国“今日帮扶〞活动策划创意者、倡导主推者、操作践行者。早年在省直单位供职,历任办公室主任兼团委书记、省直机关马列理论小组成员、省政府新闻网(报)社长兼总编,后至中直单位工作,先后供职多家中央新闻单位,并担任总编、总监、主编等职,现为中央直属主流媒体频道(栏目)总监兼主编,国际艺术家与企业家刊网联盟名誉总编。

  他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神圣的使命感、执着的事业心及非常深重的家国情怀,还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多愁善感!他是个极富爱心怜悯心的人,心地非常善良并热衷于公益慈善事业,他已在全国上下全面开展“今日帮扶”活动,现正在积极筹备“今日帮扶公益基金会”,他把自己有限工资和积蓄大都奉献给了弱势群体及需要帮扶的人,他要把人间大爱献给人类!他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构筑和乐,创造美满,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作为自己终生的职责与追求,以“笔绘沧桑,文抨时弊;传播正量,讴歌美好;助力公平,维护权益;抑恶扬善,伸张正义〞为己任和使命,他才华横溢,能写善辩,公道正派,无私无畏,以直率敢言著称,为华夏真正脊梁与良心!他著述近六千万字,发表各类文章四千多篇,获奖一百多篇,作品散见或收录于国际国内四百多家新闻媒体和出版单位,他现在非常繁忙,但依然坚持每天著述一万贰仟字和赋诗一至二首,经常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可敬可佩!他先后研读于六所知名高等学府及院所,学从三师,知识渊博,品德高尚,论述深厚,观点鲜明,为国为民,已成一家之言,深受高层和网民读者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欧联华文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eztchdzx@163.com。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