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绍君:人性及其特点(一)

  人心人性犹如大海,波诡云谲,变幻无穷。我们总想洞察人心人性,总希望能够看清他人的真实面目,以真正做到知己知彼,避免在人生博弈中受伤。所以很多社会学家哲学家思想家都在研究人性。今天,我们一道来探讨人性问题,希望能帮助大家读懂人心、看透人性,成为人生赢家与交际高手,以更好达到人生目标,实现人生价值。

  人性就是人的本质属性,包括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狭义上是指人的本质心理属性;广义上是指人普遍所具有的心理属性。无论是人的本质心理属性,还是人普遍具有的属性,都是人类共同的属性,自古至今,就人性的争论很多,中国古代就有性善论、性恶论、无恶无善论、有善有恶论等。要把人做好就必须了解人,要了解人就必须搞懂人性。了解了人的特征,掌握了人性,参透了天道,未来,你将无所不能。

  第一节 什么是人性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理解人性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应对复杂社会挑战的关键。人性,作为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主题,一直以来都是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研究重点。通过深入洞察人性,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还能找到让自己变得强大的途径。

  什么是人性?人性是指人类普遍存在的本质特征、心理和行为倾向‌。人性包含了复杂多样的方面,包括但不限于人们的道德、意志力、欲望、情感、思维、行为等。人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如善良、勇敢、仁爱、正义、创造力等,也有消极的一面,如自私、贪婪、懒惰、暴力、欺骗等。人性还受到文化、环境、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性的本质有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狭义上是指人的本质心理属性,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部分属性,是人与其它动物相区别的属性;广义上是指人普遍所具有的心理属性,其中包括人与其它动物所共有的那部分心理属性。关于‌人性在中国特别是古代有着颇大的争议与讨论,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恶论等学说。这些学说试图解释人的共同本质,虽然观点不同,但终极目标都是促进和谐。在现代哲学中,人性被视为无善无恶,认为人的本性没有善恶之分,善恶是后天形成的。人性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概念,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定义和理解。关于人性主要有以下观点:一是狭义人性。指人的本质心理属性,即人之所以为人的那部分属性,是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属性。二是广义人性。包括人普遍具有的心理属性,既包括与其他动物共有的部分,也包括人类独有的心理特性。三是社会和文化角度的人性。人性涉及到人的思想、行为、情感、道德、文化等方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四是心理学角度的人性。人性包括与生俱来的生存渴望、胜利渴望、对伴侣的渴望、对地位的关心等,这些特质受到生物学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五是哲学角度的人性。人性可以理解为人的三观或行为准则,包括心理层面的如人品、道德评判等。六是人性的复杂性。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如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也有自私和利己的行为。七是人性的可塑性。人性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八是社会构建的人性。人性是人群在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一种共同表达,包括生物学、动物学特征以及社会特征。九是道德挑战人性。好德优化人性,坏品恶化人性,人性可以通过教育、文化和社会规则来引导和规范,以克服其缺陷和弱点。理解人性的关键在于认识到它既包含固有的本能和欲望,也包括后天形成的社会和文化特征。人性的善恶、强弱在不同个体和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会有所不同,因此,人性是一个动态的、多维度的概念,人性是人通过自觉的生命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切特性,是一切人称之为人的共性。它是人的比较表面的、外在的、浅层次的属性,而且是多侧面多层次的,一般能为人们的感官直接把握。

  《新华词典》对人性的解释是: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如:不通人性。人性包括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狭义上是指人的本质心理属性,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部分属性,是人与其它动物相区别的属性;广义上是指人普遍所具有的心理属性,其中包括人与其它动物所共有的那部分心理属性。无论是人的本质心理属性,还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属性,由于它们都是人所共有的心理属性,那么这种属性也就不可能是后天的结果,只能是人类天性,属于无条件反射。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也”,以此而得以将人性划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史上主要有哪些关于人性争论的要点?人性的争论几千年来从未停息过,主要围绕“善恶”争论不休、争吵不止。有的认为:人性本善;有的认为:人性本恶;有的认为:人性无善无恶;有的认为:人性有善有恶。我国古代历代思想家在讨论人性问题上,形成了多种派别,主要有四种:

  一是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即有侧隐、善良、辞让、是非四种“善端”,扩而充之,便形成:仁、义、礼、智、信的善性。孔子对于“仁”讲了很多,对“义”“利”之辨也分得很清。每个人应当毫不考虑自己利益,无条件地做他应该做的事,成为他应该成为的人。换句话说,人应当“推已及人”,这实质上就是行“仁”。孔子虽然讲了这些道理,但是他却没有解释为什么每个人应该这样做。孟子就切合实际回答这个问题。在回答的过程中,孟子提出了大量论证,来支持性善说,最著名的论段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沐惕恻隐之心……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他认为一切人的本性中都有此“四端”,若充分扩充,就变成四种“常德”,即儒家极其强调的仁、义、礼、智。这些德,若不受外部环境的阻碍,就会从内部自然发展即扩充,有如种子自己长成树,蓓蕾自己长成花,这也是孟子同告子争论的根本点。告子认为人性本身无善无不善,因此道德是从外面人为地加上的东西,即所谓“义,外也”。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人应当让他的“四端”,而不是让他的低级本能自由发展?孟子的回答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有此“四端”。所以应当发展“四端”,因为只有通过发展“四端”,人才真正成为“人”。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他这样回答了孔子没有想到的这个问题。这样孟子就建立了人性本善的学说。性善的学说使孟子赢得了极高的声望。

  二是以战国末期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荀子尊称:荀卿、孙卿,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他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他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与孔、孟相比,他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是中国古代难得的唯物思想家,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和李斯及汉初政治家、科学家张苍均为其学生。其代表作为《荀子》,晚年的杰作《劝学》最为著名。他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他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这也是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伪也。”善性是后天人为的,是伪装出来的。性恶论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是以东周战国思想家告子为代表的“性无善无恶论”。告子,名不害。中国东周战国时思想家,以道为本兼容儒道,曾受教于墨子,也有说其为孟子学生,有口才,讲仁义,在人性问题上和孟子有过几次激烈辩论,他认为“性无善无不善”。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他认为人性犹如湍急的河水,从东面掘开河岸则朝向东流,从西面掘开河岸则朝向西流。人性无法区分确定是善还是不善,犹如水无法区分确定是向东流还是向西流。在告子看来,人天生所具有的仅仅是对于外物的生理上的诉求,如食色之欲等。这样的本性并不具有道德含义,是无所谓善恶的。人之善恶是后天人为塑造、影响而成的。受到好的影响即可以为善,而在不好的环境中即会为恶。佛、道也主张人性本清净,无善无恶,墨子、庄子、王阳明也基本持此观点。

  四是以战国初期思想家世硕为代表的“性有善有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即善恶两性究竟哪方面得到发展,决定于后天的教养。西汉杨雄提出性善恶混的著名论断最为典型,他说: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气也者,所以适善恶之马也与!认为在人的天性中,并具善、恶两种因素,两者混杂。而善人、恶人之分则决定于后天的修养;发扬善的因素则为善人,发扬恶的因素则为恶人。而人的气质,就是向善或向恶的凭借。其说是对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折中。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皆言性有善有恶,也与此说相近。董仲舒、王充等也持此观点。

  人性善恶的争论是人类在行为心理上是以利他为本还是以利己为本的争论。人本性是利他还是利已这不仅决定了个体个人的处世待人的态度,还决定了领导者特别是国家统治阶层在制订管理方针政策时是以强行管制为主还是以教育引导为主的趋向。正是由于有“人性本恶”的见解,才有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的“法治”;正是由于“人性本善”的见解,才有儒家在西汉后推崇的以道德感化为主的“德治”。西方有句谚语:正因人性本恶,民主是必须的;正因人性向善,民主是可能的。

  在外国古代社会中还未有就人性善恶所进行的激烈的争论过程,但对人性善恶的见解又广见于宗教理论、心理学思想与管理学理论之中。西方某些基督教派认为人自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有罪,这种罪是无法消除的,而且是一代传给一代,永无停止,这就是“原罪”。而原罪的由来是来自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为“原罪”而产生了:贪婪、嫉妒、傲慢、仇恨等“罪性”。如:七宗罪。再因为“罪性”而产生了,杀盗假见证等各种“罪行”。如:十条诫命。印度教与佛教都有“业报”与“轮回转世”之说,认为人许多的幸福与苦难都是前世因果报应的结果。

  现代社会学家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人类,只有一种人性。这是不同民族之间能够交流、达成理解的前提。根据对婴儿反复实验,显示人性是进化的结果。人性中与生俱来即存在由于祖先生存的险恶环境衍生的对生存的渴望,对胜利的渴望,对与自己相似的伴侣的渴望,对同类间自己地位的关心,及由于史前人类的习惯和同理心还有对同类帮助的冲动。从人脑的结构来看,这些都直接对前额叶造成影响,可以被出生后的记忆和周围事物所改变。

  马克思主义虽承认人性的存在,但否认存在普遍抽象的人性,认为只有从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出发,才能得出对人性的正确解释,并由此断言,在阶级社会中没有超阶级的人性。无产阶级有一个人性,资产阶级有另一个人性,这两种人性是不可调和的,只能通过斗争解决。

  我认为,人性是人的内在本质的心理特征和外在表露的性格特点的总和。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外在性格的总体根本表现。当人性对于整个人类而言,则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甚至还有个性。人性稳定又不稳定,一般来说,人成年后逐渐变得成熟稳重,相对来说其人性也相对稳定。人未成年时尚未形成自己主见和立场,其人性也相对不稳定。人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就是人的本能。从心理学角度讲,人会形成两个本能:生存本能与死亡本能。本能即本性,它是支配人行为最强大、最根本的原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驱动人类行为的所有心理动机,最初都源于自己的欲望与需求,只是在追求利益的方式上,会有善恶之别,从而形成可相互转化的善人与恶人。从社会层面观察人的行为,任何人都有善恶一体两面,相互制约。任何单纯强调人性本善或者本恶的观点,都是不全面、不客观的,都是不符合事实真相的。

  为什么要研究了解人性?我们在工作、学习及现实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许多麻烦和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很多其实就是我们对人性的了解不透、研究不深、理解不足所致。这不仅指对他人,也包括对我们自己。这种对他人对自己的不了解,就是不知己知彼,不知己知彼怎么能在人生的战场上打胜仗呢?这也就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受阻,甚至陷入困境的关键原因。这并非是因为我们缺乏天赋、智慧和能力,事实上,才智出众者也有很多人因此类问题而倍感困扰。我们常常自以为能通过理性分析来洞悉他人的动机,对情绪化的决策做出逻辑化的解释。然而,当现实与我们的推理不符时,我们就会碰壁、就会感到困惑。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对世界的理解是基于认为世界应该怎样,而非世界实际是怎样。我们常常从自己的主观意愿出发,关注的总是理想状态,而非现实情况,没有真正做到实事求是。我们大都在努力接近客观事实,尽管这难以实现;我们都在尝试克服自身的偏见,尽管这也非常困难。但是,如果我们能真正理了解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内在思想,我们就能更有效地引导他们,使他们成为我们事业的助力。当我们认识到,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其潜意识驱动,而非完全由理性控制,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减少无谓的焦虑与忧愁。通过个人的经历和观察,我们能够感知到社会中的某些固有模式,利用这些洞察发现更深层次的见解。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逐渐获得一种掌控局面的感觉。这就是研究了解人心人性的结果。洞察了解人性对于我们为人处世干事创业大有裨益,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洞察人性是一种高级认知能力,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他人的思想和动机,预测他们的行为,从而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通过洞察人性,我们能更准确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控制情绪,处理问题‌。2,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在社会活动中,洞察人性的能力对于领导者、销售等职业尤为重要。这种能力使人们能够敏锐地捕捉他人的情绪和想法,使人能更好地了解他人的需求和态度,从而制定合适的战略‌。3,从‌商业角度来看。在商业领域,洞察人性是市场营销的重要能力。企业通过观察市场、分析数据,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行为,制定合适的广告策略和产品定价,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品牌价值‌。4,从‌个人成长和成功来看‌。洞悉人性对于个人成长和成功也非常重要。了解人性的本质和弱点,可以帮助我们避免被日常琐事困扰,掌握自己的命运。真正强大的人能够深刻理解人性,坚守自己的核心信念,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5,从‌历史和文化背景‌来看。历史上相同的事件和境遇总会循环往复,洞悉人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背景。人性是做人时最基本的性情,也是为人处世时表露出来的最本真的心灵‌。6,从‌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来看。人类是群居物种,洞悉人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通过洞察人性,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情感,建立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7,可改善人际关系和增强同理心 。了解他人的需求、动机和情感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提高沟通效率,从而改善人际关系,通过理解他人的感受和立场,我们可以发展同理心,减少冲突,促进和谐。8,可以提高领导力。领导者如果能够洞察团队成员的个性和需求,就能更好地领导他们、激励他们,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效率。9,可避免冲突。通过洞察人性,我们可以提前识别和了解他人所思所想,我们就能有针对性做好相应工作,就会避免潜在的冲突,减少不必要的麻烦。10,可应对复杂性。人性是一个复杂且多面的概念,了解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复杂情况。11,可促进社会进步。我们真正了解把握了人性,就能知道我们的同事或对手的真实情况,我们就能有针对性因势利导,就能提前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就能更好地关心他人、与他人合作,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贡献。由此可见,洞察了解人性在心理学、社会学、商业和个人成长等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制定有效的策略,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和提高个人成功的机会。

  如何来洞察了解人性?行走于社会,可以不识字,不能不识人!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画龙画虎难画骨。”人心叵测,人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人们还未找到洞察人心人性的正确方法。人们常常以自身的价值观来推断他人的价值观,以自身的经验来了解他人的经验,以自身的思想境界去揣摩他人的思想境界……这种情形往往导致判断失误。要正确预测人心人性就必须掌握两个要点:一是人的思想价值观;二是人的具体利害关系。我们通过一个人的思想价值观及其所处的具体利害关系便能较为准确地了解把握一个人的内心想法和真实态度,结果可以说八九不离十。人的思想价值观千差万别,有人崇拜权力、有人喜好金钱、有人注重荣誉、有人崇尚真理、有人偏好美色、有人敬仰神灵……归结起来不外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各种思想价值观也不是非此即彼的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融合的有所侧重。把握了一个人的思想价值观及其所处的利害关系我们就基本可以把握这个人其所处的行业、所在的单位、所担任的职位、所受到的制约、所面临的问题等能够影响其人生利弊得失的具体境遇境况与内心所思所想。洞察人性是一种能力,它能帮助我们了解他人的内心和行为的原因、心理活动和整体的心理特质。洞察人性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交流,增强彼此间的信任感;它能够增强社会联系,使关系更加紧密;它还能更好地发现他人的真实想法、情感和需求,更有效地应对人际关系中引起的问题。通过洞察人性,我们能够深刻地理解他人,也能够更好地更深层次地了解整体社会。洞察人性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下面是一些具体的方法和细节‌:1,由己及人,察己而知人。这是因为人性是相同的,都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知人知到什么程度,关键在于对他人各自不同的具体的利害关系资料与情况的掌握程度。知人知到什么程度,还要取决于我们本身的天赋、境界与经验,一般而言,天赋与境界越高、经验越丰富的人,所能包容、理解的人和事也越多,所能洞察的对象也越广、所洞察的结果也越正确。文化背景越接近的人,能相互理解、沟通的程度也越高,所洞察的结果也越准确。2,要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洞察分析。我们要从对方的立场和利害关系出发,以对方的价值观来衡量事物,以对方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以对方的经验来理解世界。洞察人心人性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不在于为个人争权夺利而洞察先机,而是针对人们的欲望将人们的思想行为引上真理的大道,去构建一个公正、平等、和谐的社会。它的另一方面意义在于铲除以智榨愚的少数人对大多数人专制统治的土壤,代之而起的是少数杰出的人为大多数智慧的人服务的体制机制。3,要从一个人的目的去洞察人心人性。人活在世上是有目标目的的,也就我们通常所说的动机。目的是由信仰和利益即思想价值观念体系与利益利害关系结合而生成的。目的有最终目的即目标与阶段性目的即动机之分。少数志存高远的人有一生追求的最高目标,明确自身的最终目的,他们的目的主要受信仰的影响,不会太计较具体的得失过程,只要这种得失不危及其最终目的的实现;大多数人的目的则受眼前利益利害关系的制约,跟随自身所处的具体利害关系的发展而变化,他们的目的是阶段性的,只有在眼前目标实现之后才会产生新的目标。4,从一个人日常生活中的行动担当来洞察。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面对这些困境,有人选择逃避,有人却选择勇敢面对。正是这种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成为了衡量一个人品质的重要标准。担当,是一种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它不仅仅体现在对个人行为的负责上,更体现在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上。一个敢于担当的人,总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他人着想,为社会做出贡献。他们的行动不仅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更为自己的人生增添了厚重的底色。在中国历史上,关羽无疑是一位行动中充满担当精神的典范。他面对曹操的威逼利诱,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最终选择回归刘备,继续履行自己的忠诚和责任。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不仅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5,从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底线坚守上去洞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底线是每个人为人处世的基石。它代表着一个人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是一个人在面对诱惑和挑战时能够坚守的原则。只有坚守底线,才能确保一个人的行为始终符合自己的价值观,才能让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底线不仅是一种个人的道德约束,更是一种社会的责任感。一个坚守底线的人,会在言行举止中体现出对社会的尊重和对他人的关爱。他们不会因为一时的利益而违背自己的原则,也不会因为外界的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信念。正如古人所言:“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只有坚守底线的人,才能真正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6,从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的谦逊态度来洞察。在人际交往中,谦逊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它不仅能够帮助一个人更好地与他人相处,更能够让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谦逊的人,总是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他们懂得“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因此总是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进步。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无疑是一位谦逊的典范。他提出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不仅体现了他的谦虚态度,更彰显了他的学习精神。孔子深知,只有保持谦逊的态度,才能不断吸收新知,不断完善自我。正是这种谦逊的精神,让孔子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7,‌得意时见人品‌。人在得意时,往往会不自觉地流露出真实的自我。那些得意忘形、目中无人的人,可能内心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谦逊;而低调谦和的人,更懂得珍惜和感恩‌。8,失意显真章‌。在低谷期,人的情绪和行为更容易受到考验。脾气暴躁、喜怒无常的人可能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和情绪管理的技巧;而那些失意不失态、低谷不哀怨的人,拥有更强大的内心和豁达的胸怀‌。9,‌家人映真心‌。对家人的态度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真心和责任感。对父母没耐心、对爱人不珍惜、对孩子不负责的人,很难对他人付出真正的感情;相反,对家人照顾体贴、孝敬父母的人,往往心地善良,富有责任感‌。10,‌金钱照人心‌。在金钱面前,人的本性更容易暴露。贪婪成性、把钱放在第一位的人,可能会为了钱财不择手段,丧失道德底线;而把钱看轻、有原则守本分的人,更注重人品和道德‌。11,‌守时知靠谱‌。守时是一种重要的品质,反映了一个人的靠谱程度。经常爽约、迟到且无歉意的人,给人留下不靠谱的印象;而注重诚信、次次守时的人,让人觉得可以信任和共事‌。12,‌言语现分寸‌。说话有分寸的人,懂得尊重他人的感受,展现出高情商和良好的修养。口无遮拦、信口开河的人,容易伤害他人,破坏人际关系;谨言慎语、理性开口的人,能够在交流中营造和谐的氛围‌。13,侍‌弱鉴品德‌。对待弱者的态度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恃强凌弱的人,人品和修养必然不好;而一视同仁、不欺弱者、施以援手的人,心善品正,值得深交‌。正如《鬼谷子识人四法》中所提到的,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在面对弱势群体时的态度,来判断他是否有仁义之心。一个真正的强者,不会靠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而是会对弱者施以援手,展现出善良和正义。14,‌言行举止看操守‌。言行举止作为人与人交流最直接的方式,往往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品性、操守、修养与价值观。真诚的人言行一致,虚伪的人可能会刻意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同时,我们还可以从一个人在金钱面前的表现、守时习惯、说话分寸等方面,综合判断他的人品和价值观。15,‌对待他人的态度‌。俗话说,不看人对我,但看人对人,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尤其是对待弱势群体或陌生人,往往能反映出他内心深处的情感温度与同理心。富有同情心与同理心的人,在面对他人的困难或不幸时,会表现出真诚的关心与帮助‌。16,‌面对困难时的反应‌。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的反应最能体现一个人的韧性、勇气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坚韧不拔的人在面对挫折时会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反,缺乏韧性的人可能会因为一点小挫折就陷入绝望‌。洞察人性,考察一个人我们还要记住以下几句话: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切实用好这些方法和细节来洞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身边的人,并据此作出更加理智的决策。记住,每个人都是复杂的个体,这些技巧虽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洞察人性,但也要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学会读懂他人的心思,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更能让我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更加从容不迫,可以更全面地洞察一个人的性格、品德和行为习惯。

  洞察人性要注意哪些方面?洞察人性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学会聆听。要学会倾听他人的言辞,抓住对方话语中的关键点,从而对对方的真实情感进行准确判断。二是要注意观察。我们要学会正确看待他人,充分地理解他人心理动机,尽量跟随他们的想法,来获得彼此之间的信任。三是要建立沟通桥梁。我们要学会如何搭建与他人的沟通桥梁,用一种大家都能理解的沟通方式,必要时可以用一些技巧和小窍门,来洞察对方的真实想法。四是要学会表达交流。要学会真实、客观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让他人了解自己的看法,以使他人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思想。五是要有客观正确的态度。要学会客观、正确地看待问题,了解多方面的观点,并提出多种方案,使其能够被不同的人理解和接受。六是我们要尝试看待人和事的多个方面,去探寻背后的本质。这样可以帮助我们避免陷入一种局限的思考模式,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人性及其本质。同时,这种跳出自身认知框架的方法,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洞察他人内心的想法和情感。七是我们要培养创新思维,去打破既有的思维模式和方法。我们要用创新思维去认识、观察、了解一个人及其品性,创新思维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过日积月累的练习和训练来培养的。我们可以通过尝试不同的思维方法、进行直觉思考、扮演别人的角色去挑战自己的认知框架,进而培养创新思维。八是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以重塑大脑。通过学习新知识、尝试新技能、挑战自己,我们可以不断地刺激大脑的神经网络,让它得到锻炼和重塑。同时,我们还应该尝试不同的活动和运动,去刺激大脑的各个部位,帮助大脑更好地发挥洞察分析功能。总之,洞察人性、巅覆认知、重塑大脑,需要我们不断地挑战自己、学习和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超越自己,达到更高的认知境界。

  人生在世,无论人性之善还是人性之恶,其都包含利己成分,可人不会只为利益而活,不然就不会有高尚的道德。以道德层次划分:舍己为人是为大善;利人利己是为善;损人利己是为恶;损人不利己是为大恶。以利人之名,行利己之实,为伪善;以利己之名,行利人之实,为伪恶。

  人性不可解放,一旦彻底解放人性,则人性之恶无从制约;人性亦不可压抑,压抑人性的结果,只能是积累仇恨、束缚创造力。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学会谨慎交友。当我们看清一个人的本质后,如果发现他品行不佳,应保持距离,避免与之深交。对于忘恩负义、贪婪成性的人,更要趁早疏远,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要保持谨慎,仔细识人心,辨真伪,与品好的良人深交,同靠谱的贵人交往,和心善的贤人相处。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收获真正的友谊和幸福。

  了解人性是实现个人强大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入洞察人性的复杂性,培养洞察力,解决社会关系中的挑战,促进自我成长,并从逆境中获得力量,我们能够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保持强大。人性本身并不简单,但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潜力,实现真正的自我提升。在未来的道路上,让我们用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坚定的行动,走向更加自信和强大的自己。(未完待续)

  2024年11月14日作于差旅途中

  作者简介:熊绍君,男,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正高职称,为中国当代知名媒体人、著名正面思考者、激昂深度评论员、正量社会活动家、迥邃预判观察家、纵论思想家、宇观理论家、绍君体诗创立者、全国“今日帮扶〞活动策划创意者、倡导主推者、操作践行者。早年在省直单位供职,历任办公室主任兼团委书记、省直机关马列理论小组成员、省政府新闻网(报)社长兼总编,后至中直单位工作,先后供职多家中央新闻单位,并担任总编、总监、主编等职,现为中央直属主流媒体频道(栏目)总监兼主编,国际艺术家与企业家刊网联盟名誉总编。

  他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神圣的使命感、执着的事业心及非常深重的家国情怀,还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多愁善感!他是个极富爱心怜悯心的人,心地非常善良并热衷于公益慈善事业,他已在全国上下全面开展“今日帮扶”活动,现正在积极筹备“今日帮扶公益基金会”,他把自己有限工资和积蓄大都奉献给了弱势群体及需要帮扶的人,他要把人间大爱献给人类!他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构筑和乐,创造美满,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作为自己终生的职责与追求,以“笔绘沧桑,文抨时弊;传播正量,讴歌美好;助力公平,维护权益;抑恶扬善,伸张正义〞为己任和使命,他才华横溢,能写善辩,公道正派,无私无畏,以直率敢言著称,为华夏真正脊梁与良心!他著述近六千万字,发表各类文章四千多篇,获奖一百多篇,作品散见或收录于国际国内四百多家新闻媒体和出版单位,他现在非常繁忙,但依然坚持每天著述一万贰仟字和赋诗一至二首,经常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可敬可佩!他先后研读于六所知名高等学府及院所,学从三师,知识渊博,品德高尚,论述深厚,观点鲜明,为国为民,已成一家之言,深受高层和网民读者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欧联华文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eztchdzx@163.com。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