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我 是 谁
“我是谁”。这是一个宏大的主题,恒古以来,哲学宗教都在探索,哲学家神学家心理学家都在上下求索想知道答案。并齐的还有另外两个问题: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这就是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三问,其实人们内心也在不断思考这个问题。这既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当我们开始思索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名字和身份证上的那一串信息:包括姓名、性别、民族、住址、出生年月等。但是身份证上的这些信息真的能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吗?身份证的这些信息能否证明我是谁?既能又不能,说能,因为这些都是我的真实的基本信息,至少从现在社会和法律层面可以证明是我,人们也可以凭这些证据和信息办理各种社会活动手续,现在加上人脸识别后就更加可以证明是“我”;说不能,是因为这些基本信息只能说明表象的“我”,并不能说明或代表实质的“我”,“我”的实质取决于灵魂之内涵,即精神思想意识方面的一些东西,相对实质内涵来说,姓名只是一个表象或说是人的代号或称呼,只是为了叫起来方便,很多人真的不太在乎这个称呼,因为有许多同名同姓的。那些写着我名字东西,比如工作证、身份证、户口本、护照、存折、信用卡、房产证、驾驶证等,只是个人角色的定位或社会标签,从实用角度或说从社会现实层面来说,的确能证明“我”是我。但从本质上来说并能代表“我”,更不能体现“我”,毕竟那只是一些字眼和纸张及文本,只是在一定时间空间被赋予了某种意义。那我是谁?有什么能代表我的吗?于是,我又想到我过往的一些身份、角色和标签。比如,“主任”、“书记”、“老师”、“总编”、“总监”、“思想家”、“理论家”、“评论家”、“高级政工师”等等……这些能代表我吗?也许它们只是我的一个侧面,只能在一定时间空间说明是我,我也甚至有可能为了去符合以上的标签而做出一些特定的行为,但并不能说明我,更不能代表我。那我到底是谁?也许你可能会说,上面这些身份都太社会化了,我们还有很多家庭身份呢。是的,没错,我是儿子,是孙子,是哥哥,是弟弟,是朋友,是父亲,是爱人。也许正在看这本书的你们,是母亲,是父亲、是妻子,是丈夫,是家里的顶梁柱,是别人的精神依靠,是蓝颜,是红颜。这些身份多么重要,有着血浓于水的渊源,有着抽丝剥茧的情意,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这些角色,是我吗?是你们吗?可能有人会回答说,那当然是啊,不然还能是什么呢?那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想象一下,想象在你们的面前有一堆篝火,我们把刚刚提到的所有证明我角色身份的东西:学生证、工作证、身份证、户口本……,一本一本地放进火中,看着它们一点点烧红,卷曲,燃尽,变成灰,黑烟升起……当所有的证本都烧完,所有的身份和标签都化作烟雾,篝火渐渐熄灭,还剩下什么?灰烬,黑暗,什么都不剩。可是我们仍然在呼吸,我们活着,我依然存在,你也一样,没有了这些证明标签,我仍旧是有一具鲜活的肉身,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我还是我,你还是你。由此可看出,从这个纯自然本质的角度来说,“我”或你与这些文本证据证明毫无关系。一片漆黑之间,我体会到了皮肤的炙热,并且这份热量随着火光的熄灭在一点一点变凉;砰砰直跳的心脏也慢慢恢复平静,扑通、扑通。我们甚至能听见血的流淌与呼吸声,身体逐渐在消融,一种很美妙的感觉升腾起来,内心有一个声音在呼唤,希望这美妙的感觉永远不要退去。可是从来就没有不会退去的感受……于是乎,我的身体,我的感受,是我吗?依然是我,千真万确的我。但现实是“我”已经不是我,你也不再是你,或说我、你都无法证明是我、你,由于我、你没有这些有效证明自己身份的证件,我、你都无法证明我是我、你是你了,我们不能登机、不能住宿、不能取款、不能参加所有需要出示身份证明的社会活动。由此可见,就是我本人、你本人——活生生的肉身都无法证明我是我、你是你。这从一个方面深刻说明“我是谁”问题的复杂性。我想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也许每个人会有不同的思考和答案。还有一些素质能力和风格个性特点的表现也会改变人们的认知。譬如、身份证上你的性别是男,但是你真的是男人吗?你是否在某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像个女人一样哭泣,那时候的你还是男人吗?你是否在某个黄昏的时候曾想过自己其实和女人一样脆弱?毫无疑问,长了男人的身不代表你就是男人。你需要想清楚什么是男人,是否男人值得去当?再譬如,身份证上写了你是某某族,那你就真的是那个民族吗?一个藏族的儿女不会藏语,不懂藏俗,那么就算你的血统再纯正,那还算得上藏人吗?你是否已经被身份证的信息定义了?你是否局限于身高、学历、籍贯这些社会属性的信息?答案是否定的,人是多面的综合的复杂的,真正能代表你的并不是你的身高、学历、族别、籍贯等,而是你的长相、性格,你的优点、缺点,你的长处优势、短处劣势,你的内心思路、思想,你的行为、语言,你的素质、内涵,你的特长、能力,你的作为、贡献等等这些复合面才构成一个完整真实的你,只有这些才能证明你是谁。比如,一讲到“相对论”,我们就想到爱因斯坦;一讲到水稻,我们就想到袁隆平等等。“我”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特别是在理念与价值观方面是相对比较稳定的,这就是一个人的特征特性,或说是一个人的本质,如,在某个清晨,你去给某个乞丐十块钱,那是你全身上下的所有家当。别人告诉你,那乞丐是假扮的,你被骗了。但是你不在乎,因为你知道你是谁,你的本性是善良和同情,那么你便恪守你生存的法则。因为你知道乞丐的真假和考试分数多少一样并不能证明你是谁,唯有帮助弱者体现你高尚人性的那一刻你才能真正感知到自己的灵魂是怎样鲜活而有价值的存在。我们每个人都曾经迷茫,不知道“我是谁”,如今你想清楚了,于是你开始去为了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努力。你知道你是藏人,但你知道唯有懂得藏文知道藏俗有藏情藏缘那才真正算得上是藏人,于是你开始学习藏文适应藏情;你知道你是男人,但是唯有敢于担当有所作为才能真正算得上是男人,于是你开始勇于担当拼搏进取;你知道你是乐观的奋斗主义者,于是你不顾世人的目光,毅然决然踏上了追逐理想之路。这一切的一切,都基于一个问题——“我是谁”。在某个艳阳高照的晴天,你明白了你是谁,原来你是以这样的形态而存在于这个世界,你不再迷茫,你不再在意世人的目光,你开始无怨无悔,你甘愿承担一切代价,因为你已经彻彻底底的地想清楚了“我是谁”这个问题。我是谁?现实中我们可有很多的回答:我是爸爸妈妈的孩子;我是老师的学生;我是孩子的爸爸;我是世界的一个过客;我是一个永远不会被恶魔击倒的人;我是大草原的骏马;我是海边的海鸥;我是爱情的守护神;我是不折不扣的大好人;我是一个为了亲情而放弃爱情的人;我是一个尊重长辈的人;我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我是一个爱护公共卫生的人;我是拾金不昧的人;我是守信用的人;我是节约用水的人;我是热爱生活的人;我是爱打抱不平的人;我是喜欢尝试的人;我是喜欢你的人;我是会向往追求的人……所有这些回答都从某个方面体现了你,但都证明不了你是谁。
“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到哪去?”这是著名的哲学三问,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提出的号称哲学终极的三个问题:“我是谁”是哲学史上的三大问题之一,因为这一简短而深刻的发问,产生了无数的哲学家,也困惑了无数哲学家。问题一经提出,便让无数人陷入思考,哪怕风云变幻沧海桑田,朝代更迭世纪更替,人类始终无法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苏柏师生之问,绝非无解之题,想要解答这三个问题,可谓是见仁见智。从哲学上来说,“我是谁”是指人这具身体以及这个身体与社会、自然的联动而产生的人类意识的综合体。人类意识是人类大脑独特的产物,“我”的产生首先基于身体这一物质要素,其次是因身体与世界的各种互动而产生的主体意识。要彻底搞清弄懂“我是谁”这个问题,首先要正确科学的认知“我”,这个“我”包括三个层面:肉体、代号、灵魂即精神思想。
我是谁?从形式上看,我是“我的存在和存在的我”,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和状态的存在”的完整呈现。因此,我既是一种本真,又是一种结果。当“我”介入“我的追问时”,我才真正的出现,而这种出现,就是“我的存在的感知”,当我感知到这种感知时,我就看到了“存在的我”。因此,我就是这种出现和感知,而“我的存在和存在的我”就是对这种出现和感知的客观描述。从内容上看,我是由什么构成的。首先是主体意志,塑造了对我的确定性,这层确定性是在我们的存在感知之下的自然生成。同时,由于这是“我的存在”而非“他人的存在”,这意味着我自身的存在状态下,蕴含着一种个体性的必然呈现。另一方面,基于我的存在感知的无边界性和时空逃逸特征,因此我本身被赋予了一定的本体属性。主体意志及附着于其上的个体性和本体属性,成为构建我自身的全部内容。从机制上看,这种形式和内容,是如何在现实世界发生作用的。这一层,首先是基于我的对立对象的存在,如果仅仅是纯粹的我自身,就是一个概念而非实在。我之所以存在,是由于我的确定。而我之所以确定,则是由于我的实在。我的实在之所以发生,则是由于机制的运作。这层运作,依赖于他人和世界的对立呈现。这就是我与他人、我与事物、我与世界的关系缔结。我们通过自身的主体意志投射,建立对象何以存在的实在性;通过自身的个体性投射,建立对象之于具体的我的实在性;通过本体属性的投射,建立我之于对象的客观主动。从中介上看,机制运作的交涉对象即他人与世界,对于我来说,是我的投射后的反射体。我对于外在的任何投射,都会最终以相应的形式反馈于自身。比如我们并非在意他人的目光,而是我们对于自身在意的投射,通过他人反射之后,在我自身上呈现出在意他人目光的结果。或者嘲笑他人贫穷的投射,反馈回来,即是对自我贫穷性的嘲笑表达。或者鄙视别人不如我的投射,亦是对于我不如别人的鄙视反射。这样的阐述有点抽象深奥,关于“我是谁”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差异、我国古代哲学和西方哲学间的差异这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对比探讨。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时空是运动形式,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个观点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看待问题相对客观;但是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意识的,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看待问题相对主观,缺乏客观的实践论证坐标。唯物主义下的“我”,因为唯物主义承认世界是物质的,所以对“我”的解释更加偏向于生物学上的意义,唯物主义认为,我是客观存在于生物界的一个真实个体,是人类的一员。要探讨“我是谁”,必然得了解“我从哪里来”。学界普遍认为,人是从猿猴进化而来,往前再追溯,可以到宇宙大爆炸和物种的起源,生物的起源和人类的起源想必大家都在生物和历史课程上学习过,在此便不多做赘述。在唯物主义的范畴里,我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个体,不因意识的改变而改变,但是这个生命体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外界条件的改变而产生一定的变化,如生老病死。上面是基于现代哲学和科学体系而产生的对于“我是谁”这个命题的解读分析,那么在古代时,我国人民是如何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的呢?大家熟知的是,在我国文化体系中,有女娲造人的传说,传说人是女娲用泥捏出来的。虽然没有切实的理论和事实依据,但是这也是远古时期先民们对于人类起源的一种朴素认知。根据这种认知我们可以推断,“我”是客观存在的,是自然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人们仅仅探讨了人作为生命体的客观事实,但是人是有精神思想的,不能简单的去定义划分,人产生了思想,思想也反过来支配人的行动,而在唯物主义的框架内,物质决定意识,即“我”这个生命体决定“我”的意识,事实究竟如何,到目前也无统一的论断,但是我们可以很明显感受到的是,物质意义上的人很容易受到意识意义上的人的支配,例如人们对身份的认同会促使其做出特殊的行为。由此可见,“我”不仅仅是一个生物,还可以产生意识,可以有特定的思维,但是“我”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这种意识会促使我们去做出改变,正如人永远无法踏入同一条河流一样,不同时空内也永远不会有同样的“我”。唯心主义下的“我”,在唯心主义的范畴内,“我”是因为意识而存在。大家最熟知的应该是笛卡尔说的“我思故我在”,当“我”进行思考的时候,肯定会有一个执行思考这个活动的主体存在,这个主体是思维者的我,不容怀疑。与大哲学家笛卡尔主张“我思,故我在”不同的是,康德倡导自主意识,萨特更是提出人生取决于自我选择,这是西方学者对于“我”的思考和解释。在我国的文化体系中,儒释道占据主要地位,儒家学说倡导“吾日三省吾身”,倡导物我与一;道家则宣称返璞归真和我与道同,认为人是由炁构成,且道家有修真一说,讲究修炼神气;佛教则宣扬物我皆空,明心见性,识得自我便可成佛。三个派别虽然略有不同,但在对于“我”的认知是大致一样的。无论是哪种文化体系下的观点,都在过分强调意识的主导地位,承认意识决定物质,因为有了意识上的我,才有了物质上的我,如果思想和意识不复存在,那么“我”是没有办法被证实的。但是此种观点存在一个严重的缺陷,就是忽略了自然界真实存在的生命体,“我”无论是作为人还是其他生命体,都是客观存在于宇宙中,虽渺小却不可以忽略。如果说我是意识的产物,那么意识又由何而来?若是认同意识是“我”思考的产物,那么就变成了唯物主义,所以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即使不探讨意识的由来,那么如果意识不存在是否“我”就不存在了呢?如果回答是,那么人死后这个人还存在吗,他的意识不在了,但是身体还客观的存在着,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无可辩驳,并且其他人的存在可以证明这个事实的存在。所以意识可以证明我的存在,却无法复制一个我出来。如果把我认为是物质的,那么身体不停的变化之后,我也早已不是原来的我,如果把自我认为是连续的意识和感觉,那我暂时放空自己,或者进入睡眠状态后,甚至说进入昏迷状态之后,暂时没有了意识的我还存在吗,当重新清醒进入感知状态后,我是否也已经跟原来的我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如果没有客观存在于世间的物质的我,那么意识由何而来,如果意识不复存在,那么物质的我又该何去何从,又该如何被证实我的存在性。这是一个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永远也找不到正确答案,因为两方相争之下,谁也无法说服对方,任何一种观点都存在致命的缺陷。人具有存在的矛盾二重性,存在着精神意识和物质的对立统一,这种矛盾的二重性迫使人们在精神上将自身一分为二,并且在实践活动中,在现实生活当中将自己一分为二,并且在其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所以决定了人不仅仅满足于物质上的自在的存在方式,也会有追求精神生活的自觉存在。在人的认知实践活动过程当中,我们在不停的向自己发问“我是谁”,这种彼此之间的发问和对自身的发问产生了哲学,由此便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我是物质的;一种认为我是意识的。两种观点相互对立却又相互补充,对我“我是谁”这个问题有了最全面的解读,也正是这种辩证和反思,推动了人类世界的发展。作为哲学史上的三大难题之一,“我是谁”这个问题应该会一直存在下去,并且永远难有完全统一的定论。但正是这样的辩证和思考,会促使人不仅期望完成物质上的积累,也会追求精神上的实现,在实现人的自我超越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上面“我是谁”的哲学分析中,大家可能还不甚明了。“我是谁”可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可能更容易理解:一是从“我非我”来分析。“我是谁”的“我”,是普遍意义上的“我”,可指任何一个人本身,因而实际上不过是“人”的代名词。“我是谁”,是任何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对于他自己的一种自觉意识,在这种自觉意识中,他成为他自己思考的对象,于是,他因这种思考把自己二重化为主体与客体——“我是谁”的思考者是作为主体的他,而“我”与“谁”都是他所思考的对象——客体,其中“我”是作为客体的他,“谁”是作为客体的他的未知的归属。这意味着,“我是谁”中“我”与“谁”是客体之间的关系,也正因为是这样一种关系,“我是谁”才成其为一个可以被探究的问题。由于“谁”是区别于“我”的,故“我是谁”是意味着它的思考者不满足于自我同一的自我意识——“我是我”,而是超越了这种“我是我”的意识,而达到了否定“我是我”而肯定“我不是我”的意识。二是从“我矛盾”方面来分析。在“我不是我”这种自我意识中,“我”被异化为“非我”,只是这个异化是以“我是我”的自我意识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因此,“我不是我”应该被合理的理解为“我不仅仅是我”,或者更确切的说,就是“我”是“我”与“非我”的对立统一。这意味着“我是谁”这个问题,是表明思考者意识到了自己是一个矛盾体。在这个矛盾体中,“非我”是内在于“我”的一个部分或方面,这个方面相对于“我”,是内在地否定“我”的存在的方面,“我”则是肯定“我”的存在的方面。可见,“我是谁”的问题,本质上是人的存在问题,它蕴含着肯定人的存在乃是存在与非存在的统一。三是从“我变化”角度来分析。人的存在的这种矛盾性,意味着人的存在是变化的。“我是谁”的问题是人对自己的存在的变化的一种自我意识,他意识到自己变了,不再是原来的自己了,因此需要重新来自我确认已经变化了的自己的性质。四是从“我有什么?”的方面来分析。那么,怎样来自我确认已经变化了的自己的性质呢?“我是谁”的“是”,即有也。这个问题逻辑地包含着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我是谁?”这是对我的有或无的一种怀疑,只是“我是谁”这个问题已经确认了我的有,因其自我确认了有,所以才有进一步的“我是谁”的问题;其二,“我是谁?”这实际上是说“我有什么”?由此可见,人是根据自己有什么来确定自己的性质的。五是从“我将有什么?”层面来分析。如果说“我是谁”就是“我有什么”的话,那么,相对于“我是我”,“我是谁”就是表明我之失的状态,“我是我”则是表明我之得的状态。换言之,“我是谁”是人对自己得失的一种自我意识,所谓患得患失是也。但是,在这种患得患失的自我意识中,“我是谁”又是表达了对自己未来命运的关注——“我将有什么”?六是从“我决定我将有什么”层面来分析。因“我是谁”是基于“我是我”,即是在“我有我”的前提下来卜问“我将有什么”,故对于“我将有什么”的问题,唯一能肯定的就是,“我将有什么”的根据在“我”,是“我决定我将有什么”。
话说回来,通过认真阅读哲学史,发现在哲学史上的“我是谁”不是一个从来就存在的问题。虽然在今天人们一谈哲学话题,总会想到这个话题。似乎这是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个问题之所以成为一个被普遍认识的问题,乃是资产阶级文艺启蒙以来登上历史舞台的产物,之前并不存在这样的哲学问题,尽管苏柏师生之前提出过这个问题。有自我意识,并不等于进入哲人的思考成为哲学问题。《诗经》的《氓》云:”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已经有了“我”的意识。但是这里距成为哲学问题还远,换言之,成为人们人人思考的必须问题还很远。就中国人来说,春秋战国的学者们都在忙着为各个诸侯王出谋划策,另外给自己谋个好前程!老子讲无为,而庄子重虚无,墨子,历来被誉为是劳动者的哲学家,可是他留给我们的书中是满口“天下”、帝王天下,儒家似乎是最接近的,孔子的仁爱已经接近了,“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是对仁这个概念的解释,我们都是知道的。这个概念最有价值的地方在其中的“人”。而这个“人”恰是西方近代以来哲学的重要问题。可是,孔子说得很清楚,是爱人,而不是爱我。当然,对我的这个看法最大的阻碍就是杨朱为我。杨朱倡导“贵己”之说,“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又说:“善治外者,物未必治;善治内者,物未必乱。以若之治外,其法可以暂行于一国,而未合于人心;以我之治内,可推之于天下。”人人治内贵己,互不侵、损,人人自重自爱,不就各安其所,天下大治理。其出发点还是在天下,这与从君主角度似乎不同,其实完全一样。最为关键的是他没有解释这个所谓的“我”是什么。更为有意思的是,他的贵己根本在于保命。乱世中,这样的希望其实真是太奢侈了。而保命的方法是顺其自然,有好的你就享受,没有也别强求。这种顺其自然的结果,在理论上必然回到老子的”无“的概念上。《老子》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可见贵己的进一步发展是无己、无身,只有无身才无患,只有无患才安全,才能保命。这就是杨朱和老子哲学的关联逻辑。后世汉儒忙着尧舜禹汤,礼让治天下,根本没有时间考虑”我“。佛教其实是基本接触到这个问题的哲学思考了。特别是我们的禅宗,思考很有成绩。可是佛教作为出世的宗教根本还在于对现实的否定,所以,当提出众生皆有佛性的时候,还是要回到空空如也的佛性上来。既然以空无为佛性之本,那么“我”就不存在了。这样,从接近这个话题走到了否定这个话题的反面。从老子到禅宗,跨越千年,对自己的思考的结果都是否定自己,否定“我”,在理论上足以证明“我”在古典哲学中是没有位置的。明代有个笑话很有意思:一个公差押解一个犯了罪的和尚去发配外地,可是途中在一个旅店过夜,这个罪犯和尚在半夜给睡着了的公差剃掉了头发,换了衣服,跑了。早上醒来,那公差一看和尚跑了,不知道怎么办,下意识地一摸头,发现自己成了秃子,他恍然悟到:和尚还在,我哪里去了?笑话固然是在笑话此人之丧失自我,可是这不也正在说人们一般并不思考“我”吗?反映明代市井文化的《金瓶梅》历来是被作为当时资产阶级萌芽的文学产物。按道理这里该反思了,可是我们看四十六回算命时,潘金莲说的是:“算的着命,算不着行。想着前日道士打看,说我短命哩怎的哩,说的人心里影影的。随他,明日街死街埋,路死路埋,倒在洋沟里就是棺材!”这种随遇而安不正是上面杨朱的思想吗?你是什么,是要有你的活动来决定的。这点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就好得多了,且听她唱到:“我一生爱好是天然。”这是从积极方面来阐述和潘金莲说的同一个命题罢了。两个文学形象迥然不同的人物,其对自己“我”的思考居然是一样的。这就是明代对“我”的思考。本质上还没有脱离杨朱的思想。鲁智深浙江坐化前写的偈语“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琐。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所谓有我其实也是无我。这并不难理解,根本就在农耕时代,人们都是以族群的方式生活,也就是家族的方式,不能脱离他人独立生活,这样,纯然反应自己的思想就不会出现。只有进入了以商品交换普遍化的资本主义社会,因为商品交换是以人与人对立为前提的,所以人的独立就成为必然了。当然在此,人与人也就都是商品交换的经济关系了。所以西方近代哲学始祖笛卡尔的第一命题不是我是什么而是我首先是一个存在,即我思故我在。如果独立的自我不能存在,那么“我是谁”这个思考就是无法成立。不过,马克思又给了一个提示那就是实际上如果真正要有自我,可能只能是在资产阶级社会之前的时代。当然这有个过渡性阶段。这就是手工工场时代。马克思说这个时代的整个历史时期,那些依靠手工技术的工人们反抗工厂主,资产阶级真正取得胜利是在机械制造出现后的大工业时代。因为这个时候,人成了机器的附庸。马克思为什么说只有机器大工业时代之前的人才能有真正的“自我”呢?马克思的逻辑是人自身是什么是由你的活动来表现的。而这个活动主要是生产活动,通过使用劳动工具来体现的。在这里劳动工具是次要的,而劳动者,也就是使用者居于主要地位,是人使用工具,而不是工具使用人。当你使用锄头的时候,你就是农民,当你使用斧子砍柴,你就是樵夫,当你用枪铳去打猎,你就是猎人等等。但是到了机器大工业之后,由于机器的分工造成了人成为机器的附庸,机器的一个延伸器官,而完成极为简单的劳动,这样,你的个性化的内容就消失了。而且是许多人为一台机器服务,几乎没有人能独立完成一个产品。特别是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后,世界工厂的出现,一个手机的零部件要来自全球,每个人只能完成其中极小的一部分,因此作为劳动者你的独立性也就消失了。这就意味着你的劳动根本不能反应你的特点,因此你也就成了没有特点的人,一个没有任何特点的人,有个词叫原子人,就是像原子一样一个个彼此完全独立却一样的人。用马克思的逻辑这样完全一样的人,不论多少,都可以看作一个人。这就是哲学上多即一的逻辑。没有个性的人存在是机器大工业的产物,不是人类自身的过错,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机器大工业打破了人们在狭小的范围内生活联系从而与更为广阔的世界建立联系,比如我们现在使用网络会操心美国的股市和北极的海面是否可以通航。而之前的农耕时代,也许有些人终身都不一定去过县城。当然你会问你真的没有自我吗?比如我喜欢特立独行,我喜欢吃红烧肉,我喜欢穿中山装,我喜欢旅游等等。这些特点未尝不是“我”的一个侧面,但是不是最为主要的,最为主要的是必须从你的生产活动的工具使用中体现出来。而我们绝大部分人现在已经不可能了。起码工厂的师傅们不行了,他不能搬上一台机器来表现自己的特点。当然不是绝对的。比如快递员就可以完成独立的工作:送东西。可是我们知道这样的劳动几乎很难体现劳动者自身的特点。这与雕刻师,木匠、面点师、完全不同。他们几乎完成的是一个独立的产品。我们现在高大上的那些写代码的程序员也不能做到这点。很多程序的运行要依赖硬件。比如当今的芯片,没有芯片,你的程序再好也没有用!由于社会生产是彼此联系的统一体,所以,社会的主要部分的劳动者丧失了具有真正个性的能力。我们几乎很难看到人们从他们的劳动中体现的愉快和美!这也是当今为什么工匠精神迷人的地方,因为大多来说工匠正是利用自己的劳动来完成独立的商品,他们的个性上体现出他们的劳动内容,特别是劳动成果。比如我最近看的《古董局中局》里的许愿就是通过他在鉴宝中来体现他的个性特点,这个特点是作为一个资深的古董专家的特点,从其鉴别过程中展现其学识和性格。早年的《大宅门》的白景琦作为一个中医,其行为就处处体现他的行业特点。这个在艺术圈中倒是比较普遍,比如舞蹈家,小提琴师,书法家等等。可是这些不占社会主要比例。不是社会基本的物质生产这个基础部分,因此不能决定当今绝大部分人的性格有无问题。而在今天,能够通过独立劳动来体现自己个性的,几乎是奢侈了。更为可怜的是,当我们的社会还没有完全进入到原子社会的时候,我们却进入了互联网时代,这个时代对于“我”这个概念提出了一个更为令我们悲哀的问题:“我还是我吗?”而残酷的现实回答可能是“我已经不是我,但是我还是我”,出现这样似乎混账的现象是人们始料未及的。其实庄子梦蝶,已经提到了我是蝴蝶还是蝴蝶是我这样对于自我的认同的可能的问题。但是庄子的办法是“齐物论”,就是不要区分我和蝴蝶,我可能是蝴蝶,蝴蝶可能也是我。虽然庄子的认识是深刻的,可是这终究是认识领域的问题,是意识是否可以自我认同的问题,没有超出意识活动之外,这点是清楚的。由于我和蝴蝶是齐一的没有区别,那么最后实际上还是到了有无同一的地步,到了虚无的地步了。这样虽然已经接近“我是谁”这个问题的边缘了,但是同样,答案却是否定这个问题。因为“我不存在”,这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当然是完全相反的。而在今天,这个只是在意识中的问题转变为现实的现象了:比如最近比较让大家烦恼的偷拍视频被放到网上卖钱的现象,就是最为典型的。你人在这里,你的身影却在别的地方出现了,而且可能是大量在网上散播的。如果说偷拍是个别现象,那么大量的公众场合的摄像头,我们自己与家人之间联系的摄像头,就不能是偶然的了。当然,这就意味着网络黑客们更可以方便入侵别人的网络来调取你的视频记录了。因此,你已经不是只在你的这里,而是还在别的地方。由于5G出现,低延时的信息传播让远程治疗成为现实。这就意味着,你生病时的命运是在上千公里外的人手中掌握着,而不是眼前的大夫。这就使我们的生命呈现为一种不完整状态。杭州已经开始实行给狗注入芯片,这样,他的主人可以随时知道他在什么地方,就不会丢失了。我想,在未来,比如给人注入芯片,可能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比如老人容易走丢,这个问题安装芯片就是最为容易解决的方法。虽然人们现在还在从心理上排斥这个做法,但是技术的便捷性,会让人们向技术求救。而且我国老人数量在迅速增加,子女皆不在身边,而符合需要的养老服务短期内是难以跟上需要的,特别是对于农村老人,随时知道父母的动向,就是在城里打工的子女的第一需求。马斯克曾说:“我们其实已经是电子人了。现代人已经能在几秒钟之内回答你提出的几乎任何问题。我们都随身携带的那个未来主义设备(手机、PC)将我们与无限的人类知识库连接起来。如果某人有了什么发现,在互联网上几秒钟之内就分享给全人类。结合了我们的设备,以及对无限知识库的访问,可以说基本上我们就是一个庞大的、由人与机器组成的互联的生控体系统。”手机与注入芯片不同在于手机的芯片是外在的,而身体内安装芯片是随身的,是身体内的。可是,我们现在的手机不也是随身的吗?之所以需要给远在农村的父母安装芯片,其实就是因为他们很多人还不会使用手机而已。其实,从最近的脑机接口的发展看,按装芯片,已经不是什么高明的办法了。脑机接口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们通过大脑的意识活动,直接来操作外在物体运动——这在以前只能是神话和虚构幻想的东西。这点,在技术上已经实现了,虽然还很初级。但是这已经意味着你这个人,这个生物意义上的人和外在的物理世界达到了高度统一。脑机接口技术的出现,意味着你再也不能离开这个技术后面的庞大的强大的后台。脑机接口基本的实现步骤可以分为四步:采集信号、信息解码处理、再编码、反馈。也就是说你的设备必须与脑机接口的设备联系,而这个设备又必须与它身后的服务器联系。你的高级自由的活动是不能脱离后面庞大的服务器的支撑的。否则你就会变回原形,成为一个事必躬亲的传统人。在这种情况下,哪里还有“我”?脑机接口现在的方向是以治疗有脑损伤的人的疾病,可是未来就会,也应该成为普及的东西。美国这个马斯克说脑机接口技术是防止人类成为未来高级智能AI的奴隶的唯一办法。我虽然不信什么可以超越人类自身智慧的类人级别的超人型的人工智能系统,但是对于脑机接口技术的普遍性,我还是认可的。当然,还有更恐怖的,现在有一种成熟的技术“换脸”——当然是在网络上。使你在网络上几乎可以和成千上万的人以视频的形式对话。当年陆游的《梅花绝句》:“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的愿望,现在实际上已经实现了。不过哪个是真正的你,可成了问题。也许这个人看到的你在流眼泪,诉说自己失恋,而另外的你却在跟朋友借钱!刚刚公布的Codec Avatars技术,就让VR社交中的虚拟人物表情动作达到了非常真实的状态,仿佛在虚拟世界中复刻了一个“真实”的你。当然,这个技术目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问题是,这个技术已经出现,你已经可以同时在多处出现的身份和不同的人进行社交了。也就是说,科技已经使你不再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具有个性的你。脑机接口技术使我们人类完全嵌入到智能机器之中,与外在物理世界完全融合。而类似上面的脸书的技术,又可以使我们同时可以与很多人进行社交活动。人工智能的自动化生产,将劳动者完全从体力劳动中排除出去,这样,传统上独立完整的我就消失了。从而西方哲学自笛卡尔以来的话题“我思故我在”的基础“我”的存在就消失了。连带着那些在此基础上发生存在的如海德格尔等等的“存在主义”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没有存在的必要。现代西方主观唯心主义的存在基础就没有了。我想,当脑机接口普遍使用的时候,由于人类和物理世界的高度融合,所谓世界的神创造的这样的鬼话的市场也会大大缩小,以至于没有存在的市场。世界神创论的根本是神在世界之外,其实折射到人与世界的关系就是人与世界的二元性,也就是人在物理世界之外这样的看法决定的。当人类自身与世界高度融合,那么传统的以神和世界二元论存在的神创论当然也就没有了市场。到那个时候思考宇宙,我想会有其他的思想。其实从机器大工业以来,真正所谓的“我”就不存在了。那些还在宣扬自我的哲学大体都是在炒早期的西方古典哲学的生饭,而不再具有真正的意义,毋宁说其意义本质就是在于欺骗了。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很少强调所谓的什么个人奋斗的概念,他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句话:“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马克思的时代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实现还是很有困难的,在今天,我想先进的科技正在将这个现实条件迅速实现。不过现在西方人比较困惑,特别是美国人,一方面不能不使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来搜集国人的信息,另一方面,国会方面却在明令禁止使用。在舆论上,西方人特别又强调包含隐私来给网络世界和人工智能戴上紧箍咒。这种自我矛盾的状况,表明了西方人对应当代科技的矛盾心理和手足无措的管理无能,他们的社会关系,以及基于此的政治架构都不能在容纳这种可以搜集别人面孔和步态的技术了。据说,美国联邦调查局与移民和海关执法局正使用车辆管理局数据库搭建一个非官方的人脸检测系统,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采集、使用面部照片进行调查。如果这些产品和服务没有得到充分监管,甚至受到不当管理,它会带来危及美国和全球秩序稳定的系统性风险,目前美国有越来越多的城市考虑将禁止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在欧洲,欧洲人工智能高级别专家组也已发布报告,提议“欧洲应该禁止AI进行大规模监视和社会信用评分”。呼吁“政府应承诺只部署和采购值得信赖的人工智能系统,其设计宗旨是尊重法律和基本权利,符合伦理原则,社会技术健全。”可以说一向以追求高科技为目标,追求先进技术从而取得压倒性优势保持霸权地位的西方世界从来没有在科技面前犯过难。这与买了先进的技术专利然后冷冻起来的老办法不同。冷冻先进专利,还是条办法,西方还是知道怎么办。可是现在的AI技术大规模搜集信息,可以廉价追踪他人行踪,这几乎是西方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世界所绝不能容忍的了。可是不能容忍又怎么办?潘多拉的盒子打开了,这些技术就会迅速蔓延开来。追踪他人的行踪当然就可以知道他人财产的秘密,私人产财的不可侵犯的信条就不能存在了!私有制的基础就要崩溃了!保存在瑞士银行的账户,维京群岛那些隐秘的公司,就都有可能被揪出来!资本家的亿万财产就会曝光于天下!不幸的是现在的网络技术越来越方便和廉价了。北京大街上的暑假辅导班都在开始招收七岁左右的孩子学编程了,编程从娃娃抓起的效果,在今天可是比当年电脑从娃娃抓起还可怕。科技违反了资本存在的私有制的基础,这当然得让他们闹心了。他们想通过维护隐私来保护“我”的不受侵犯,而现实是美国的执法机构又不得不去侵犯这个“我”,否则资本可能现在就会陷入恐慌!“我”的存在,已经是西方世界是否继续存在下去的生死攸关的问题了!如是乎,当“我”的存在在西方世界也成为问题,那么“我是谁”这个问题其实也就消解了。这还是科技给西方主流社会带来的从没有过的困惑!现在,你还坚持那个“我”吗?
上面是从哲学和科学即人工智能上来阐述分析“我是谁”,下面我们从现实层面来回答解决我是谁?“我是谁”这个问题,哲学界还没有明确的定论,从哲学层面似乎还很难找出一个确切的答案或得出一个明确的回答,它总给人似是而非的感觉,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话:哲学使朴素事情变深奥,让简单问题复杂化。现代科学技术人工智能又将“我”搞得几乎不存或说难以安在。前面我们已经说了“我是谁”是个哲学问题,更是一个现实的人生问题,这个问题你说它简单也简单,说它复杂也复杂,如果你绕进去,一下子还真出不来。“我是谁”是每个人都面临或必须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对活得糊涂、对无所作为或不想作为的人来说没有价值或说根本就不存在,或说不成一个问题;而对一个有使命担当想干番事业的有志之士来说,则十分重要和必要。
“我是谁”从字面上来理解和回答非常简单也特别容易,我是谁,我是熊绍君。如果只是这么简单,那么这个问题的提出就毫无价值和意义,也不是提出者的初衷,要知道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这对师生是世界闻名的大哲学家、思想家、理论家,他们会提出如此简单而幼稚的问题吗?“我是谁”?我们个体之肉身,并非我们真正的身体;我们只是借用这个身体,来修炼自己的灵魂:升华生命的高度,让灵魂更高尚,让生命更有纯度……身体是灵魂的载体,更是灵魂的投射。一生一世,身体只有一个,要懂得善待与爱护,否则枉来人间。下面我们来好好想想“我是谁”,小时候的你是你,但很多人对七岁以前的记忆基本为空白,那么,这个时候的你,究竟是谁?是不是“我”?而后开始懵懂,父母养育,学校教育,社会培育,其间灌输各种思想和理念,这时候的你无论是相貌还是心智,如果把多年前的自己和现在相比,这明明就是两个人,那“我”到底是谁呢?我们每个“我”都是个有限者,有饮食、起居、思想、技能,而且这一切都是有限的:空间有限,时间有限,地点有限,数量有限……而且我们每个“我”还是一个有来历的人,人类起源于非洲,“我”来自于父母,来自于国家,来自于文化的灌输,这一切都有理有据,着实证明“我”确实存在,而且是个群居者,是被别人彼此互认为人的存在,由此我们可得出结论,“我是谁”,是建立在人类历史与文化,彼此互相肯定而且充满意识的存在,只有在这种认知下,“我”才能去寻找,去确定。现在已经到了知识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需要的不再是获取信息的能力,而是从浩瀚信息中筛选和甄别的能力。我们就像在大海上航行,不再需要找到更深的水域,而是要强劲自己这条船的引擎,认识自己,就是强劲引擎的起点。我们从一出生,就在不断地求证这个问题的答案,直到离世。认识自己,就要认识三个层面的“我”。“我是谁”这个命题贯穿一生,可以拆分为三个层面:生理我,社会我,心理我。一是最表层的那个“我”就是镜子里的我。认识“生理我”是小时候要完成的任务。就是小孩会伸出小胖手,指着镜子里的自己说“宝宝,是宝宝”。这个时候我们基本完成了“生理我”的认知。二是青少年时期我们的成长任务就是要认识“社会我”,简单来说就是别人眼中的“我”是什么样。有个心理学实验,一组被试验脸上画了伤疤的人,他们自己看了镜子,发现伤疤很逼真,后来经过处理已经擦掉,但是却告诉这组被试验的人,伤疤处理得更逼真了。然后让被试验者到医院走一圈。无一例外的,被试者回来都反馈说:他们在医院遇到的人都用异样的眼神盯着他们的伤疤,并且躲着他们走。他们自我感觉感受到别人的恶意,其实是因为那个并不存在的伤疤在作崇。所以说“社会我”很大地影响了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当长大以后,我们就不断地从外界、从别人的反馈中去认识自己,成为“我”的很重要的一部分。“社会我”最重要的认知来源是父母。父母是最爱我们的人,也是认为我们最完美无缺的人。所以在成长的早期,健康的家庭教育会让我们的“社会我”比较膨胀,让我们很“自恋”。我们上学以后,就会多了老师和同学对我们的评价。这些评价会更客观,把我们从“自恋”的云端拉回到地面,当然这也是建立健康“社会我”所必需的。三是长大以后我们就要认识那个“心理我”。这可能需要花费一生的时间,我们才能不断地靠近那个“本来”的自己。这里介绍一个著名的“死囚滴血实验”。1946年,美国加州监狱对一名死刑犯宣称:要将他处以极刑,方法是割开他的手腕,让鲜血滴尽而死。实际上,这是心理学教授进行的一场实验。教授将死囚关进一间密室,蒙上双眼,用刀背划过手腕,再放出水的滴答声,让死囚以为是自己的血在不断地滴出。没过多久,死囚就在这巨大的恐惧中死亡了,而实际上他一滴血也没流。事后对他身体的检查发现,他居然死于大量失血!也就是说,他的意识相信自己正在流血,进而使身体产生了失血过多的反应。所以真正的“我”应该就是“心理我”。不管外界什么样,我们的“心”决定了我们是谁,我们怎么做,我们怎么想,我们走向哪里……青春期是我们寻找“心理我”的开始。我们都知道“青春期叛逆现象”,就是因为在这个时期,我们想探究那个真正的自己到底什么样,但是一切又那么模糊地时隐时现。这时的我们,焦虑、纠结、茫然不知所措,惶惶不可终日......为此,人的成熟,首先是心智的成熟,心性往往决定人的一切。人认识自己,是一生的修行。人这一生最难做到的就是认识自己,所以古希腊的作者在太阳神阿波罗的神庙门上留下了这样的警训:“人啊,认识你自己!”而不认识自己,往往就会活不明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更别说听从自己的内心,活得幸福、活出真我!“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本意是在探究“我”即人的价值意义以及关于人生的知识,体现个人作为思考的主体通过个人的意识对自我的意识能力的再反思,实现对理性思维的主体存在的发觉,使人全面客观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自我,发展自我,战胜自我,进而战胜世界,使“我”不断完善,不断丰富,不断提升,不断幸福!其实,“我”和你,或任何一个人的存在都不是简单的存在,而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人要了解一个人很难,俗话说:知人知面难知心。而人要了解自己则难上加难,可以说是特别的难,所以,人们常说,人最大的敌人或说对手是自己,战胜自己就战胜了世界!人生最难最重要的是正确认识自己。责人则明,责己则昏。我们在认识他人时,很容易看到别人的长处与不足,而在认识自己时,却往往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很难给自己定位。现实中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高估自己,过于自信,自我感觉太好,做事好高骛远,脱离实际,守着幻想度日,结果一事无成,总是生活在不如意和不理想的境况中。另一种是低估自己,妄自菲薄,缺乏自信,缺乏主见,总是自暴自弃,总是不相信自己,明明能干好的事情也不敢去尝试,守着自卑度日,枉度时光,虚耗光阴,结果抱憾终生。要挣脱以上两种情况的桎梏,唯一方法就是:解决我是谁的问题,我首先是我自己,相信自己,想问题办事情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立足自身条件,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及主观能动性,做好自己能做的和该做的,同时虚心向别人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信息互通,有无互补,彼此借势,相互给力,共谋发展,齐创未来,才能不断提高和进步。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奋斗的过程,一个不断战胜自我的过程,而要战胜自我,就要全面了解自我,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自己决定一个人最终的结局。人生中最大的困惑是认识自己,正确的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和特长有个清醒的评估,才能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人类的生命成长是一个认识自我、改变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只有真正地、全面地认识了自己,才会做到改变自我、超越自我。然而认识自我是十分艰难的,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往往会使心灵迷失方向。人活一辈子,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找准自己的位置,做事要与自己的实际、德行、智慧、力量相匹配,才能游刃有余,活得悠游自在。我们每个人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学会适应社会,拥有正确的自我认知即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对每个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能力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心理学中,自我意识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古希腊帕尔索山上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这样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卢梭曾经赞誉这一碑铭:“比伦理学家们的一切巨著都更为重要,更为深奥。”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我们才能拥有执着和坚韧的性格。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拥有对待生活的坦然和平和,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获得面对困难和未来的勇气。“错误的自我认知影响判断。”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正确认识自我,改变内心,不抱怨;另一方面也要给与自己积极暗示,悦纳自我,增强自信,同时,还要化缺点为动力,化消极为积极,善待自我,发展自我。我们应该正确了解自己,要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能消极颓废。了解自己、悦纳自己,努力成为更优秀的人!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不相信自己有力量,就更不可能赢得别人的信任与尊重。在自鞭自抑之中,自我完完全全地迷失,这几乎成了必然的结局,唯有学习正确地认识自己,提升自我形象,才有可能让沉睡的能量醒来,才有可能创造一份完全不同的美好的生活。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人都有缺点,你我都不例外。不过,在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只会看到自己的优点,而看不到自身的缺点,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事实也是,世界上最难的就是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所以,人活着,首先要学会认识自己换位思考,站在自身以外的角度来看自己,如此,我们才能将自己看得更清楚,研究得更透彻,从而更明白自己。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我的认识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优缺点,关注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从不同的侧面发现自己的长处,以求更充分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尼采说过:“聪明的人只要能认识自己,就什么也不会失去。”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我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人生中,许多人因为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或自我评价过高,或自我评价过低,而影响其情绪和人际关系。他们一方面努力表现自己并渴求良好的人际关系,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环境等因素使他们心存高傲、自以为是或自卑、闭锁,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因此,我们要通过具体工作学习和心理教育活动来帮助人们懂得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勇敢地接受自己的不足,同时,通过他人的评价,帮助其完善和增进自我认识,悦纳自己。在我们寻找自我的过程中,都会经历迷茫,自卑、失败、痛苦等过程。然而在经历了种种之后,我们最终总能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并努力去进行自我实现。
“我是谁”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全面正确认识、了解、把握、发展、完善、提升、幸福自我。正确认识自我对一个人来说至关重要。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老子曰:知人者智,知己者明。一个人能不能成功,不在于他拥有多少优越的条件,而在于他如何认识自我。能否正确认识自己,是评价一个人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之一。世界上最困难的莫过于正确认识自己,而最有必要做的事情也是正确认识自己。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准确把握自身能力和性格特点,并及时了解自己的工作、健康、情绪状态,从而弄清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在人生定位、职业规划、婚姻家庭、人际关系等方面找到正确的答案,使人生朝正面、积极的方向发展。正确认识自己必须搞清几个问题。一是什么是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自己,就是指一个人能正确、全面认识自己的特点和长处,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认识到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集体和他人,自我的人生价值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二是怎样才算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自己,就必须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全面认识自己,既要认识自己的外在形象,如外貌、衣着、举止、风度、谈吐,又要认识到自己内在素质,如学识、心理、道德、能力等;全面认识自己,即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使缺点变为优点,不断完善自己。三是怎样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自我就是对自我的认识要与自我的实际情况相符合。认识自我不是一蹴而就的,认识自我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它需要不断探索和反思;要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比较的眼光看待自己。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认识、了解、把握自己。第一,个人要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认真思考,全面审视自己。一要全面的认识自己。我们既要认识自己的外在形象(如外貌、衣着、举止、风度、谈吐),又要认识自己的内在素质(如学识、心理、道德、能力等)。既要看到自身的优点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但同时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生世界,如果你把目光都集中在痛苦、烦恼上,生命就会黯然失色;如果你把目光都转移到快乐之中,你将会得到幸福。同样的道理,面对自己,如果你只看到自己的缺点、不足,你将会悲观失望,停步不前;如果你能看到自己的优点、长处,你将会充满信心,迎接生活的挑战。但是如果我们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不足,用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我们就会沾沾自喜,骄傲自大,停步不前,甚至会倒退。因此,为了全面认识自己,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俗话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我们每个人也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的优点和缺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我们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自己,及时发现自己的新的优点和新的缺点,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变缺点为优点,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来完善自己;三要做个有心人。要认识自己,我们必须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反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表现,总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自我观察是我们自己教育自己、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一是自身外表和体质状况的观察,包括外貌、风度和健康状况等方面的观察;二是自我形象的观察,主要是对自己在所生活的集体中的位置和作用、公共生活中的举止表现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的观察.三是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观察,包括对自己的政治态度、道德水平、智力水平、能力、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的观察;四要正确面对并掌控好自己的情绪。我们要建立与自己的联结,不断提高自我觉察的能力,为自己的情绪打分,对自己的状态做出及时的调整,从而更高效的去完成实现自己的目标。情绪影响一个人的心情心态,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行动,更会对人的大脑产生实质性的伤害。没有谁的心灵可以一尘不染,人生路上总会有困难与挫折,我们运用心理学知识,主动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心理平衡,促进心理健康。常用的方法:一是学会倾诉。倾诉是一种主动的心理调节策略,是释放心理压力最简单易行也最为见效的方法之一,是帮助自己整理思路、疏泄情绪、释放压力的过程。在受到误解、委屈或责备时,找一个自己信得过、谈得来的人,把憋在心里的话说出来,就会感到心头轻松很多,即使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会大大降低负面效应;二是学会宣泄。消极情绪集聚到一定程度就必须宣泄出来,以达到心理平衡,否则就会危害人的身心健康。懂得宣泄、适时宣泄、适度宣泄同样是种能力,对于维护心理的健康和平衡十分重要。现实生活中宣泄的方式很多,因人而异,从小小的一声叹息,到哭泣、叫喊、唱歌以及体育运动,比如打球、游泳等,都可以使因压抑产生的不良情绪得到及时的排解;三是学会转移。情绪紧张时,可以暂时离开挫折情景,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情景转移到其他事物或活动中去,使情绪得到缓解,比如工作、听音乐、看电影、散步、购物等。一些事情是人们无法改变的,既然已经成为事实,就尝试着去接受和面对,一个人不可能改变世界,事物不会因你而改变,人们所能做的,就是适应这个世界;四是学会微笑。微笑是生活中的润滑剂。一个简单的微笑,可以提高大脑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素,能消除人际紧张、化解压力、减少烦恼,能改变和调节人的情绪;五要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要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发展目标,努力方向,依据这些制定短期、中期、长期目标,定期对目标进行检查回顾,坚定信心信念,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第二,通过各种途径认识自己。一是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自身外表和体质状况的观察,我们对自己各种身心状态和人际关系等的认识,即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如自己的身高、外貌、体态、性格、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2,自我形象的观察,主要是对自己在所生活的集体中的位置和作用,公共生活中的举止表现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观察,在自我认识过程中伴随着情感体验,如由自身外表等引发的自豪、自信或自卑情绪情感,以及在自我认识、自我情感体验过程中,我们是否有目的、自觉的调节和控制我们的行为和想法。我们要善于剖析自我,深刻认识自我,更好地认识外在形象和内在自我;3,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观察,包括对自己的政治态度、道德风范、智力水平、能力、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的观察。二是通过他人评价认识自己。我们都知道“旁观者清”、“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我们要主动向他人了解自己,倾听周围的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要虚心听取他人的评价,要尊重他人的态度与评价,冷静地分析,不断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同时又要客观、冷静地分析他人的评价,科学合理地对待他人的评价,以便我们从多角度来认识自己;三是通过社会比较认识自己。自我观察和他人评价难免会有各自的主观投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社会比较更好地认识自己。我们通过现在的自己与自己的过去、未来进行纵向比较,与同龄人或者有类似经历和条件的人进行横向比较,通过更全面的纵横社会比较来正确认识自己;四是通过社会实践认识自己。我们可以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根据各种活动过程与结果来认识自己。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分析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通过组织开展活动来分析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通过读书活动,发现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及时的查漏补缺等等。通过具体的活动分析自己的表现及成果,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五是通过反思总结认识自己。我们发现在以上四个步骤中,我们都是在发现和认识自己,很多人也的确是那么做的,但还是不太清楚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我们还需要经常反思和总结自己。多写日记多记录自己,及时归纳和善于总结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更好地把握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以更好地对自己有一个全面、正确的了解。第三,自我意识的觉醒。认识自己最重要的是依赖于自我意识的觉醒。从出生伊始,我们就开始了这种觉醒,只不过,我们都是慢慢醒过来,而且不同的人醒过来的速度也有快有慢。哈佛幸福课的塔尔·宾·夏哈尔教授,他每天会用15分钟进行冥想,以此做到静心和持续的自我认知。教授因此受益良多,所以在他的积极心理学的课堂上广而告之,希望更多的人通过这个简单的操作就能更靠近幸福。冥想的实质就是与自己相处、与自己对话。说得更简单一点,就是每天找出一段时间,只关注自己的一呼一吸,这是心理与生理的“我”在做连接。而幸福呢,是需要我们整合那三个“我”以达到和谐统一。这样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冥想在自我认知中这么重要,需要我们每天每天、持续不断地去践行。第四,认识他人,反哺自我。心理学上有著名的镜子效应,就是我们通过社交,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共事,来加强与认识那个本来的自我。认识他人不是为了评价他人,而是从他人这面“镜子”去照见自己。老子的《道德经》有这样一句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认识别人需要的是智识,这个相对容易。反而是内心清明地认识自己会困难一些。所以我们积极地与他们交往,带着开放的心态,把他人当成自己的“镜子”。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投射”,就是指你会把自己的某一个特点投射到别人身上。遇见不同的人,就像能照见自己不同侧面的镜子。一个对自己不自信的人,往往更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容易指责和批判。而一个内心装满阳光的人,很难看到别人的阴暗。第五,理解人性复杂,回归本我。我们从认识“生理我”、“社会我”开始,到“心理我”的不断丰富,所有的努力都指向那个本来的“我”。认识自我不是原地画圈,而是螺旋上升的过程,而且,它没有终点。只要我们没有离开这个世界,我们就不能说我们完全认识了那个“我”。多在人世经历一天,就对自我多一天的认识。最后,我们要学会如何自我完善,在实践中不断磨炼自己成长自我。
认识自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许我们一辈子都在找寻自我的道路上行走,但是它的过程必然是精彩的,因为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人是如何变成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心中都有欲望,有欲望是好事,它可以激发我们的潜能,但欲望太多太过,则会坏事,很可能将我们带入歧途。所以,人活着,要学会放下心中的欲望,不要让欲望控制了自己,而要自己控制好欲望,让欲望成就自己,而不是毁了自己。放下欲望,不是变得没有欲望,而是保持适度的欲望,清心寡欲,学会知足,随遇而安,不强求,顺其自然。做人要懂得,人身上的优点和缺点是共存的,我们身在局内,难免一叶障目,只有走出局外,才有可能一窥全貌。人之所生一双眼,一双耳朵,其主要作用,不仅仅是用来听风看雨,更重要的是内观自己,聆听内心。内观自己,聆听内心,我们才能做到正视自己,从心而活,不因自己的长处而得意,不为自己的短处而自卑,发挥自己的优点,也接纳自己的缺点。当我们身处逆境,特别是坠入人生低谷,乃至负债累累的时候,我们要熬得住,扛得了,忍得下,但最重要的,我们要学会自我激励,然后积蓄力量,蓄势待发,如此,我们才能展望美好未来。做人要明白,当我们身处逆境的时候,别人可能会瞧不起我们,甚至嘲笑我们,这个时候的我们,不仅要承受生活的打压,更要饱受人情冷暖的摧残,心中的斗志一定会大打折扣,甚至完全丧失。试想,一个毫无斗志的人,又岂能走出人生逆境呢?所以,学会自我激励,就是为了燃烧自己的斗志,让自己重新振作起来,任千难万险,任人情冷暖,我自一往无前,无惧一切。斗志有了,人生就有了动力,剩下的,就是慢慢积累,只要积累到了一定程度,走出逆境,自然水到渠成。
菊花于秋天盛开,梅花则开于严冬;树木在春天发芽,秋天它们会落叶。我们了解了这种规律以后就知道,人生下来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我经常观想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我是谁为什么活着?第二件事,对死亡我有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当我连死都敢于面对的时候,还有什么东西会让我放不下?任何烦恼、任何傲慢和自我膨胀的心理,在死亡面前都会变得苍白无力。当我们敢于面对生死的时候,生活当中就没有什么东西能困扰我们:我们的不快乐、我们跟别人的怨恨都解决了,我们的虚荣心、傲慢心、膨胀心都消失的时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有一本小说《遥远的救世主》,根据这本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叫《天道》,剧中男女主人公,从走到一起的那一刻开始,就想着哪一天他们会分手。这个世界哪有永恒的东西?只有珍惜每个当下。当我们能正确地面对事物,正确地认识自己时,我们就能超然地去面对任何事情。当然了,你要把这种认识,印到你的潜意识里面去,在你的思维和行动里面展现出来,你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这种智慧需要我们用心去接纳,用行动去印证,当我们把信仰追求落实于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像吃饭、睡觉、刷牙、洗脸一样,每天都离不开的时候,那我们的人生就会有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和“我要到哪里去”是西方哲学常用的三个问题,是认识自己不可避免的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真正想通了,人生就再也不会迷茫和彷徨了。这不是一个纯粹的哲学问题,尽管它可能是最先在哲学语境中被直白地表达出来的。它其实持续性的存在于人类的精神世界中,虽然是以较为模糊的怀疑冲动和存在探索的目的性出现的。生命有很多不解之谜,人对自己的认知也存在认识盲区,往往不能看清楚自己的很多优缺点和品格特征。人类在使用工具之前,都会先学习了解一下工具的基本属性,也就是使用说明书,但人类却没有自己的使用说明书!其实严格意义上讲是外国社会没有人类使用说明书,但中国有,并且还是古代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现在很多人不去相信古代文化了,所以自然没有机会了解到那些知识体系了。通过借用“跳出思维”模式来带大家重新认识一下自己,来解决那三个哲学问题。人是由身体(肉体)和灵魂组成,人的主要活动都是由灵魂控制决定的,可以说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就是灵魂的不同,具体表现就是灵魂的构成能量不同。人不像手电筒那样能量单一,人的能量系统非常复杂,按照简单比喻讲,人的核心能量可以分成金木水火土五种形式,再细分可以变成十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人除了核心能量外,还有另外辅助能量,也可以分成十种不同的能量属性。总之认识自己就是明白自己跟别人的不同即区别是什么,自己天生就拥有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假如说一个人的核心能量属于火类型的,那么他可能看起来好像有用不完的精力,性格急,适合干需要耐力体力雷厉风行说干就干方面的事情等。像传统文化中讲的明心见性,就是了解自己的本性是什么特点的,就像金属,只要不发生化学变化,基本上它都是比较坚硬的,这就是它的本质属性之一。很多人应该知道一个情况,科学虽然可以做出一个身体(肉体)出来,但并不是一个正常的人,就跟植物人一样,少了神话故事中女娲吹的那口气,做出来的人没有灵魂,植物人也是灵魂不全或完全没有灵魂。因此“我从哪里来”的问题也可以换成说“人的灵魂从哪里来”,人的肉体是来源于父母,但灵魂却不是。人的灵魂包括精神思想是永生的,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永垂不朽。灵魂基本上是不会死的,死的只是人的肉体,人的灵魂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社会实践,人的灵魂有高雅高尚和低微卑劣之分,高尚伟大的灵魂永垂不朽,卑劣肮脏灵魂遗臭万年。那么要去哪里就比较简单了,想下地狱遗臭万年的就多做坏事恶事,想去天堂永垂不朽的就多做好事善事,总之一切都在于你自己的选择,你自己决定结果。
古往今来,人们不停地追问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是人类永恒的困惑,也是每个人无法逃避的终极问题。因为我们最在乎、最关注的就是这个“我”。我们的整个生活,基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而建立。但我们是否想过:究竟什么代表着我?仅仅是这个身体吗?仅仅是眼前这个会说会动、会哭会笑的五蕴身吗?通过上面的分析论述我们应该把“我是谁”这个问题基本解决了。
我们不可避免的来到这个世上,就不可避免的需要思考一些问题,比如说为何要来到这个世界,为何会是以这样的形象,这样的姿态,甚至是这样的独一无二存在于世界,这样的思考很可能是潜意识的,但每个人都会有,打瞌睡的时候,散步的时候,吃饭的时候,睡觉的时候,甚至是上厕所的时候。说了这么多,“我是谁”这个问题总算大体解决了,不知你弄懂领会了没有?“我是谁”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说简单,就是只要会说话,只要有自己的姓名,就能回答这个问题,如我是某某或某某某,如果只是这么简单,那这个问题就毫无价值和意义。“我是谁”是个人生命题或说是个哲学问题或说是个社会学论题。这个问题的价值在于其值得我们永远去挖掘去研究去探索。
在“我”的成长中,外在环境固然重要,但也只是助力,最关键的是取决于要有清晰的自我认知、明确的目标方向、不懈的坚持和努力。在这个时代,我们要干事创业成功,就必须明白了解自己是谁,自己是什么,要有充分足够的自知之明,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完全彻底真正的成功。现在我们一些人,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没有自知之明,不知自己姓什么,更不晓得自己有几斤几两,猖狂得很,轻浮得很,他们没有自己的形象,没有自己的立场,没有自己的声音,他们被淹没被消解在物欲横流时代的滚滚红尘中,在金钱在物欲中他们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在社会上他们又内心焦躁空虚双眼迷茫空洞,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将走向何方。很多人,特别是一些年轻人除了追求感官刺激与快乐以外,根本没有追求幸福的意识,也没有追求幸福的能力。
人们之所以害怕死亡,原因就是没有真正搞清弄懂“我是谁”,将这个身体当做是“我”,以为身体败坏就意味着“我”的毁灭。其实,色身只是生命延续过程中的一个朝不保夕的片断,一种不断改变的形式,并不能代表真正的“我”。“我”代表着生命的本质,是永恒且不可分割的。但身体只是由众多元素构成,时时处于新陈代谢中,处于发展变化中。而在今天这个医学发达的时代,身体的很多零件还可以更换组装,甚至使用人工替代品,其中哪有什么独存、不变的“我”呢?如果了解其中原理,我们对身体就不会那么在乎,对死亡就不会那么恐惧。恶性肿瘤,只是生命的不良发展。虽然生长在我们心中,却并不属于“我”的一部分。倘能以智慧进行观照,认清这些情绪不过是内心漂浮的影像,就不会一头栽入其中,成为被操纵的傀儡。这就需要我们对自我进行审视,认清“我执”给生命带来的危害。事实上,一切烦恼皆因“我执”而起。任何一种东西,只要贴上自我的标签,对我们就会具有杀伤力,就会让人爱,让人恨,让人朝思暮想,寝食难安。一旦将自我的标签去除,它的变化就不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了。在这个世间,每天要发生很多惊天动地的事,但真正使我们为之心动的未必有万千分之一。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随之感慨一下,就迅速抛在脑后。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将自己和那些事切实联系起来,没有对此产生“我执”。“我执”还是世间一切是非纷争的根源,是我们和他人相互抵触、难以和谐的原因所在。生活中,一个自我意识过强、处处以“我”为中心的人,必定不会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反之,那些淡化自我、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不仅深受大众欢迎,自己也能安乐自在。因为他们不必害怕“我”的利益受损,担心“我”的自尊受挫。远离这个处处作祟的“我”,也就远离了那些与“我”形影相随的烦恼。
解决“我是谁”问题的根本就是认识自己。认识自己,这是人生的根本问题,也是西方哲学的最高名言。惟有透彻生命真相,我们才能把握前进之舵,成为生命的真正主人,否则,只能是这个色身或情绪的奴隶,为他的衣食奔忙不休,为他的喜怒耗尽生命。更悲哀的是,很多人不仅劳而无功,还会由此造作恶业,使未来继续沉沦,继续受苦。当你明白了解了“我是谁”之后,你就明白真正代表“我”的是我们的灵魂即精神思想而不是肉体,肉体只是个附庸,是个有时限的载体,而让“我”永生永存的是灵魂,想到这你还会恐惧死亡吗?害怕千难万险与烦恼吗?你还会在乎“我”是谁吗?为此,我们存活于世,惟有我将无我,服务大众,无私无畏,造福社会,我们的生命才会有价值有意义并将变得永恒!惟有如此我们的灵魂才能永垂不朽!我们的精神和思想才能流芳万世!(本章完结)
2024年11月27日作于差旅途中
作者简介:熊绍君,男,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正高职称,为中国当代知名媒体人、著名正面思考者、激昂深度评论员、正量社会活动家、迥邃预判观察家、纵论思想家、宇观理论家、绍君体诗创立者、全国“今日帮扶〞活动策划创意者、倡导主推者、操作践行者。早年在省直单位供职,历任办公室主任兼团委书记、省直机关马列理论小组成员、省政府新闻网(报)社长兼总编,后至中直单位工作,先后供职多家中央新闻单位,并担任总编、总监、主编等职,现为中央直属主流媒体频道(栏目)总监兼主编,国际艺术家与企业家刊网联盟名誉总编。
他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神圣的使命感、执着的事业心及非常深重的家国情怀,还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多愁善感!他是个极富爱心怜悯心的人,心地非常善良并热衷于公益慈善事业,他已在全国上下全面开展“今日帮扶”活动,现正在积极筹备“今日帮扶公益基金会”,他把自己有限工资和积蓄大都奉献给了弱势群体及需要帮扶的人,他要把人间大爱献给人类!他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构筑和乐,创造美满,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作为自己终生的职责与追求,以“笔绘沧桑,文抨时弊;传播正量,讴歌美好;助力公平,维护权益;抑恶扬善,伸张正义〞为己任和使命,他才华横溢,能写善辩,公道正派,无私无畏,以直率敢言著称,为华夏真正脊梁与良心!他著述近六千万字,发表各类文章四千多篇,获奖一百多篇,作品散见或收录于国际国内四百多家新闻媒体和出版单位,他现在非常繁忙,但依然坚持每天著述一万贰仟字和赋诗一至二首,经常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可敬可佩!他先后研读于六所知名高等学府及院所,学从三师,知识渊博,品德高尚,论述深厚,观点鲜明,为国为民,已成一家之言,深受高层和网民读者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