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万事万物皆有其运行规律和法则,人生亦不例外,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法则。人活于世,若遵循法则跟着规律走,则顺,顺天应道,人必上道;若倒行逆施无视规律和法则,则逆,逆理违天,必上西天。每个社会人都要经历为人处世,但是并非每个人的人生际会都是相同的,要想让自己拥有良好人缘,做人成功,事业辉煌,我们就必须领会并遵循做人做事的规律和法则及技巧。做人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今天我以探讨方式帮助大家来厘清一些为人处世的规则和技巧,以便让大家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命运,为自己的人际关系加分,为自己的人生奋斗与成功助力。
古今中外,人活于世,都在追求成功与幸福。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如愿以偿,而有的人事与愿违。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缘由是多方面的,有客观的,也有主观;有外部的,也有内在的。但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没有悟道,没有学会弄懂搞透做人的法则与技巧。做人最关键的是精准地拿捏人性,巧妙地应对各种复杂局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做人的法则与技巧,以帮助大家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游刃有余。
在纷繁复杂的人生旅途中,我们时常面临各种选择和挑战。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不仅关乎个人的成败得失,更关系到人生的方向和质量。为此,我们要遵循做人的法则与技巧,牢记以下做人做事的处世忠告,就一定能悟透其中深意,我们的人生也将会越来越顺遂。
四十二、要有方圆。“方圆”之说是个形象说法,源于我国古代的钱币,外部是圆形,内部是方孔,看似朴实无华,但蕴含着人生哲理。做人也应当像这铜钱一般,能圆能方,虽未能熠熠生辉,但也有其存在的意义。做人要有方圆,是指在做人做事的过程中应该既有原则的坚定性,又有策略的灵活性,并能做到方圆结合。具体来说:方,代表正直、原则、规矩,强调的是做人的底线和做事的规矩;圆,象征圆滑、变通、适应,意味着在遵循原则的基础上,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做人要有方圆是一种处世哲学,强调在为人处世中既要坚持原则即方,又要懂得变通即圆。具体来说就是做事要方,这意味着在处理事情时要坚守原则和底线,保持正直和坚韧。方不是固执,而是坚守做人的根本和气节。明朝政治家张居正曾说:“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这强调了坚守规则和原则的重要性。做人要圆指的是在为人处世时要懂得变通和宽容。圆不是圆滑世故,而是一种周全和通融,能够替他人着想,表现出善良和宽厚。方圆并济是指在为人处世中,既要坚持原则知道方,又要善于变通懂得圆。太方容易让人显得刻薄呆板,太圆则容易显得圆滑虚伪。保持内心的稳定与外界的平衡,做到方圆并济,才能在纷繁的尘世间活得自在安然。做人要有方圆意味着在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的同时,也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人际关系。这种智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高度推崇,被视为成功的为人处世法则。
做人为什么要有方有圆?做人要有方有圆的原因在于方圆相济的人生哲学,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为人处世的一个重要方法和技巧,即做事要方,做人要圆。做事要方,意味着在做事时要坚守原则和底线,保持正直和坚毅。方是一种做人的根本和气节,代表了一个人处世为人的原则。例如,唐朝的武则天垂帘听政时,范仲淹坚持原则,不断上疏要求刘太后还政给仁宗皇帝,最终因坚持方正而受到仁宗的赏识。这种坚持原则和底线,能够确保我们在做事时不会偏离轨道,迷失方向,掌握人生的主动权。做人要圆,则是指在为人处世中要懂得变通和宽容。圆不是圆滑,而是一种周全、宽厚和通融的智慧。例如,周恩来总理在“文革”中用自己做人的变通与圆融保护了一大批老干部和许多专家学者。这种变通和宽容的态度,能够帮助我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更好地与人相处,避免冲突和矛盾。方圆相济是人生的大智慧,也是人生的至高境界。方,保证我们有坚定的原则和底线;圆,让我们在复杂的社会中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情况。正如古代铜钱的外圆内方,外部的圆代表变通和宽容,内部的方代表原则和底线。只有做到方圆相济,才能在人生中达到豁达和圆满的境界。做人要有方有圆,这一理念源自于中国古代的智慧和哲学思想。具体来说,“方” 代表的是人的根本,是我们的立场和原则,象征着刚正不阿、坚守自我、不屈不挠的精神。一个人如果没有方正的品格,就难以在人生道路上稳步前行,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圆”则是一种处世智慧,一种包容和理解他人的态度。它代表着灵活变通,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和情况。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和立场,以和谐的方式解决问题。方与圆相辅相成,一个人既要有坚定的立场和原则,又要有包容和理解他人的胸怀。这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外圆内方”的比喻,意味着在与人相处时要有圆滑的处世技巧,而在内心要有坚定的原则和目标。这种平衡的艺术帮助我们在复杂的社会中立足,赢得他人的友谊和支持。做人做事的巧妙之处在于能方能圆,方圆合一。只有将方与圆的智慧结合起来,做到该方就方,该圆就圆,才能在社会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内方外圆是人生至高境界,在《资治通鉴》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期魏文侯攻陷了中山国,大宴群臣。宴席之上,魏文侯问文武百官“你们说我是明君呢,还是昏君呢?”大多数的官员都是趋炎附势的圆滑人,纷纷说:“大王当然是一代明君了。”正当魏文侯飘飘然时,问到谋士任座,正直的任座却说:“大王是昏君。”魏文侯如被泼了一盆冷水,问:“为什么这样说?”任座回答说:“大王您获得了胜利,攻下了中山国,没有按功劳将中山国分封给您的弟弟,而是分封给了您的儿子,可见您是昏君。”魏文侯大怒,马上下令,将任座赶出去听候发落。接着问另一位大臣国相翟璜,翟璜说:“大王是明君。”魏文侯心中暗喜,忙问:“为什么这样说?”翟璜说:“古人经常说,明君的手下多是些直臣,现在大王手下有像任座这样的直臣,可见大王是明君!”魏文侯听后,立刻把任座重新请进来赴宴,并拜为上卿。“只圆不方”的人,没有原则,没有操守,没有底线,属于世故小人。像谋士任座这样“只方不圆”的人,说话不看场合,让对方下不来台,是很容易得罪人的,还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和风险。唯有像国相翟璜那样“内方外圆”,既不让人难堪,又给予别人如沐春风的温暖,实是内方外圆的至高境界。方,是规矩、框架,是做人之本;圆,是圆融、老练,是处世之道。无方,世界没有了规矩,便无约束;无圆,世界负荷太重,将不能自理。方,就是方方正正,有棱有角,这是我们立身处事的基本原则,这样我们才不会被别人所左右,不容易在世俗中迷失。圆,就是要圆滑世故、八面玲珑,就是我们在做人做事的时候,不要太极端、太鲁莽,既不能固步自封,又不能止步不前;既要讲原则,又要讲方法。为人处世,当方则方,该圆就圆。方外有圆,圆中有方,方圆相济,社会才会和谐,人生才会圆满。做人,太方正,就会不能变通,总是钻牛角尖;太圆融,就会软绵绵,如一滩软泥,或者是扶不起的阿斗。最好是,方正有度,圆融有尺,能够掌握两者的平衡。方是骨气,圆是和气;方是律己,圆是容人;方是出击,圆是承受。内方外圆,内圆外方,就是人生的大境界高境界。总结来说,做人有方有圆,意味着在坚持原则和目标的同时,也要具备灵活变通的处世智慧,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人际关系,达到和谐共处的境界。方中有圆,圆内容方,不得罪小人,以防背后被人捅刀;莫戳人痛处,伤口撒盐谁都怕。在处于劣势或不得志时,为了将来的发展,应该以屈待伸,忍得一时之忿,这是趋吉避凶的智慧,也是圆融无碍的做人之道。做人,不能心太软,需要外圆内方。方,是立世之本;圆,是处世之道。内方,就是做事要有原则;外圆,就是处世圆滑。我们可以在表面给人如沐春风,没有棱角的感觉,但是内心一定是有棱有角,懂得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凡事有个底线,并且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体系。做人,要像水,有力又温和。凡事过犹不及,心太软了,到头来伤害的还是自己,没有底线的心软,看似很善良,其实是对自己的祸害;做人,心不能太软,做到刚刚好就够,该拒绝时一定不能心软;做人,不卑不亢,有度有量,外圆内方。曾国藩的成功之道,便是外圆内方,内圣外王,内心有操守,外在表面圆润。生活本就不易,外表不圆润点,就无法顺利前进。方圆做人,要谨记在原则问题上只能处之以方,要强硬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否则,做人就很容易失去方向,做事也难获成功。做人要做到大家都喜欢,那就必须适时隐藏自己的真心,广结良好人缘,少了八面玲珑的圆场术的支持,就很可能导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来做到有方有圆方圆结合呢?清代大学士纪晓岚曾说:“做人要处世圆滑,内心中正,不同流合污而为人谦和。”这说得就是外圆内方的处世之道:做人随和而不失底线,做事有原则又灵活变通。这样,做人,能方能圆,方圆相济,才是智慧之人。方圆结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现实生活中要真正做到有方有圆方圆结合是非常不容易的,不过,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1,做事要方。方是一种坚毅、正直和原则的表现。做事有方意味着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轻易妥协。例如,坚持正义和道德标准,不拿原则做交易,不因外界压力而改变自己的立场和原则。这种坚持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和坚定,还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2,做人要圆。圆是一种周全、变通和通融的表现。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复杂情况时,懂得变通和妥协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苏轼在晚年穷困潦倒时,依然能够用调侃的方式自嘲,保持乐观的心态,这种智慧能够帮助他在困境中保持心理平衡,不被困境击垮。3,内方外圆。内方,指在内心保持正直、善良和原则性,有自己的主张和底线,不违背良心。外圆,指在与人相处时表现出圆滑世故、融通老成的态度,能够体察他人感受,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人际关系。简单来说,内方是指内在的坚定原则和正直品质,外圆则是指外在的圆通和变通。内方外圆是一种平衡的艺术,既要有内在的坚定原则,又要在外在表现上灵活变通。例如,在工作中坚持原则,但在与同事沟通时,懂得适时调整自己的方式方法,以达到更好的合作效果。4,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在处理重要或原则性问题时,要坚持自己的立场和原则。在处理日常小事或人际关系时,可以适当灵活,展现个人风格。5,换位思考。尝试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利益,以此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6,加强学习和修养。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提高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涵养,以支持“外圆内方”的行为。7,保持单纯心态。在复杂的生活中保持一种简单明了的心态,不被外界所累。8,适时调整。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对,既要有坚定的原则,也要有适当的灵活性。9,遵守道德规范和礼仪。在保持个性的同时,不忘遵守社会公德和礼仪规范。10,贡献而不占有。在工作和生活中,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但不居功自傲,不要求回报。通过以上这些原则和方法,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实践“有方有圆,方圆结合”的原则,从而在人际关系、工作以及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有圆无方就不立,有方无圆则不利。做人,只有方圆结合才能左右逢源。我们在为人处世时,要坚持坚守原则、规矩和底线,但又不能只守着一些规矩和原则,不懂得变通与调剂,不懂得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处理事务,则难免会显得呆滞和拘泥,于人于己于事都不利。我们要想在这复杂的世界里游刃有余,首先要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和原则,也就是“方”,但同时,也要有一种融入与变通的能力,即“圆”。只有方圆结合,人才能左右逢源,事事顺利。但我们要永远记住:一切的内方,都要建立在“善”的基础上;一切的外圆,都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方以立志,圆以处世,内方外圆,才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
四十三、要懂得“礼”。“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名词,是一种行事准则与修养修为,是有礼貌懂礼仪的意思,但又不全是礼貌礼仪,还包含道理、心理和素质等。我国素称“礼仪之邦”,数千年来,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礼仪制度,成为中国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事的行为规范和精神支柱,渗透于每个人的言行举止和日常生活之中,是中华民族跻身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礼仪风俗,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长期传承积淀的结果,具有鲜明的民族印记和地域特色,是一种依靠道德感化、传统习惯、思维定式、社会舆论以及宗教信仰等约定俗成的精神力量来引导人们自觉恪守的不成文规范,并世代沿袭传承,发挥着法律法规所不具备的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礼仪礼貌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并且以传统、风俗和习惯等方式固定下来。礼貌可以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很多问题,是文明社会的重要基石。礼仪礼貌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礼仪是在较大的较隆重的场合,为表示礼貌和尊重而举行的礼宾仪式。它表明一个地方、一个团体、一个国家对某人的尊重和对某事的重视;礼貌是社会交往活动中的礼节细节,它反映了一个人在道德、学问、技艺等方面通过刻苦学习和长期磨练逐渐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礼,是人最大的教养,一个不懂礼或没有礼义的人,自然是没有涵养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类心灵的花园中,最质朴、最美丽和最平凡的花朵,是人的教养。” 但这种看似质朴、美丽且平凡的东西,往往也是人很难坚持的。有“礼”走遍天下 ,“礼”是生活中的大事,做人要增加个人魅力,就必须在个人礼节上费“心思”,“礼”多好办事。做人注意礼仪的人,往往让别人觉得你做人的态度够好,够尊重他,并进而对你产生好感。做人做得好,形象礼仪是必不可少的,让人看起来喜欢、不惹人厌恶很重要,一些小的习惯和毛病很可能影响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所以,我们应该检查一下自己是否有这些不受欢迎的坏毛病,并坚决戒除。做人,如果想让人帮助,让人喜欢,就得先估计自己有什么东西是可以作为交换条件的,而这种东西又要是对方需要的,也就是说还要懂得一定送礼的学问。管子曾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可见“礼”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基础上的。别人给你钱,不是给你福报。而是你用了别人的钱,也是损自己福报。这就是说明为什么越布施越有福报,天天接受布施,反而损福报。因为用别人的钱,损自己福报。所以亲情也一样,感情也一样,什么东西都要礼尚往来,别人送给我们红包,我们也要回送人家,这就是互惠互利共享共荣。
为什么在当今社会要知礼明礼用礼?因为礼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国家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就国家而言,我国是一个文明大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大邦,发扬优良传统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就个人而言,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尊重就是礼仪。所以,要知礼明礼用礼。自古以来,人们就用“仁,义,礼,智,信”来评判一个人是否是谦谦君子。知礼,有助于我们与他人相处融洽,能让他人相信我们、接受我们,更能让自己亲近别人。守诚信,是讲信用,不失信,能够履行跟人约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诚信是一种个人修养,也是一种道德行为。只要我们知礼、诚信,才能孝顺父母,尊敬老师,善待朋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习做有礼貌、守信用、知书明礼的好公民。对个人来说,是文明行为的道德规范与标准。个人礼仪是一个人的生活行为规范与待人处事的准则,是个人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具体规定,是个人道德品质、教育良知等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对国家来说,是一个国家文化与传统的象征,所形成的是一种具有社会强约束力的道德力量,使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自觉地按照社会文明的要求,调整行为,脱弃陋习。个人礼仪从这个侧面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清初思想家、教育家、颜李学派创始人颜元曾说:“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由此可见,礼是多么重要。的确,一个人的举手投足可以反映出这个人的品德和这个国家的风尚。所以,我们在社会上立足就一定要懂礼貌,要从小就讲文明。中国的礼仪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不可忽视。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需要继承和发扬礼仪文化,以规范的礼仪、良好的品德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展示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形象和风度。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在韩国、日本等国家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然而,令人担忧的是,我们这一文化正以惊人的速度流失。一个人如果懂礼,万事就大吉,与人和睦无怨,受人敬仰尊敬,生活事业顺畅;这就是懂礼的必然回报。如果不懂礼,言语傲慢、辱骂殴打、占人小便宜,这种人谁会尊敬?无人尊重亲近的人必将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人生自然注定是失败的。俗话说“人无礼不立”。礼是一种社会秩序,如果一个人不按秩序规则办事,为所欲为,破坏了社会秩序或群体规则,那自然是危险的,受到惩罚也是难免的,最终会让自己身陷囹圄,被众人所孤立,甚至抛弃。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一种内在修养的体现。一个懂得礼仪的人,能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无论是对待同事、客户,还是家人朋友,我们都需要保持一颗尊重他人的心。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当我们成为一个知礼、懂礼、用礼的人时,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不仅能够提升个人魅力,还能为社会带来正能量。礼仪是通往成功的一把钥匙,文明礼貌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我们干事创业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破冰制胜的“法宝”。
在当今社会,礼仪不仅是个人素养的体现,也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良好的礼仪能够促进沟通,增进理解,展现对他人的尊重与关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以下这些礼仪礼节:1,注意细节。当别人给你倒水时,用手扶着杯子可以防止杯子摇晃或翻倒,表示感谢和礼貌。坐椅子时不要跷二郎腿,这不仅是不礼貌的,还可能让他人感到你不尊重他们。在给人递水递饭时,使用双手可以表现出你的尊重和礼貌。用双手递饭,特别是当给长辈或上司递饭时,是一种表达尊重的传统礼仪。它表明你对对方的尊重和感激,也可以让他们感到受欢迎和受到重视。在某些文化中,用左手递东西是不吉利的,因此最好使用右手递东西。如果你不确定该用哪只手,可以双手递,这样就不会冒犯对方了。总之,在与人交往时,表现出尊重和礼貌是非常重要的。用双手递水递饭是一种简单但有效的方式来表达你的尊重和感激。最后进门要记得随手关门,以避免给他人带来不便或危险。2,尊重他人。尊重是人际交往的基石,无论对方的身份、地位、年龄、性别如何,我们都应给予他们平等的尊重。在与他人交流时,我们要注意言辞的礼貌和谦逊,避免使用冒犯性的语言或行为。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选择,即使我们不完全认同,也要保持理解。3,热情待人。热情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当我们面对他人时,应展现出友好的态度,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温暖。在与他人交流时,我们也要积极倾听,关注对方的需求和感受,给予适当的支持。4,文明用语。当我们碰到人时,要说“你好”;送人走时,说“慢走”是一种友善和关心的表达,这表明我们希望对方在离开时能够平安顺利,这也是一种礼貌的表达,表示我们尊重对方的离开。5,尊重隐私。尊重隐私是人际交往中的一项重要原则,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隐私和个人空间,避免过度干涉或询问私人问题。同时也要保护自己的隐私,不要随意的透露个人的隐私。6,注意小礼节。擦桌子时要往自己的方向抹,以避免将污渍或水滴弄到他人身上;递刀具时要递刀柄那一端,以避免误伤他人;在听别人说话时,眼神不要游离,要保持专注和尊重,以显示你对说话者的关注和兴趣;去别人家不要随便坐别人的床;在酒桌上碰杯时,将自己的杯子低于别人的杯子也是一种礼貌和尊重的表示。这表明我们尊重对方的地位和年龄,同时也表达了对对方的敬意。尤其是当面对长辈或领导时,这种行为更显得重要,因为它传递了一种尊重和谦逊的态度。7,注重仪表。仪表是一个人的外在形象,也是展现个人修养的重要方面。我们应该注重自己的仪表整洁,穿着得体,以展现自己的魅力。同时也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对象,选择适当的着装和形象,以符合社交礼仪的要求。8,礼让他人。礼让他人是展现个人胸怀的重要表现,在公共场合或交通工具上,我们应该主动礼让他人,如让座、排队等,以体现自己的关爱。同时也要避免与他人发生争执或冲突,以维护和谐的社会氛围。9,尊重文化差异。在多元化的社会中,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习俗,避免对他人进行歧视或偏见。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时,我们要保持包容的心态,以增进彼此的友谊。10,守时守约。守时守约是展现个人诚信的重要表现,我们应该按照约定的时间和地点,准时出席各种活动和会议,以展现自己的态度。同时也要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和承诺,以维护自己的信誉和形象。11,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公共场所或与人交往中,保持情绪的平和与自控。即使遇到分歧,也应冷静表达观点,避免言语或行为上的冲动。12,公共场合的礼仪。在公共场合中,我们应该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如不大声喧哗、不乱扔垃圾等。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如避免在公共场合吸烟、不使用手机等干扰他人的行为。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我们要主动让座给需要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来做到知礼讲礼守礼有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1,注重仪表仪态,穿着得体。一个人的仪容仪表和仪态举止的修养是知礼懂礼的基础。保持整洁干净的外表,定期洗浴和更换衣物,维护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在公众场合,避免不雅的举止和体态,如不当的站姿、坐姿、行走方式,以及不恰当的表情和动作。2,言谈举止也是礼仪的重要部分。言行举止要符合场合,注意对象,在交流中,应保持诚恳、亲切的态度,并使用文明礼貌的语言。避免粗俗的言辞和不必要的冗长发言,力求交流简洁而得体。3,着装要符合身份和场合,展现适当的风采。在校园中,穿着应整洁、得体,体现出学生的精神面貌和积极态度。4,公共场所的礼仪同样不可忽视。在会场、医院、影剧院等场所,应保持安静,尊重他人。在参加升旗仪式等重要活动时,应保持庄重,表达对国家的尊重和敬意。5,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行走、问路、乘车还是购物,都应遵守相应的礼仪规范,展现出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6,学会倾听,给予他人充分的关注和尊重。7,注重细节,如准时赴约、礼貌用语等。8,培养感恩的心态,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谢。
“礼”,是客观存在的一种人类行为,源自中国儒家;《礼记》是“礼”的集大成著作。学习领会“礼”,再读一读《礼记》,则懂礼而行无过矣。小至个人,大至国家,礼仪与实力相辅相成。人类正是因为懂礼,讲礼,守礼,而使得彼此关系更加和谐融洽。正所谓“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重视“礼”,可以解决或避免很多冲突关系和人生难题。《菜根谭》里写道: “有教养的人,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 懂礼有教养的人,看重细节,重视格局。有礼义之人,注重人品,侧重道德。讲礼貌,讲道义 有教养的人,通常都会让身边的人感到舒适。一个懂得讲礼貌,讲道义的人,懂得顾忌别人的感受,懂得将心比心,也会尽量做到感同身受。真正有礼义的人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是装不出来的,是骨子里默默地透露出来的,而这些人总能给人一种恰到好处的舒服感,以及恰如其分的愉悦感。愿我们都成为一个有礼义的人,讲究分寸,讲究礼貌,看重道义,说话让人喜欢,做事让人心安,做人让人想念。(未完待续)
2024年12月19日作于调研途中
作者简介:熊绍君,男,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正高职称,为中国当代知名媒体人、著名正面思考者、激昂深度评论员、正量社会活动家、迥邃预判观察家、纵论思想家、宇观理论家、绍君体诗创立者、全国“今日帮扶〞活动策划创意者、倡导主推者、操作践行者。早年在省直单位供职,历任办公室主任兼团委书记、省直机关马列理论小组成员、省政府新闻网(报)社长兼总编,后至中直单位工作,先后供职多家中央新闻单位,并担任总编、总监、主编等职,现为中央直属主流媒体频道(栏目)总监兼主编,国际艺术家与企业家刊网联盟名誉总编。
他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神圣的使命感、执着的事业心及非常深重的家国情怀,还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多愁善感!他是个极富爱心怜悯心的人,心地非常善良并热衷于公益慈善事业,他已在全国上下全面开展“今日帮扶”活动,现正在积极筹备“今日帮扶公益基金会”,他把自己有限工资和积蓄大都奉献给了弱势群体及需要帮扶的人,他要把人间大爱献给人类!他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构筑和乐,创造美满,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作为自己终生的职责与追求,以“笔绘沧桑,文抨时弊;传播正量,讴歌美好;助力公平,维护权益;抑恶扬善,伸张正义〞为己任和使命,他才华横溢,能写善辩,公道正派,无私无畏,以直率敢言著称,为华夏真正脊梁与良心!他著述近六千万字,发表各类文章四千多篇,获奖一百多篇,作品散见或收录于国际国内四百多家新闻媒体和出版单位,他现在非常繁忙,但依然坚持每天著述一万贰仟字和赋诗一至二首,经常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可敬可佩!他先后研读于六所知名高等学府及院所,学从三师,知识渊博,品德高尚,论述深厚,观点鲜明,为国为民,已成一家之言,深受高层和网民读者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