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万事万物皆有其运行规律和法则,人生亦不例外,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法则。人活于世,若遵循法则跟着规律走,则顺,顺天应道,人必上道;若倒行逆施无视规律和法则,则逆,逆理违天,必上西天。每个社会人都要经历为人处世,但是并非每个人的人生际会都是相同的,要想让自己拥有良好人缘,做人成功,事业辉煌,我们就必须领会并遵循做人做事的规律和法则及技巧。做人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今天我以探讨方式帮助大家来厘清一些为人处世的规则和技巧,以便让大家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命运,为自己的人际关系加分,为自己的人生奋斗与成功助力。
古今中外,人活于世,都在追求成功与幸福。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如愿以偿,而有的人事与愿违。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缘由是多方面的,有客观的,也有主观;有外部的,也有内在的。但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没有悟道,没有学会弄懂搞透做人的法则与技巧。做人最关键的是精准地拿捏人性,巧妙地应对各种复杂局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做人的法则与技巧,以帮助大家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游刃有余。
在纷繁复杂的人生旅途中,我们时常面临各种选择和挑战。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不仅关乎个人的成败得失,更关系到人生的方向和质量。为此,我们要遵循做人的法则与技巧,牢记以下做人做事的处世忠告,就一定能悟透其中深意,我们的人生也将会越来越顺遂。
五十七、得到了也要半推半就。“半推半就”的意思是形容心里愿意,表面上却推辞的样子。具体来说,“推”表示推辞、拒绝,“就”表示靠近、接受。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一边推辞,一边又接受,表现出一种假意推辞的姿态。这个成语出自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半推半就,又惊又爱,檀口揾香腮。”在现代汉语中,“半推半就”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在面对某种请求或诱惑时,虽然内心愿意,但表面上却做出推辞的样子,显得有些犹豫和做作。半推半就是形容心里愿意,表面上却推辞的样子。得到了也要半推半就,是因为人都爱面子,我们自己争取到的机会、或者人家一推举就答应,万一我们表现得不好,甚至被大家轰下台,那多么的没面子,所以这时就要学会做做姿态,不妨半推半就,这样既显得自己谦虚,万一没做好也有退路。中国由于受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奉行中庸、含蓄、谦虚和低调之道,普遍表现为谦谦君子,不这样就会遭到人们的非议或指责。所以,当人们得到某种利益和荣誉或职位时,常常会说些却之不恭,受之有愧的话,最后说取得这个荣誉职位是组织领导对我的厚爱偏爱,我诚惶诚恐,这个荣誉应给比我做得更好更优秀的同志,今后我将以此为动力、为新的起点,加倍努力工作,以不辜负组织领导和同志们对我的关心与期望。这也就通常所说的获奖感言。如果不这样说,不这样做。人们就会说你不谙世事,不会做人,不懂谦虚与感恩。在中国做人做事就是要低调内敛、谦虚礼让,即使得到了也要半推半就,这才符合大众心理,才让人易于接受和认可,人生路上才会走得更快更稳更好。
中国人,与西方人相比,相对不太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往往会是首先按照别人的意愿去做事,把别人的意愿放在首位,把个人意愿放在其次。“半推半就”,表明人们内心是有冲突的,同时,也是人们处理内心冲突的一种行为方式,是一种压抑之后的妥协心理和行为。“半推半就”,其实并不只是女人的行为方式,而是男人与女人共同的日常行为方式。当领导表扬我们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会首先表示一番谦虚,表示这样高的荣誉让我“受之有愧”,表示应该把荣誉让给别人。而受到表扬之后,回到家里,自己就会悄悄地高兴半天,甚至会乐得大笑失声。当领导给予我们职务提拔时,我们也一定是首先严肃认真地表示自己有些担心难以担当重任,而内心却想着“此重任,非我莫属!”有这种行为模式的人,一般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其竞争力也会相对弱一些,他们承担责任的能力或者信心会比别人低一些。西方人在参加体育比赛前,总是会放出狂言说“我们一定会取得胜利”,而中国的运动员在比赛前,总是会说“这是一场恶战,对手太强大,我们要想取得胜利将是非常不容易的,是相当艰苦的。我们只有抱着拼的心态与对手拼死一搏。”这样的放言和行为表达方式,就是一种“半推半就”的模式,表面上看,我们好像是要把冠军的荣誉让给别人似的,其实,内心还是挺想得到冠军的。一旦自己真的失败了,把失败归因于对手的强大,这样可以原谅自己的失败;一旦自己胜利了,就可以说这是我们奋力拼搏的结果。只承担胜利的享受,不承担失败的责任,这已经是中国人习惯了思维方式,是“二等公民”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因为这样做即半推半就是有好处的:1,顺从他人,减少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2,“推”和“就”,如果协调得好的话,成就了他人的同时,也达成了自己的内心愿望,减少了心理内部的冲突。3,借力发力,节省了自己的力气,借助他人的行为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目的。4,可减轻自己的责任,让人心安理得。5,进可攻退可守,让人进退自如,不失面子。从男女角度来说,可激发男人的征服欲和探索欲,男人天生具有征服欲和探索欲,半推半就的态度可以让男人感受到一种挑战,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动力去追求你。这种态度既保持了你的矜持,又让男人觉得你有一定的神秘感,从而更加着迷于你。也可保持新鲜感和神秘感,在感情中,过度的坦诚和直接的表达会让关系变得平淡无奇。适当保留一些秘密和保持一定的距离,可以让感情保持新鲜感和神秘感。男人喜欢慢慢探索和了解你,而不是一下子了解透彻。还可调节感情的温度,半推半就可以调节彼此关系,避免感情过热或过冷。适当的冷处理可以让男人意识到你的重要性,珍惜和你在一起的时间。这种若即若离的态度可以让感情更加稳定和持久。半推半就更可增加互动的乐趣,在互动过程中,半推半就可以让互动更加有趣和富有挑战性。不过,半推半就也有害处,主要表现在:1,“推”和“就”,如果协调得不好的话,成就了他人,却委屈了自己,压抑了自己的欲望和要求,个人愿望和情感不能及时地得以表达,不能主动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2,半推半就,让别人难以明白我们的内心真实愿望与要求,别人就会忽视我们的心理需要和个人意愿,最终别人做的事情,就可能难以实现我们的愿望,甚至违背了我们的个人意愿。3,对自己的行为不敢于承担责任。4,压抑久了,只管逆来顺受,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真正地想要什么了。中国人为什么会喜欢采用这种“半推半就”的行为方式呢?因为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礼教,这样的封建礼教“存天理,灭人欲”,也灭掉了攻击性和创造力,让人们都不敢主动去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更不敢去表达自己的个人意愿。这样会让我们贻误和错失很多良机,或造成很多误会误解,甚至可能导致终生遗憾。今后,我们是否也要学习一下西方人的表达方式呢?学会坦率地表达,喜欢就直接说喜欢,不喜欢就直接说不喜欢。“己之不欲,勿施于人”,尊重别人的同时,也尊重自己;把别人当人,千万别把自己不当人;把别人当成是一等公民的同时,千万别把自己当成“二等公民”。过去我们喜欢让自己变形来容纳别人,今后我们是否也可以学习西方,主动出击,争取自己想要的?但在中国的传统观念和文化理念里,学会如何“推”比学会如何“就”,对我们来说,似乎是更重要一些。当然了,我们也可以兼顾中国文化的变通性,更加灵活地去使用“半推半就”的行为方式,比如,当我们喜欢的时候,就“半推半就”,最终还是“就”了;当我们不喜欢的时候,就“半就半推”,最终还是“推”了。“大丈夫,能伸能屈”,“深入浅出”,“进退自如”,我们完全可以发明出“全推全就”、“全就全推”等各种更加灵活的行为方式。
五十八、深藏不露。深藏不露是指隐藏自身的才学、技艺,而不表现出来。比喻人有知识才能但性格内敛,不爱在别人面前卖弄自己的才能。深藏不露的人生智慧是一种大智若愚的境界,它要求我们在关键时刻保持冷静、谦虚谨慎、不轻易显露自己的实力和成就,它能够帮助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护自己并取得成功。历史上有很多例子展示了深藏不露的智慧。例如,三国时期的司马懿为了保护自己,假装生病七年,即使面对曹操的密探,他也能保持镇定,最终成功躲过了曹操的怀疑,并最终成就大事。还有就是刘备在与曹操“煮酒论英雄”中,通过假装害怕打雷来掩饰自己的雄心壮志,从而避免了曹操的猜疑,最终创建了蜀汉。在现代社会,深藏不露的智慧同样重要。在社会上,过于张扬容易招致他人的嫉妒和攻击,而谦虚低调则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例如,谦虚低调的人不会轻易炫耀自己的成就,而是通过虚心向他人请教来不断提升自己。此外,在商业竞争中,保持低调也能避免成为竞争对手的靶子,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鬼谷子》中说:“圣人之道,在隐与匿。”深以为然,一个人如果过于招摇,就会无端给自己招致过多的非议。唯有懂得深藏不露的人,才能行稳致远,要么恣意人生,要么终成大器。《周易》中也言:“吉人寡言语,躁人之辞多。”越是在高处的人,越不会炫耀自己,那些卑贱的人,总是夸夸其谈,不知言多必失的祸害。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要暴露动机,做事欲扬先抑。《菜根谭》有言:“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他攫人噬人手段处。”老鹰假装睡着,老虎假装生病,正是他们捕捉猎物的手段。我们想要得到什么,不能提前告诉别人,反而要伪装自己,用一些虚假的动作来迷惑别人。诸葛亮在“空城计”中,看似什么都没有做,但是他却不动声色地做了这几件事:让书童陪伴他,到城楼上弹琴,尽量伪装成胸有成竹的样子;打开城门,让对手不敢直接进入;让百姓在门口扫地,让对手产生“百姓是不是士兵”的疑惑。我们有好的计划,不能“抢先发布”,万一我们做不到,别人会笑话我们;万一我们积极在做,别人会阻止我们;要是我们的计划,适合别人,别人会比我们动作更快。不管是革命,还是建设,也无论是赚钱,还是学习,我们都要低调安静地进行,适当用一些伪装术,让对方不清楚我们的动机。避开了别人的竞争和打击,我们实现目标会更加容易一些。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我们把自己放在暗处,能进能退,让人防不胜防。鬼谷子有言:“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保持低调,是成大事的征兆,在别人毫无察觉的时候,就已经走远了;贪慕虚荣的人,总是哗然取众,事情还没有做,就闹出很大的动机,输得一塌糊涂。话说有两个禅师,去乡间化缘。一个禅师,总是低着头,微笑着向别人讨要;一个禅师总是昂着头,向别人索要。回禅院的时候,昂着头的禅师,提着空袋子说,他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也一把年纪了,凭什么要向别人低头。低着头的禅师,弓着腰,把米袋子背起来说,走出禅院,就再也没有什么“影响力的人”,只有可怜的人。由此可见,不同的做人方式,成就不一样的人生。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案例以及现代社会的实际例子,告诉告诫我们做人做事必须深藏不露,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了“深藏不露”的内涵并付诸实践时,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健。
我们深藏不露,藏些什么呢?深藏不露是一种卓越的才能,它强调的是在适当的时候隐藏自己的才能和实力,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冲突。这种智慧在古代谋略家如鬼谷子等人的思想中得到了体现,是做人做事的顶级智慧,我以为人活于世,要着重藏好以下几个方面:1,以身藏势,谋定后动。鬼谷子认为,能够成大事的人,多半都是:有以平素之者。”这话简单解释就是说:成大事的人,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暴露自己的情绪,他总是淡定安详、不露声色。的确如此,有时候,成功和失败者的根本区别不是才能和努力,而是看你是否沉得住气,司马懿就能够以身藏势,所以笑到最后。三国时期的司马懿,出身名门,少年时期便以聪明著称,更被断言为“非常之人”。建安六年,时任司空的曹操,听闻司马懿的聪慧后,想要征召他。但当时时局混乱,司马懿为明哲保身,便装病谎称自己患有风痹症,这一装,竟装了七年。中途曹操多次派人查探虚实,但即使密探拿银针在司马懿脚上乱刺,他依然面不改色,曹操这才相信司马懿是真的病了。后来,曹操统一北方,成为三国霸主,此时他再次找到司马懿。司马懿顺水推舟,答应了曹操的应征,此举,既成全了曹操的爱才,也为自己谋得了明主。正是这份谋定后动的藏势之智,才让司马懿扶摇直上。古人云:“静不露机,云雷屯也。”为人处世应当收敛锋芒,就像雷雨蓄而不发,其实是在等待最佳时机。倘若为了追求一时的利益,暴露自己的全部底牌,却被提早踢出局,反倒是得不偿失。在对手面前藏势,就像穿上了坚固的铠甲,不仅刀枪不入,还能在隐处积蓄能量。 所以,藏好自己的野心,稳住心神,静待时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我们终能钓到自己想要的那条大鱼。2,以心藏情,宠辱不惊。林清玄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人生就像起起伏伏的心电图,酸甜苦辣咸我们都要尝个遍,所以,最好的应对姿态,便是心胸豁达,当我们能够平静地面对每一个波澜,我们就得到了一生幸福顺遂的真谛。唐代诗人王维出身优渥,再加上过人的才华,21岁便当上了状元,他不仅在文学上有深厚的造诣,还擅长诗歌、书法和绘画,而且深受禅宗影响,有“诗佛”之称。然而,因为他的自大,手下人用黄色舞狮的表演触怒了皇上,因为黄色是皇家才能用的颜色,就这样,刚当上太乐丞的王维,就被变为了参军,放逐到济州。王维的地位,瞬间从高峰跌落至谷底,但被放逐的王维,心态上并没有任何的抱怨。他在济州结识了各种奇人,僧人、道士、名士......王维甚至还把他们写进诗中,创造了佳话。别人眼中的贬谪,在王维眼中,更像是公费旅游。后来,王维的结发妻子因难产离世,他悲痛万分,余生更是终身未娶。但他始终不曾向外人倾诉过自己的苦,仍旧心态平和地过好每一天。正是因为王维淡然的心态,才让他能够在不动声色中默默消化痛苦,终酿成了美好的诗篇,赢得“诗佛”的雅号。作家雪小禅说:生活从来如此,轻得像鸿毛,却又重得如泰山,关键是看拿什么样的心境,去举这根叫生活的杠杆。举得好,就是举重若轻;举得不好,就是泰山压顶。” 是的,生活总是悲喜交加的,每个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或许我们无法逃避,但我们可以选择微笑面对。唯有保持宠辱不惊的情绪状态,才不会在一次打击下就一蹶不振,才能够在人生的苦痛之中品咂出生命的真正意义。 3,以脑藏智,大智若愚。曾经有人预设这样一个好玩的问题:“一位男性无意中闯进了女浴室,最好的回答方式是什么?有人说是对不起,我走错了;有人说我什么都没看见......”评论区里的最佳答案是退出,然后说一句:“对不起先生。”看了这个答案,真是让人不禁哑然,仔细想一想,又觉得这个人用装傻的方式避免了一场冲突,真的很智慧。很多时候,自作聪明不是真聪明,懂得藏的人,才是真聪明。三国时期的杨修,就是因为卖弄自己的小聪明,招致了杀身之祸。曹操的府上在修花园,修好后,工匠请曹操来过目。曹操什么话都没说,只是在门上写了个“活”字。一旁的工匠面面相觑,不知道曹操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这时一旁的杨修开口说道:“门中加一个活字,不就是‘阔’吗?曹公一定是嫌门太阔气了,要低调一点,把门修窄一点。”工匠们重建了园门,又把曹操请来,曹操很满意,还问是谁看透了自己的心思。还有一次,有人进贡曹操一盒酥,他还是一言不发,只是在盒子上写下“一合酥”。杨修看到这三个字,便将糕点拿去和大家一起分着吃。曹操见杨修此举,问他原因,杨修答:“盒子上写着‘一人一口酥’,我不敢违抗曹公的命令。”曹操的心思第二次被杨修看穿,内心不悦。后来,杨修把曹操的“鸡肋”军令,解读为:“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曹公的意思是班师回朝。”曹操得知之后,大发雷霆,不听杨修的辩解,便命人将他拉出去砍了。杨修或许到死都不明白,正是自己引以为傲的小聪明,把自己送上了绝路。《鬼谷子》中说:“决人之诈,不愤于信。”简单说就是,当你察觉出来别人的狡诈之处,你只要心里有数,就千万不要表现在言语上。为什么?因为对一个疑心很重的人来说,你过分领会他的意图,他就会对你很有忌惮,你深藏不露,反倒让他觉得你忠诚可靠,值得信任。可是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总觉得自己很厉害,但凡看透了别人的心思,就想表现在嘴上,但凡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恨不得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殊不知,最终因为小聪明却把自己逼上了绝路。其实,真正有智慧的人,从来都是低调不张扬的,因为,水深不语,人稳不言,他们有时候宁愿装傻。4,以口藏言,三缄其口。古语云:“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比能言善辩更重要的是,懂得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生活中大多数烦恼,都来源于言语,倘若不管不顾,只是满足自己的倾诉欲,必定是要吃大亏的。早年间的曾国藩,就因为不懂得“藏言”,吃了许多亏。初入官场时,曾国藩时常上奏,直言不讳指出皇帝的缺点,引得皇上勃然大怒。幸亏其他官员的劝阻,曾国藩才免于一难。他指出同朝官员贪财好色的问题,因此给自己树立了很多政敌。在官场上经历了很多磨难后,曾国藩开始反思自己,以后谨言慎行。后来,曾国藩再同旁人谈话时,总是小心翼翼。不仅最后一个发言,还在发言前一声不吭,认真记录下同僚们的发言。 鬼谷子说:“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意思是,如果一个人,无论遇到任何事情都不喜形于色,保持沉默寡言,那么他必定感情深沉,是一个可以保守秘密和值得托付的人,没错,最终曾国藩成为晚清重臣,为皇上所倚重,名扬千古,正是因为这个道理。话太多,是导致失败的原因之一,逞一时的心直口快,给自己带来的往往是万千的烦恼与束缚,甚至丢掉性命,惜字如金,情绪稳定,才会给人一种稳重靠谱的感觉,反倒更值得信任与尊重。所以,真正的智者,把是非曲直全藏在心中,从不外露,不是他们笨,而是他们懂得祸从口出的道理,没有把握的事情,他们宁愿什么都不说。在《鬼谷子》最经典的处晦术中提到:阳无阴不生,刚无柔不利,明无晦则亡。”简单说意思就是:阴中要有阳,阳中要有阴,刚中必须带柔,柔中也一定要带刚。这话表面上好像是在说一个人要阴阳协调,刚柔并济,实际上是在提醒人们在处世中的隐藏智慧。如果一个人太过于光明,刚正,总在暴露自己,凸显自己,不懂得隐藏自己,那么往往就会招致祸患。毕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深藏不露,才是做人的顶级智慧。要始终明白并记住:隐藏锋芒,韬光养晦,才能积蓄力量,等待一击必中的机会,成就大业;隐藏情绪,宠辱不惊,才能做到顺境不骄,逆境不悲,掌控自己的人生;隐藏实力,懂得装傻,才能保全自我,避开祸端,拥有一生顺遂;隐藏言语,沉默不语,才能得到贵人的依赖与信任,大器晚成。藏言,言多必失,谨言慎行;藏锋,隐藏实力,厚积薄发;藏器,待时而动,顺势立业;藏心,荣辱不惊,从容以对;藏拙, 适时示弱,以柔克刚;藏巧,大智若愚,厚道处世。人生在世,懂得藏,便懂得了人生成长的智慧。
人为什么要深藏不露?我认为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避免树敌招惹麻烦。高调行事容易招致他人的嫉妒和敌意,聪明的人懂得韬光养晦,避免成为众矢之的。低调反而能让他们更好地保护自己,避免不必要的麻烦。2,积蓄力量,待机而动。真正聪明的人往往选择在关键时刻展现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在平常时刻炫耀。他们懂得积蓄力量,等待最佳时机,这样不仅能最大化地发挥他们的作用,还能在关键时刻获得更大的成功。3,隐忍和避免过早暴露动机。在许多情况下,聪明的人选择隐忍,不轻易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这种隐忍的智慧让他们在面对挑战和困境时,能够冷静应对,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同时,隐藏自己的动机和计划可以避免过早暴露而遭到竞争者的打击。4,谦逊和赢得他人信任。谦逊不仅让人显得更有风度,还能赢得他人的好感和信任。聪明人通过谦逊的态度,让自己看起来更容易接近,从而在社交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5,保全自身,避免灾祸。低调行事的人可以避免引起他人的注意和敌意,从而减少灾祸的发生。正如道教祖师之一、道教四大真人之一亢仓子所说:“鸟兽居欲其高,鱼鳖居欲其深。夫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亦不厌深渺而已。”在竞争激烈或危险的环境中,隐藏自己的实力和能力可以保护自己免受不必要的麻烦和攻击。例如,高手在关键时刻才出手,是因为他们知道过早暴露自己可能会引来更大的危险。6,保持竞争力,避免警惕。在某些领域,隐藏自己的实力可以让自己保持竞争力。如果一个人总是表现出很高的能力,其他人可能会开始警惕并防范他,从而增加他的冲敏难度。相反,如果一个人保持低调,其他人可能更容易放松对他的警惕,从而让他更容易获得成功。深藏不露的人懂得在适当的时候积蓄能量,等待最佳时机再行动。7,心理平衡,赢得尊重。懂得谦逊、低调的人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建立良好的社交圈。谦逊和低调有助于保持心理平衡,避免因过于张扬而引发冲突。深藏不露的人往往内心更为强大,他们知道在适当的时候展现自己的实力,而不是无谓地炫耀和嘚瑟。8,专注于事业和目标,减少干扰。过多的曝光和炒作只会分散自己的精力,影响自己的事业发展。因此,保持低调可以让自己更好地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和目标,也可避免争议,我们自己的言行举止可能会引起别人的不满和争议,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选择保持低调,以避免这些不必要的麻烦和争议。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每个人都渴望展现自己的才华和实力,然而,真正的智者却懂得在关键时刻深藏不露。他们深知,只有保持低调,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古往今来,无数事实已经证明,那些能够坚守内心、不轻易显露的人,往往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出更大的能量,取得更加卓越的成就。智者深藏。 春秋时期,楚庄王继位三年,都没有颁布命令,也很少过问政事。手下的大臣非常着急,小心翼翼地说,一只鸟,落在南山上,三年都没有飞,也没有叫,这是什么鸟呢?楚庄王说,三年不飞,是用来长羽毛,“不叫”是用来观察的。以后,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后来,楚庄王把有污点的大臣都清除了,启用了九个大臣,六个处士。朝野上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往后,楚国打败了齐国、晋国等,成为了当时的霸主之一。子说:“大器晚成,大音希声。”贵重的器物,制作起来很麻烦,因此很耗时;巨大的声音,不是喊破喉咙,而是非常特别的声音。 哪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有的是“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在这复杂多变的社交网络中,我们如何来恰当地展现自我,既不失真我风采,又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与纷争,成为了许多人深思的课题。深藏不露,作为一种处世哲学,不仅体现了高度的自我控制与智慧,更是一种在纷繁世事中保持内心宁静与平和的艺术。那我们如何来做到深藏不露?明代思想家袁了凡说过:“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个人越聪明,越懂得收敛自己;对于人生的过失,也能够涵养。愚昧的人,才喜欢夸夸其谈,遇到任何事情,都“直言不讳”,就像眼里容不下一粒沙一样。有一位哲学家说过:“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一无所知’。”诚然,知于不知,其实是对心智的一种把控。一个人要真正做到深藏不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1,深藏言语。做人要谨言慎行,不要轻易揭人短处,在人际交往中,每一句话都如同千丝万缕的丝线,牵扯很多方面,可编织出温馨和谐的图案,也可能不经意间扯断牵连的纽带。深藏不露的人,深知言语的力量,他们如同经验丰富的织工,精心挑选每一句言辞,确保它们既能传达意图,又不至于伤人害己。揭人短处,往往源自于内心的浅薄与不成熟。它像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在刺向他人的同时,也暴露了自己的狭隘与无礼。深藏不露者明白,真正的智慧在于理解与包容,而非通过指责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他们懂得,每个人都有其不为人知的脆弱与不足,尊重这些隐私,就是尊重人性的复杂与多面。真正聪明的人“不言人过,常言人长。”有这样一个故事:舜帝在雷泽一带捕鱼的时候,看到一些年轻人把深水区占领了,而老弱的人只能在浅水区。因此,老弱的人收获很少。但是老人们没有办法和年轻人争执,只能望洋兴叹。这样的情况,令人气愤。但是舜帝没有说出来,而是赞美年轻人捕鱼的方法和捕到了很多的鱼,说老年人没有年轻人厉害,闭口不谈年轻占领深水区的过错。一年之后,当地的年轻人都主动把最好的捕鱼位置让给老人们。袁了凡给舜帝点赞:“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转之,此良工苦心也。”用一万句话来批评一个人,不如用几句话来鼓励一个人;用一个月的时间来争吵,不如花一天时间,做一件事。深藏不露的人深知这一点,他们在言语上总是力求简洁明了、切中要害。他们不会浪费时间在无意义的闲聊与废话上。在他们看来,每一句话都应该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因此,在与人交谈时,他们总是能够迅速捕捉到对方话语中的关键点,并给出有针对性的回应。这种高效的沟通方式不仅让他们赢得了他人的尊重与信任,也让他们在处理事务时更加得心应手。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曾以生动的例子说明了言简意赅的重要性。他观察到青蛙、癞蛤蟆、蚊子等生物昼夜不停地叫唤却无人留意其声,而公鸡一打鸣、家犬一叫却能立刻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个例子深刻揭示了废话的无效性与恰到好处话语的力量。深藏不露者正是从中汲取了智慧与启示,他们懂得在沟通中注重质量与效率而非数量与频率。他们深知有效沟通的关键在于准确传达信息并激发共鸣而非空洞无物的长篇大论。因此,在与人交谈时他们总是能够言简意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并引导对方深入思考。这种沟通方式不仅提高了交流的效率也增强了彼此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深藏不露之人的言行之道体现了高度的自我控制与智慧。他们谨言慎行不轻易揭人短处;谦虚低调不轻易标榜自己;言简意赅不说无价值的废话。深藏不露的人少说多做,知道行动比言语更有价值和意义,孔子说:“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也就是告诉我们,行动比言语更重要;鼓励比批评更容易。藏住丑陋的事情,不予评议、指责,弘扬美好的事情,一生都这样做,我们也会变成君子。 2,深藏智谋。静观其变,心知肚明。一个真正有智谋的人,或者说真正修炼谋略到位的人,总会让人察觉不到他们在使用谋略。《礼记·中庸》里有这么一句话:“君子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深藏智谋的人,是很懂人情世故的,也是深谙人性的,以至于在与人相处的过程里,会保持着一种中庸的智慧。人活于世,既要懂得提升见识和眼界,同时也要明白藏好智谋。倘若藏不住自己的智谋,轻易就亮出了底牌的话,自然在对方看来就露出了软肋,暴露出了弱点。如此,就将自己代入了一种被动的局面里,容易被人拿捏,遭人算计,进而自始至终都无法让自己赢一次。反之,善用中庸之道,懂得人情世故之人,会藏好自己的智谋,并且还会在暗处不断地强化智慧,藏锋不露。显然,深藏智谋的人,他不是一味地避让,也不是在示弱,更不是在表现自己的无能懦弱。他们只是在选择以一种以曲求伸,韬光养晦的智谋来逐渐地靠近自己的目标。成熟的人,有智慧的人,不会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浪费自己的专注力,也不会因为一些琐屑的事情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当一个人不具备相应的条件来为自己的目标赋能的时候,那么自身最为重要的资源就是时间。因为一个人从来的优势都是建立在时间上,当一个人不具备资源来实现目标时,时间就是属于自己最大的优势。有一句口头禅:“我只是看看,不说话。”很多事情,你本知道,但是你不会说出去。因为你的智慧再多,也不能真正和别人感同身受。你的安慰,显得无力;你的说教,显然是一己之见。一个人可以进步,不是比别人更厉害,而是不断超越昨天的自己。如果是“人比人”,那就会“气死人”。《左传》里记载,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苟瑶率大军讨伐郑国,郑国招架不住,请齐国出兵救援。齐国的大将陈成子带着齐军,迅速赶到郑国。苟瑶害怕了,一边撤退,一边派使者去见陈成子。使者说:“陈家人,本来住在陈国,但是陈国被楚国灭了,郑国也参与了这件事。晋国这次行动,是为了调查此事。顺便问候一下,您对陈国是否担忧。”使者的话,分明是借口。但是陈成子却就坡下驴,等晋军离开后,他也班师回朝了。任何一件事,都有来龙去脉,但是总有一些人,“欲盖弥彰”。因此,有智慧的人,会把事情看透,但是他不会暴露自己的“智慧”,而是随着对方的改变而改变。不管一个人读了多少书,思考了多少问题,也有不能企及的地方。因此,学会观察,难得糊涂,就不会露出自己的“无知”了,最重要的是,还能通过观察,让自己更加聪慧。3,深藏身体。力不用尽,留下余地。有一头驴,到了黔地,遇到了老虎。它嘶鸣着、愤怒着、使劲踢着腿。所有的套路都用过了。老虎看清楚之后,就不害怕驴了。这就是黔驴技穷的故事。不到关键时候,不要把所有的力量使出来,否则会被对手看透,并且让对方有了“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智慧。当你保留一部分力量的时候,你就会显得“高深莫测”,对方就会畏惧你。平常,我们可以卷起裤脚,轻易走过小溪,但是不敢游过大河。这就是浅水和深水的区别。每个人的身体里,都蕴含着力量。但是要藏起来,不能恃强凌弱,也不能愤怒到极点。否则,你很快就会到“强弩之末”的境地,显得非常疲软,就是一个孩子,都可以胜过你。4,深藏能量。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就会发现一个人突然的爆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能够一直保持着稳定的输出。生活里,很多人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一开始是极具爆发力的,富有斗志,可往往没过几天就没劲了。这些人也许在百米赛跑上能够跑出不错的成绩,可对于长跑马拉松来说,问题就出现了。因此,人在这一生当中,但凡想要赢在最后,就需要让自己学会从长远去看,为了保证自己走得更远更稳,就需要及时地补给能量。做到深藏不露地藏住能量,不卑不亢,从容低调地做好自己。有了能量,就好比有了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然后可以能够在漫长的人生路途里,给到自己不断粮食的状态,可以更自信地做好自己的事情。人最怕的事情是,明明是熬过了昨天,挺过了今天,却偏偏没有扛住明天。 所以,不论发生什么事情,熬过去很重要,扛过去很重要。要熬,要扛,就需要让自己准备好长久不衰的能量,这种能量可以给到你熬下去、扛下去的底气和力量。因此,深藏不露的人,也都喜欢藏住自己的能量,保证自己在需要打持久战的时候,真正能够拿捏住。《周易》有言:“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有智谋的人,总会藏着一些东西,不会轻易表现,只有等待到了恰当的时机时,才会真正地发挥出来。正如喜欢深藏不露才华、智慧、能量的人,不是他们没有机会表现自己,而是他们想要搞大的,想要站到更大的人生舞台来演绎自己。这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长远目标和野心,也就让他们更愿意在平常日子里,默默无闻地积蓄能量。5,深藏钱财。宁静致远,不图近利。《了凡四训》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吕洞宾拜汉钟离为师,学习了炼丹的方法。学成后,吕洞宾可以点铁成金。吕洞宾问:“这些金子,到了最后,会变成什么?” 汉钟离说:“五百年之后,又会变成铁。”吕洞宾若有所思,说:“这个技能,我不能用。否则就会伤害到五百年后的人啊。”也许,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有钱也不能用?我们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若干年之后,世界是什么样子,我们无从得知,又何必在乎呢?事实上,不管赚钱还是花钱,都要做一个长期主义者。不能因为当下有钱,就铺张浪费;因为有钱赚,就不顾一切地去得到。不要暴露自己的钱从哪里来的,不要炫耀自己的财富,不要把未来的钱都赚完、花光。慢一点,生活才会真正好起来。6,深藏姿态。谦虚低调,不露真形。我们不轻易标榜自己,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认可与赞美。然而,如何以恰当的方式展现自己的才华与成就,却是一门需要修炼的艺术。深藏不露的人,往往能够在这方面做到游刃有余。他们深知,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因此,即便拥有非凡的才能与卓越的成就,他们也从不轻易炫耀。相反,他们更愿意以低姿态出现在众人面前,虚心向他人请教,不断汲取新知。这种态度不仅让他们保持了持续学习的动力,也赢得了周围人的尊敬与好感。深藏不露者还懂得隐藏自己的锋芒,避免成为众矢之的。他们明白,树大招风的道理,因此总是尽量保持低调与谦逊。在他们看来,真正的强大不是外在的张扬与炫耀,而是内心的坚定与从容。他们相信,只有那些能够在喧嚣中保持冷静与理智的人,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7,深藏内心。人与人之间,其实是很难做到感同身受的,这也就意味着,你以为的,并不一定是对方以为的。所以,藏住自己的内心,不露锋芒,淡定从容地做好自己,碰到难事、急事的时候,藏住自己的内心,不自乱阵脚,保持心平气和。然后,将眼光放远,撑起自己的格局,以不变应万变,面对无常的生活,以及面临着起起伏伏的人生,藏好自己的心性、心志,从容不迫地过好一生。人这一生,需要隐藏的东西很多。比方说,一个人的格局,是委屈撑大了。这就说明,藏起了委屈,就有大的格局。生命中,能够藏起来的东西,才是你真正拥有的东西。你拿出去显摆,就会慢慢弄丢。当然,深藏不露,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并不是把一切都藏着掖着。在深藏之中,还体现出“善于选择、真诚包容、避其锋芒”的智慧。聪明的人,不会天天站在舞台中间,坚持站在人群里。周围的人,其实就是他的保护层,也是他的老师。深藏不露,恰如海纳百川。
我国与西方对深藏不露的态度是绝然不同的,中国人袋里的钱不能“露白”,心中的谋划不需要亮出来。太爱表现会招人闲言碎语,一鸣惊人更容易获得他人尊敬。西方教育着重“表现”,主张“有能力就要表现出来”,否则和没有能力没有什么两样。他们不但到处表现,还要随时告诉别人自己表现了些什么东西,甚至随身携带证明的文物,以资佐证。我们做事当然也明白“表现”的道理,知道“老虎不发威,很容易被当作病猫”。不过我们更了解“虎落平阳被犬欺”的惨痛苦境,在表现之前,先做好“到达车站,先打听一下当地的情况,再做打算”的准备工作。我们做事的观点,仍然是“表现不表现不成问题,怎样表现才是问题”。姑且拿钱财为例,西方人通用信用卡,还要把金卡拿在手上亮相,便是“表现”的教育成果。而我们中国人从不露财,把钱藏得密秘的,身上不但口袋多,而且还有暗袋,就算遇到高明的扒手,把身上的财物扒光,也可以依靠暗袋里仅存的那么一点钱,维持眼前的急用之需,可见“深藏不露”在钱财方面的运用,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书法好的人常常被委请去写一些壁报、门联,有时不如主人的意,还要被嫌弃。拳术好的人若是公开表现出来,得罪人时,就会被请来的高手打伤,因为有多少实力,对方已经摸得一清二楚,当然受制于人。现代人知识水准普遍提高,然而,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现代人”受骗呢?按理说,有知识的人不容易吃亏上当才对,但是,实际情况显示,有许多人一下子就可以被骗,甚至被骗好多钱,这究竟是什么道理?答案似乎是,现代人太自信,认为自己真的知道,而且不知道(也许是不屑于)保留余地,马上就说出来。时时把自己暴露在亮处,让人家看得清清楚楚,当然很容易受骗。存心骗人的骗子,一定设法摸清对方的底细,看清楚对方的弱点,才能够下手而顺利完成诈欺的勾当。问题是现代人普遍警觉性偏低,又喜欢表现,所以骗子的机会特别多,成功的几率也特别高。现代人盲目舍弃“深藏不露”的道理,有多少露多少,以致处处可见“丢尽颜面仍不自觉”的可怜人。不开口大家还不知道他有多大学问,一开口便知其孤陋寡闻。现代社会,多得是抓住麦克风不放却不知道在讲什么东西的人,多得是猛打广告荣登销售排行榜却不知道在写些什么东西的书报杂志。不但浪费别人的宝贵时间,而且替自己造孽还不自觉!
其实,真正对于社会发展来说,还是西方正直坦率、公开表白表现好,对他人对社会更有利,但在中国由于受几千年的传统和文化的影响,你不深藏不露,就很难生存发展。深藏不露不仅能帮助我们保全自身,还能让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保持竞争力,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和目标,同时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这种智慧在许多文化和传统中都有深厚的根基,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深藏不露不仅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智慧。它能让人们在面对复杂的环境时,保持低调,避免成为众矢之的。通过隐藏自己的真实能力和意图,可以在关键时刻出其不意地展现自己的实力,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人生中,不论境遇如何 都希望我们能"藏"好自己,持心自守,稳中取胜,活好一生。(未完待续)
2024年12月27日作于调研途中
作者简介:熊绍君,男,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正高职称,为中国当代知名媒体人、著名正面思考者、激昂深度评论员、正量社会活动家、迥邃预判观察家、纵论思想家、宇观理论家、绍君体诗创立者、全国“今日帮扶〞活动策划创意者、倡导主推者、操作践行者。早年在省直单位供职,历任办公室主任兼团委书记、省直机关马列理论小组成员、省政府新闻网(报)社长兼总编,后至中直单位工作,先后供职多家中央新闻单位,并担任总编、总监、主编等职,现为中央直属主流媒体频道(栏目)总监兼主编,国际艺术家与企业家刊网联盟名誉总编。
他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神圣的使命感、执着的事业心及非常深重的家国情怀,还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多愁善感!他是个极富爱心怜悯心的人,心地非常善良并热衷于公益慈善事业,他已在全国上下全面开展“今日帮扶”活动,现正在积极筹备“今日帮扶公益基金会”,他把自己有限工资和积蓄大都奉献给了弱势群体及需要帮扶的人,他要把人间大爱献给人类!他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构筑和乐,创造美满,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作为自己终生的职责与追求,以“笔绘沧桑,文抨时弊;传播正量,讴歌美好;助力公平,维护权益;抑恶扬善,伸张正义〞为己任和使命,他才华横溢,能写善辩,公道正派,无私无畏,以直率敢言著称,为华夏真正脊梁与良心!他著述近六千万字,发表各类文章四千多篇,获奖一百多篇,作品散见或收录于国际国内四百多家新闻媒体和出版单位,他现在非常繁忙,但依然坚持每天著述一万贰仟字和赋诗一至二首,经常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可敬可佩!他先后研读于六所知名高等学府及院所,学从三师,知识渊博,品德高尚,论述深厚,观点鲜明,为国为民,已成一家之言,深受高层和网民读者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