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当如星火燎原:论人类精神的永恒燃烧——兼论人的一生到底该怎样度过

  关于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经历、文化背景和人生目标都不同。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哲学思考、心理学研究和人类共同的经历与体验,提炼出一些启发性的方向。生命的长河奔涌不息,总有一些灵魂的火焰能够穿越时空,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当我们在时间长廊中驻足回望,会发现那些真正活出生命价值的人,都曾在各自的时代里点燃了精神的火种,用生命的炽热温暖人间,以智慧的光芒照亮苍穹,使自己的一生光辉灿烂而富有价值和意义。

  一、立命:找到生命的坐标

  人生第一步,我们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定好自己的角色,这样才能找到属于我们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加缪等人提出,人生本无预设的意义,但人可以通过自由选择赋予它意义。比如,通过创造、爱、承担责任或追求某种理想,让自己的人生变得独特且值得。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提倡顺应自然,佛家关注离苦得乐。不同文化对意义的诠释不同,但核心都指向一种与自我、他人和世界和谐共处的方式。这就决定我们必须平衡好 “向外探索”与“向内成长”,而千万不要失衡。人生向外探索就是体验世界的多样性,学习知识,追求事业,建立关系,为他人和社会创造价值。如,科学家探索真理,艺术家表达情感,志愿者帮助弱者。而向内成长则是通过反思、冥想或艺术表达,培养内心的平静与智慧。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的箴言“认识你自己”至今仍有启发:了解自己的局限、欲望和潜力,才能真正掌控人生。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即便累得若丧家之犬仍弦歌不辍,因为他深知"天将以夫子为木铎"的使命。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在遭受腐刑后仍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信念完成《史记》。敦煌莫高窟的画工们在荒漠中绘制千年佛国,他们的名字早已湮没在黄沙里,却用画笔构筑了永恒的精神殿堂。生命的坐标从不在世俗的标尺上,而在超越时空的价值创造中。

  二、砺志:淬炼精神的锋芒

  锋芒是磨练出来的,成功是从失败中走过来的,我们要接受人生的不确定性。人生充满无常,成功与失败、快乐与痛苦往往交替出现。斯多葛学派主张区分“可控”与“不可控”,专注于自己能改变的事。如,态度、行动,而非纠结于结果。我们要学会在逆境中成长,尼采说“杀不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大”。苦难本身没有意义,但人对苦难的回应可以塑造品格。失败、失去或疾病可能成为重新定义人生的契机。

  达芬奇在临终前仍在修改《蒙娜丽莎》,手稿上写着“继续探索”;贝多芬双耳失聪后创作《第九交响曲》,用音乐证明“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钱学森突破重重阻挠归国时曾说:“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敦煌研究院的樊锦诗守护洞窟五十载,在月牙泉畔的寒夜里写下:“此生命定,我就是莫高窟的守护人。”这些灵魂的淬炼告诉我们,真正的精神锋芒,往往诞生于命运的铁砧与理想的锤击之间。

  三、纵横:建立好各种关系

  我们要用真诚的心建立深度关系,我们要用爱来与外界连接联系,心理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指出,爱是主动的能力,而非被动的感觉。与家人、朋友或伴侣建立真诚的关系,能缓解孤独感,提供支持。用爱去帮助他人不仅带来社会价值,也可能提升个人幸福感。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利他行为会激活大脑的奖励区域。

  我们要保持好奇与开放并接纳拥抱外界万物,我们要像孩子一样对世界保持好奇,持续学习新事物,拓展认知边界。达芬奇临终前仍在笔记本上写道:“我还在学习。”我们还要学会拥抱变化,人生不同阶段的重心会变化,如青年时的探索、中年时的责任、老年时的沉淀,灵活调整目标,避免固守单一模式。最终,这是一场我们个人的实验与体验,没有人能替他人定义“应该如何生活”。但我们可以参考他人经验,保持独立思考;我们要允许自己试错,修正前进方向。在行动与反思中,逐渐清晰什么对自己真正重要。

  四、超越小我:熔铸家国情怀

  我们活在当下,但不要忘却长远,我们既要想到个更要为国家为人民着想。

  我们在生活中要树立正念,不断体验,做好总结反思,不要过度沉溺于过去,更不要去后悔,后悔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成为问题,我们要向前看,对未来不要恐惧,更不要焦虑,恐惧焦虑会消耗我们的生命和正能量,而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充满希望,充满期待。正念练习鼓励专注当下,比如感受一杯茶的温度、一次对话的真诚。我们要切实规划好自己,传承好事业,为长远目标努力,如教育、环保,或通过养育子女、创作作品留下“遗产”,让生命的影响超越个体寿命。

  我们要允许自己的“不完美”。社会常宣扬“成功学”,但过度追求完美可能导致焦虑。接受自己的平凡与局限,反而能更从容地生活。心理学家荣格说:“我们的一生,就是成为自己的过程。”我们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有人追求波澜壮阔,有人喜欢细水长流。关键是不被外界标准绑架,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实业救国”的壮举,林巧稚终身未育却接生五万婴儿的仁心,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南非总统曼德拉在罗本岛监狱的墙上刻下:"在似乎永远黑暗的时刻,希望就在心中燃烧"。特蕾莎修女在加尔各答的贫民窟里践行"用大爱做小事"的信念,这些超越个体局限的生命实践,印证了歌德所言:"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地上远眺,我们会发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与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在月光下对话,张衡的地动仪与伽利略的望远镜在星空间共鸣。屠呦呦在实验室提取青蒿素的时刻,与李时珍攀爬武当山采药的背影重叠;袁隆平在稻田里凝视稻穗的身影,与法布尔观察昆虫的姿态遥相呼应。这些跨越时空的精神共振,构成了人类文明最壮丽的乐章。

  最后,或许人生的答案不在于“正确”,而在于“真实”——诚实地面对自己,勇敢地选择,并承担选择的后果。正如奥地利诗人、诗歌界的风云人物里尔克所说:“活在问题本身之中,也许不知不觉,在未来的某一天,你渐渐活入了答案。”生命的真谛,在于将个体微光熔铸成文明的火炬。当宋代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呐喊仍在回响,当“两弹一星”元勋们在戈壁滩留下的足迹依然清晰,我们终于懂得:真正的人生,是让精神的火焰在奉献中永恒燃烧,让生命的光芒在超越中永续传承。这样的生命,终将在人类文明的星空中,化作永恒的星辰;这样的一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一生。人的一生就应该这样度过。

  2025年4月9日作于调研采访途中

  作者简介:熊绍君,男,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正高职称,为中国当代知名媒体人、著名正面思考者、激昂深度评论员、正量社会活动家、迥邃预判观察家、纵论思想家、宇观理论家、绍君体诗创立者、全国“今日帮扶〞活动策划创意者、倡导主推者、操作践行者。早年在省直单位供职,历任办公室主任兼团委书记、省直机关马列理论小组成员、省政府新闻网(报)社长兼总编,后至中直单位工作,先后供职多家中央新闻单位,并担任总编、总监、主编等职,现为中央直属主流媒体频道(栏目)总监兼主编,国际艺术家与企业家刊网联盟名誉总编。

  他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神圣的使命感、执着的事业心及非常深重的家国情怀,还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多愁善感!他是个极富爱心怜悯心的人,心地非常善良并热衷于公益慈善事业,他已在全国上下全面开展“今日帮扶”活动,现正在积极筹备“今日帮扶公益基金会”,他把自己有限工资和积蓄大都奉献给了弱势群体及需要帮扶的人,他要把人间大爱献给人类!他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构筑和乐,创造美满,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作为自己终生的职责与追求,以“笔绘沧桑,文抨时弊;传播正量,讴歌美好;助力公平,维护权益;抑恶扬善,伸张正义〞为己任和使命,他才华横溢,能写善辩,公道正派,无私无畏,以直率敢言著称,为华夏真正脊梁与良心!他著述近六千万字,发表各类文章四千多篇,获奖一百多篇,作品散见或收录于国际国内四百多家新闻媒体和出版单位,他现在非常繁忙,但依然坚持每天著述一万贰仟字和赋诗一至二首,经常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可敬可佩!他先后研读于六所知名高等学府及院所,学从三师,知识渊博,品德高尚,论述深厚,观点鲜明,为国为民,已成一家之言,深受高层和网民读者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欧联华文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eztchdzx@163.com。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